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荷包造型的历史语境与刺绣的精神走向研究

2018-05-14陈晓玉杭咏新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历史沿革

陈晓玉 杭咏新

【摘要】民间荷包自古以来多出自于年轻女性之手,精益求精的刺绣和缝制反映了当时女子的智慧。荷包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演变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背景。本文从资料调研入手,梳理荷包发展的历史沿革、荷包造型的历史语境以及表达旧时女性荷包刺绣的精神走向等艺术特征,深入研究,为民间荷包的造型、刺绣纹样和表达的情感提供佐证材料。

【关键词】民间荷包;历史语境; 历史沿革;精神走向

【中图分类号】J650 【文献标识码】A

荷包又称“香囊”,“香包”古时称“佩帏”“香袋儿”“荷囊”等。[1]它是中国传统服饰中随身佩戴的小饰品,它可以放一些小物件,比如钱币、折扇和香料等,成为实用性的小包。在以前的服装样式中并没有口袋,比如早期战国的直裾短衣和后来的广袖袍服,或者说近代的旗袍都没有可以装小物品的口袋。在民间,荷包常用来表达男女之间恋爱的定情信物,又是节日喜庆亲戚朋友之间相互馈赠的礼物。荷包也可以显示人们的身份地位,在清代皇帝和大臣们在参加祭祀的时候穿用的朝带、吉服带上(见图1)常常挂着荷包。按照清宫的习俗,皇上选定的妃子,当面把荷包系挂在姑娘的衣扣上,叫作“放小定”,皇太后在休息时再与皇帝讨论决定,再出场时由皇帝递一把玉如意给被选中的姑娘,这叫作“放大定”,哪位姑娘接受了玉如意,就算是皇家的人了。自古以来,民间荷包多出自于女性之手,它看似个人的智慧结晶,但它的存在离不开荷包背后特定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背景,它是观念形态的反映,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在面对当时漫长的封建社会及神权、族权和夫权的压迫下,在她们传承的家族性和流程的封闭性下,这些年轻的女性将荷包刺绣的精神走向带入了一个积极而又独特的创作当中,为中国民间荷包创造带来了历史价值意义上的参考。

一、荷包的沿革

早在四五千年前,中国就开始养蚕、缫丝,中国是最早的织绸的国家。在汉代,中国的蚕乡每年都举行祭祀,祭祀“蚕神”亦称“祀先蚕”仪式,它反映了中国“男耕女织”的传统文化。人们在蚕帛的织物上描绘出了各种装饰祭祀品和服饰的纹样,这为以后荷包制作材料和纹样提供了参考性的借鉴。荷包又称“香包”,荷包的产生年代尚未有确切的断定,但追溯到远古时代,传说有一个尝尽人间百草制药典的人—岐伯(今甘肃庆阳人),将多种香味的药草和中药草装在丝织的袋囊中以祛邪洁身用,成为中华医药学的鼻祖。中华医药学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香包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诗经·大雅·公刘》中也有相关对荷包的描述,当中有“乃裹糇粮,于橐于囊”的记载。于橐就是人们随身佩戴的口袋,这是荷包的早期形式。在当时屈原的《离骚》中也有相关荷包的诗句。由此可知,荷包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和具有时尚的一种随身饰物了。在魏晋南北朝时不论男女身上都配有囊,上面绣着兽头纹样,被人们称作“兽头囊”。明代有个著名的潮剧《香囊记》,这是一个由香囊而引起的一出悲欢离合的感人故事。故事的内容是:南宋开封府有张九成、张九思的兄弟二人,九成刚结婚半月,因奉母命带着兄弟进京赶考,但因战乱与兄弟、母亲、妻子离散,凭借其信物“紫香囊”最终全家获得团圆。到了清代,有大量的荷包传世,清代男子多在腰间挂有褡裢荷包、扇套荷包、鼻烟壶荷包、香囊等(见表1),它们既有装饰意义又有实用价值,而妇女一般挂在衣襟上。虽然荷包由实用功能发展为配饰物品始于唐还是清,至今尚未知晓,但是荷包的精细制作和心思缜密的刺绣无疑不让我们去思考民间荷包是在怎样的历史语境下创造出来的以及那些为荷包刺绣的女子们心灵的寄托和荷包刺绣当中的精神走向进行深入研究。

二、民间荷包的历史语境

(一)女性对封建社会、神权、族权和夫权的奴役宣泄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女性在社会上是毫无地位的,她们受到神权、族权和夫权的奴役压迫,她们存在的价值也就仅仅是为家庭传宗接代。作为一个家庭的主室她们还有相夫教子的责任,而侧室和奴婢也就只有使用价值了。当时的封建宗法为女性立了一些道德规范,就是“三从四德”,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的是“德、言、容、功”,其中,“功”指的就是女红。她们要求女性要女红的精湛技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环境下,女性个人的聪明和才智是很难得到施展的,她们的周围除了自己的亲人和亲戚就没有其他人了,这样造成她们的人际交往圈又狭窄又稀疏。当一个花季少女遇到自己一见钟情的男子,就想私定终身,而她们不懂文墨,不会写字,这时她们自己制作的荷包自然而然就派上了用场,针就是她们的笔,线就是她们的墨,面料自然就是她们的纸张了。这就是造成爱情和婚姻悲剧屡屡发生的原因了。在古时,生在富裕家庭的小姐们主要责任就是女红,女红绣的好了才能算得上是大家闺秀。她们从13岁开始就被关在绣楼中,不得私自外出,直到嫁出时才能走出绣楼,她们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所以在刺绣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见图2),刺绣类里面的荷包就是来自于她们之手。在荷包的工艺中她们所用的创作题材来自于历史故事和戏曲当中的人物等,其中里面蕴含着许多伦理道德和礼教纲常,所以在当时它成为女性受教育的一门必修课,也代表着一位娴熟女子的良好品性。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了中国古代两千年来女子细腻、端庄、温柔、贤惠的典型学习方式所带来的品性。由此,刺绣从作为生活的小口袋变成了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的藝术品,也就是荷包从物质实用性向精神实用性的转换。通过这种形态,女性们把自己的情感和精神都释放了出来。既打发了无聊的时间又尝到了宣泄的快感,在古代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家庭矛盾、淡化感情冲突的作用,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关系,提高了宗族亲和力。

(二)女性视角的人文关怀

民族民间工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而作为荷包这样出自女性之手的特殊文化形态,它代表了女性的精神寄托和情感慰藉。小小的一个荷包却凝结着女人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向往和幸福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它表达了女性视角的人文关怀。正因如此,荷包的装饰纹样带有明显的人文文化和道德化倾向,荷包成为妇女的精神载体。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荷包连家庭手工业都算不上,仅仅是女性自娱自乐的女红之一。荷包对于女性的心理、情感和精神有着很大的影响,它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女人的命运。可想而知荷包的存在对女性的重要性。作为爱情信物,她们会将荷包送给自己的心仪对象或丈夫,来表达她们的爱慕之情;将荷包送给老人当做祝寿礼物,来表达她们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的心愿;将荷包送给小孩希望他们健康成长(见图3);将荷包送给平辈的人,表示亲密的友谊来作为纪念,如果这些荷包没有被送出去,就会成为女子心中的一块心病,甚至一生一世都无法痊愈。荷包的形式丰富多彩,有心形、桃形、葫芦形、酒坛形、腰圆形、花篮形、花瓶形、书卷形、灯笼形、山形、钟形、菱形、方形、八角形、椭圆形、圆形、鱼形、螃蟹形等(见表2)。荷包上面大多有刺绣的图案和文字,纹样大多数是花鸟虫鱼(见图4)、戏曲故事、脸谱和风景等(见图5);文字大多是吉祥和祝福的用语(见图6)。每种形式的荷包都寄托着女子不同的情感和寄托。过去精致的荷包展示了女性的手工,又传达了与爱人之间的绵绵情意。所以当时流传了一句话:“正月里来闹元宵,给郎绣个花荷包,荷包带在哥身上,哥哥把我放心上。”这是过去未婚女子在绣花时常唱的曲子。那时的婚姻讲究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这时小小的荷包就成了“三从四德”下传统女子精神和情感的绝佳媒介。《晋书·贾午传》中记载了贾午与韩寿相恋的故事,因贾午赠予韩寿香袋一枚,内装家中的西域香料。不料上朝时韩寿身上的香味被贾父闻到,猜出源由后并没有责怪女儿,而是促成了一段佳话。小小的荷包成为爱情的信物,它凝聚着一往情深的爱,成为爱情的载体,实现了当时女子对独特的文化立场的向往和对幸福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女性视角的人文关怀。

(三)女性智商和情商的标尺

中国古代的女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绣荷包,她们日常的主要功课之一就是女红,她们跟着祖母和母亲学习刺绣,她们自作荷包的工艺并不复杂,主要工序有绘画(现成纹样或自行创作,见图7)、刺绣、裁剪、缝制、装饰等,从荷包的款式来讲,千百年来变化不大,可是在传统工艺中要求创新尤其是在刺绣和缝制上要求严谨、一丝不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女子心灵手巧的技术加上智慧。荷包装饰工艺各有千秋,清代《旧都文物》记载:“荷包巷所卖官样各九件,压金刺锦,花样万千。”最令人惊叹的是荷包表面那些精彩的刺绣图案,在荷包刺绣工艺上大致分为三个步骤:第一,选择材料;第二,描绘或裁剪纹样;第三,进行刺绣。荷包制作时所用的布料有很多,一般用上好的绸缎、织金、薄纱等。绣制荷包所用的材质通常分为软质与硬质两种:硬质荷包大多是将几层布料用稀释之后的糨糊一层一层相叠制成袼褙,成为绣板,之后将刺绣用的缎料与绣板进行黏合,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描样施绣。用这种方法制作出的荷包造型挺括,棱角层次分明,适合制作出不规则形制的异形荷包。而软质荷包是将绣好花纹的缎面与另一层绸缎缝合制成。荷包封口是一个关键的工序,荷包的美与丑全在于封口,而封口是一个细致的活,它需把荷包嘴均匀地折叠后用大针粗线把它们穿起来。因为荷包是由两块面料折叠起来的,所以它们的皱褶数目必须得相同,这样看起来才会整齐好看,最后在起针和收针时把这两股线拴在一起,荷包嘴就封住了。由此看来,小小的荷包需要付出女人全部的心智和技巧,它是测试女性智商和情商的标尺。

三、荷包刺绣的精神走向

千百年来,民间荷包的样式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制作荷包者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她们对民族民间工艺品的相关资源比较缺乏,缺乏交流和借鉴,所以文化含量自然也就比较低了。民间荷包的创新最大的表现可能就是在刺绣方面了,但仍然是制作者熟悉的花鸟虫鱼,后来拓展到麒麟龙凤、十二属相和戏曲人物场景等。可以判断,这些图案纹样不能排除文人的参与和介入。这样,荷包刺绣在传统观念形象外又走向新的精神领域,由此荷包的文化含量明显上升,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荷包的工艺造物的精神走向长期呈现出单向度的线型结构,这是由于传承的家族性和流程的封闭性,家族传承凭借的是传统经验的传授,而接受者则是依样画葫芦,整个流传都没有发挥个人独创性的空间,世代如此。因此,她们制作出来的荷包造型、纹样和色彩都没有太大区别。荷然的造型虽然不算丰富,但是它们内容的传承量并不少。它们有男女传情、镇妖辟邪、家族繁衍等表现形式上的分类,这些传统很容易获得审美认同,创新和突破不能得以发展,这是精神走向僵化的原因之一。

旧时妇女通过制作荷包寻求心理补偿,这是民间工艺造物精神走向的突出表现。在古代,女性生活无论是富裕还是贫困,她们的婚姻、家庭和精神都有很多烦恼和枯燥,由于女性在家的从属地位和在社会上受礼仪纲常约束的生活状态,造成了他们精神上的迷惘,她们的言说方式只能通过荷包来得到慰藉和补偿,这时荷包制作成为她们自慰的一种手段。用荷包来填补她们对快乐的渴望和幸福的追求,所以她们制作出来的荷包纹样表达出来的精神一般都是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这是她们对生活所缺的美好向往,这种形式不会再现悲苦,所以千百年来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品之一。

近代以来,虽然荷包刺绣仍旧存在,但是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副业”。即便荷包有保健驱邪的作用,也很少有人在意它了,这样一来,荷包作为收藏和欣赏的价值就超过了实用价值。在北京的颐和园、苏州街游玩的外国朋友们遇见荷包就会买下来作为纪念品送给情人和朋友,小小的荷包仍不失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工艺品之一。荷包的开发前景比较好,但是它需要我们把刺绣和制作工艺做得更加美观和细致才行,将古典、现代、传统、创新有机结合起来。现在的荷包一般机绣的比较多,很少有人手绣了,但是机绣与手绣相比较而言,人们更加喜爱手绣。人们看重荷包的装饰性,不在意它的实用性,但是如果把荷包的装饰性和实用性结合起来这样就更好了,前景就会更加宽阔。

四、结语

民间荷包艺术的存在、发展与其自然环境、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制度、道德伦理以及经济技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影响制约着民间荷包艺术的发展,反过来民间荷包艺术的发展又对这些综合因素有所影响,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系统完善的整体。如今,时代在发展,荷包生产家庭化,设计题材的内涵和造型都发生了变化,荷包作为中国民族民间传统的工艺品,它存在的文化含量将会越来越被我们所重视,而传统的内涵会变少,它会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观念符号,在全球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它会以中国特有的文化形态特色受到世人的热爱和珍藏。人们会以新的审美眼光去评价它,它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凝聚着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国瑞.未识何人传妙制,做得荷包巧天工 清宫荷包制作技艺复原[J].紫禁城,2013(8).

[2]王妮,徐青青.淺析陕西民间荷包的艺术特色[J].美术学报,2006(1).

作者简介:陈晓玉(1990-),女,汉族,安徽,硕士研究生,硕士,中国海诚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室内设计;杭咏新(1973-),男,汉族,江苏徐州,副教授,硕士,中国矿业大学,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猜你喜欢

历史沿革
美国“常春藤”盟校本科招生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特点分析
温水小手拳研究
论公司的社会责任
GIS在贵阳市行政区划历史沿革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大陆现代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历史沿革脉络
党内监督机构和体制的历史演进
中药白及名称沿革考
关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与思考
职业化以来中国足球文化历史沿革研究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