APP下载

端砚,肇庆人的“石饭碗”

2020-03-27吴童

环球人物 2020年6期
关键词:采石端砚包拯

吴童

端砚出墨快,且墨香浓郁。

爷爷的书房里有块石头,和拳头差不多大,漆黑光亮,中部略微凹陷,摸起来冰凉而顺滑。小时候淘气,常要去摆弄一番,总被爷爷笑着劝住:“呢个系(这是)端 砚,唔得(不能)玩,可唔得(可别)摔坏了。”

当时,我听不懂粤语方言,只知这石头是爷爷年轻时从老家广东肇庆带来的宝贝,来头不小,后来才知是端砚,“文房四宝”中的一品。肇庆古称端州,所产的砚台便叫端砚。另外三品是湖笔、徽墨、宣纸。2006年,端砚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把手掌轻放在端砚上,10秒后,砚台上的掌印清晰可见。中国有近50种由石头制成的砚台,而端砚能脱颖而出,成为非遗,原因就是一个字:润。在砚台界,稍微懂行的人都知道拿端砚磨墨,不一定非要倒水,只需呵几口气,就着水汽磨一磨,就能出墨。因此有人用“呵气成墨,滑如婴儿肌肤”评价它。

端砚何以如此水润?原来,它含有矿物质水云母,能保持充足水分。而提供这种矿物质的正是肇庆的山石。工人常在冬天上山采石,因为这时的石头质量最好。砚工来到山洞口,等洞里的水快干时,拉着绳索,循着石壁脉络,下至洞底,用铁钎一下一下凿出石头。采石工作危险且费体力,遂有“端石一斤,价值千金”之说。用端砚磨出来的墨写字,笔锋更细密,即使距离很近的笔痕也不会融为一体。因此,端砚尤其受书画爱好者的喜爱。

肇庆处处有端砚的印记。城区西部有条厂排街,长800多米,有许多卖端砚的商店,还有座文化园,园里摆放着一幅由端砚石制成的巨型浮雕,但最出名的要属白石村。

肇庆古称端州,所产砚台得名端砚。图为肇庆景色,远处山峦叠嶂,为采石制砚提供了天然便利。

砚工用刻刀在砚台上雕刻花纹(左)。厂排街上的包公祠,纪念其廉洁,“不持砚归”(右)。

白石村位于肇庆端州区黄岗镇,面向北岭山,背靠西江,毫不夸张地说,在村子里,随便走几步就能见到村民埋头制砚的场景。这里有90%以上家庭从事制砚,制砚的大作坊超过50家。村民常在屋门前、瓜棚下、村道旁制砚。因为技艺熟稔,他们练就了独有的技艺,比如“看石”。他们的眼力特别好,能一下就分辨出有杂质、裂痕的细小部位,并将其切掉,剩下的即“石肉”,然后用锤或凿将“石肉”制成方形、圆形等。塑形时,还有人发明了“阴阳双刀”刻法:一刀直、一刀斜,刻出如发丝般细腻的线条,如此,砚台摸起来平滑,看起来则立体,十分精致。早年,村民建立了名为“端砚行”的组织,协调全村的端砚生产;至今,制砚、刻砚仍是村民重要的经济来源,白石村也被称为“端砚第一村”。

白石村的砚台还与一位历史人物息息相关。宋仁宗康定元年,包拯在端州当地方官,有一天来到白石村。砚工们衣衫褴褛,挤在茅棚里雕刻砚石,一见到包拯,纷纷下跪哭诉:“官员们要砚多,付钱少,我们穷得揭不开锅了,请包大人主持公道啊!”包拯痛心不已,派人去找負责进贡端砚的书吏。书吏心想:“估计又是个贪官吧!”他便循旧例,包了块上好端砚送到衙门。一见砚台,包拯顿时脸色铁青,将其狠狠摔到地上,并严加斥责。书吏吓得跪地叩头,随后招出历年虚报经办贡砚的情况。包拯遂下令,地方官员、士绅不得任意扩大贡砚数目,不准向砚工摊分工钱。老百姓为了包拯,在厂排街建了包公祠,“包公不持砚归”也渐渐传开。

如今走在肇庆的街上,可以见到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端砚,仔细一闻,还有砚石在空气中散发出的隐约香气。用肇庆人的话来说:“我们的家乡是座‘砚城!”

猜你喜欢

采石端砚包拯
Industrial Youths
郑杰
端砚:润色先生 文房珍宝
包拯的脸是怎么变黑的
瓜田篱下系列十八——采石人
端砚,古老产业的传承与重生
包拯智擒偷锅贼
传承端砚文化,发展文化产业
包拯:我的好名声多亏了欧阳修
采石矶茶干:“老字号”开拓市场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