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进程中传统庙会的演变

2018-05-14杨琪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演变民俗城市化

【摘要】庙会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俗载体,蕴含了众多的民俗事项。无论是传统的信仰民俗,还是因庙成会之后涉及的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传统游艺民俗和商业民俗,庙会都可以说是民间文化的聚集地。洛阳,作为我国的八大古都之一,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河洛地区的民俗文化又是古民俗的代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庙会也受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发生着变迁。本文以洛阳关林庙会为个案,探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庙会的演变。

【关键词】洛阳关林庙会;城市化;民俗;演变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关林,在洛阳城南十里许,相传此地为关羽的首级埋葬处。因为历史上,关羽被神化、圣化,一个普通的“墓”被衍化成“林”,与山东曲阜的孔林相对,意义非同寻常。关林庙会始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传统上,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和四月初八、五月十三日,在这里会举行三次大规模的庙会。平时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日有小会。其中,以正月最为隆重,在庙会上最突出的民俗活动是豫西地区有名的“关爷社火”和“领羊”活动。同时,随着人群的聚集,关林庙会也成了物资交易的场所。时至今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关林景区的开发,关林庙会成为了河南地区在春节期间开展的集祭祀、歌舞、文娱、商贸于一体的中国传统民俗活动。

一、文献回顾和研究起点

庙会一直都是民俗学界热门的研究对象,国内最早的关于庙会的研究,应该是顾颉刚先生的《妙峰山》,他考察了碧霞元君的民间信仰,分析了参加庙会的不同类型人群,发现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与祈福心理的关系。从此之后,妙峰山香会也成为了民俗学界研究庙会的重点研究对象。国内的庙会研究,也多趋向于北方庙会,华北地区的尤为明显。岳永逸的《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可以说是华北地区庙会的代表作。高有鹏也对庙会有深入的研究,在他的《中国庙会文化》中,探讨了庙会的起源、类型、基本特征和变迁;同时,也对洛阳的三大古庙会——龙门会、白马寺会和关林庙会作了详尽的描述,指出了洛阳庙会群以佛事为主、历史上与佛教联系密切的特点。改革开放之后,庙会得到复兴,学者们也逐渐把研究视角放在了庙会信仰形式、组织方式、参与人群的变迁。其中,李秋香在《河南庙会文化及其当代变迁》中,以周口地区的庙会为例,探讨了庙会活动内容、组织方式、活动方式的变迁与当时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背景密不可分。蔡丰明对城市庙会进行了解释,认为城市庙会虽然在历史上晚于乡村庙会,但是在庙会活动的规模、影响以及文化功能的多元性方面要遠远超出乡村庙会,认为城市庙会是人性本质的释放与张扬。以往的庙会研究大多数将庙会置于某个历史背景下或者某个空间下考察,探讨这个时间和空间下庙会的形态和特点,或者探讨由各个方面因素合力引起的变迁,但将目光聚焦于城市化背景下的庙会文化变迁的关注是相对少的,尤其是洛阳关林庙会,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是传统的古庙会演变成为了城市庙会的案例。

二、案例选取和研究方法

关林,因埋葬关羽首级而得名,前为寺庙,后为墓冢,属于关公俗信的神圣空间。关林庙会,因庙成会,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经久不衰,是传统古庙会的代表。关林原地址为洛阳市老城南7公里郊区的关林镇。2000年,洛阳市城市区划调整成立洛龙区,关林镇归洛龙区管辖。2012年,依据洛政(2012)117号文件进行行政调整,撤销洛龙区关林镇,分设关林街道办事处和太康东路街道办事处,实行城市管理体制。现景区地址更为洛阳市洛龙区洛龙大道关林南路,周边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而作为关林庙会的衍生品——因庙会而成市的关林市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营门类从原来单一的祭祀用品发展到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小食品、农具、土产、日杂,现为稳定的大规模门市,门类齐全,应有尽有。市场涵盖了工业用品、建材、家具、服装、小商品等各种门类,成为了全国大型综合交易市场,远近闻名。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区面积扩大,在关林庙会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是从原来的传统乡镇庙会变成城市庙会的典型案例。

笔者于春节期间前往关林庙会进行田野调查,非庙会期间也多次前往关林景区调研。田野调查期间,在关林庙会及景区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对周边商贩、景区工作人员、洛阳本地居民进行了访谈。

三、延续的传统——关公信仰

民间对于关公或关帝、关老爷的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中最典型的神人崇拜。关羽,作为三国时蜀汉大将,忠义仁勇,去世后逐渐被神化,同时被儒、释、道三大宗教褒封,也是唯一一位能够成为教义不同的三界共同尊奉的对象。儒家尊关羽为武圣人;道教封之为“关帝圣君”,有《关帝觉世真经》《关帝明世经》等通俗劝善文;佛教把关羽列为伽蓝神之一,称之为“盖天古佛”,并塑关公像供奉于十八罗汉旁。天台宗的经典《佛祖统记》卷六“智者传”也记载了关羽显身的故事。关羽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敬仰,是人们膜拜的对象。时至今日,关林仍然香火旺盛。

在关林,可以看到不同年龄职业的信众,步履蹒跚的老人,带着孩子的父母,结伴而来的年轻人,虔诚地跪拜在关帝面前,祈福禳灾;关羽的忠义仁勇被生意人奉为信条,并把关羽尊称为武财神,时常供奉膜拜;关林的旋生柏也是神圣的,自古以来,不少父母带着自家孩子来认旋生柏作为干亲,认为这样孩子可以免于病痛,健康成长,即使到了今天,关林大殿前的旋生柏上依然挂满了信众祈福请愿的红色平安绳;在大殿里,关公塑像前的桌案上,也能看到信众虔诚放置的贡品、供香和求子成功前来还愿的小孩鞋子。

除了以上这些自发的祭祀,现在的关林还保持着传统的信仰仪式,最为独特的即“领羊仪式”。所谓“领羊”,即让关帝显灵,保佑一方人家平安一年。祭祀仪式中的羊,头上涂上彩,身上扎着红绿绸子结儿。由关爷社社首用铜碗或者大酒杯盛盘上酒,嘴里念叨着祈求关帝保佑的话语,将酒十分虔诚地洒向羊头,这时,如果羊摇头了,就表明关帝已经“领羊”显灵。如果羊纹丝不动,则需要更虔诚地朝拜并再次用酒浇羊头,祈求羊摇头显灵。而且现在,在关林春节庙会依然可以看得到这项古老的祭祀仪式,而且作为关林特有的古民俗向观众展演。但是在现代社会,“领羊”仪式也更充满了表演色彩,神秘性逐渐削弱,娱乐性随之增强。

四、永远的不变就是不断地改变——城市化碰撞的演变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传统的关林庙会演变成了城市庙会。在城市庙会发展与演进的过程中,其功能特性有了很大的拓展与转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城市庙会中的神性色彩逐渐淡化,而“人性”色彩则有所加强。

关林作为景区被洛阳关林管理处负责运营,2001年3月,关林被评为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6年5月,关林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关林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公信俗”(编号992X-85)的遗产地。在管理处的运营下,关林烧头香的习俗有所变化,虽然仍然保持有春节(正月初一至十六)的庙会期间、农历五月十三的的关公诞祭以及阳历9月份的关公国际朝圣大典等重大日子信众烧头香祈福的传统,但是已经不再是群众自发的形式,需要有意向的香客提前给景区报备,之后由景区根据所捐功德来安排头香、二香、三香的香客,引入了现代社会规范化的组织模式,方便了景区的管理。

关林管理处也重新确定了庙会日期,关林庙会的举办日期不再是关公祭祀的正日子(农历正月十三和四月初八、五月十三日),而是调整到了春节的假期时间,适应了现代社会的作休时间。笔者在与景区附近卖牛肉汤的的商贩交流得知,景区一般正月初一、十五游客香客比较多,其余就是双休日、假期游客多,春节庙会期间游客人次会达到一年的顶峰。庙会举办时间与现代市民作息相匹配,是城市庙会“人性”色彩加强的表现之一。同时,在春节庙会期间,景区管理部门也通过调控门票价格来吸引游客。关林景区日常门票为40元,在春节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降低至10元。亲民的门票,为春节期间有外出计划的游客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选择。

为了适应现代市民的生活,关林庙会集结了多种多样的民间游艺。关林春节庙会期间,会举行表演性的民间娱乐活动,例如舞狮、杂技、曲艺等。这些民间游艺项目会在庙会期间安排固定的时间表演,并在导览图和景区列有详细的时刻表,游客和信众可以根据时间表选择观看。在城市里,平时难以见到的民间游艺,集中时间在一个空间内展演,对市民来说有巨大的吸引力。同时为了增加庙会的娱乐性,增强了游客体的验感。庙会还设置了一些游客互动项目。在庙会上,游客可以看到寓意平安、健康、爱情、事业、财运的大鼓,任选敲击祈福;可以与卡通版的刘备、关羽、张飞的玩偶合照,可爱版的三国英雄拉近了与现代人的距离,孩子们也在家长的科普下认识了“红脸的关羽”和“黑脸的张飞”,寓教于乐;游客们还可以在祈福墙上签名,留下自己的新年愿望;景区内还有自助制作平安符的机器,投币即可制作一枚象征平平安安、身体健康等主题的平安符。

关林庙会同时还满足了不同游客“吃喝玩乐”的需求。现在的关林春节庙会,设置了许多游乐项目,孩子们可以在这坐旋转木马、体验“空中飞人”,还有套圈射击等游乐项目,成年人也可以卸下工作日的压力,在庙会回归自我。庙会还设置了美食街,不仅汇集了世界各地的美食,还能看到可以吃的“民间工艺品”如吹糖人、画糖画,民间匠人的手艺往往能吸引不少游客驻足参观。

五、结语

庙会作为综合多种民俗事项的载体,尤其是作为以信仰为中心的传统古庙会,在城市化进程中,各个方面都发生着变迁:城市规划的不断改变,城区面积外延,历史上的乡镇地区变为了城区,传统古庙会演变为了城市庙会;道路交通系统的便捷,使庙会的辐射范围更为宽广,吸引了更多的信众游客,受众也更为广泛;神圣空间由现代的管理模式运营,部分地改变了其祭祀行为,但其信仰内核仍存;展演性民俗活动的集结,也适应了现代社会群众的文化需求。

真正的民俗应该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过去与当下的时代不同,乡村与城市的需求不同,注定会造成民俗的演变,如何能正确看待这些变化,并且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找到一个契合点。不能只为了经济利益而利用民俗、改变民俗、创造民俗,也不必一味地恋旧复古,痛惜传统古民俗的消失。

參考文献:

[1]陈长安.关林[J].中原文物,1982(3):71-73.

[2]高有鹏,孟芳.简论庙会文化的基本功能与基本特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6):109-112.

[3]高有鹏,孟芳.中原民间庙会文化简论[J].民俗研究,1996(2):46-51.

[4]吴效群.妙峰山:北京的香会组织及其“政治”活动[J].民俗研究,1998(2):12-17.

[5]吴效群.北京碧霞元君信仰与妙峰山庙会[J].民间文学论坛,1998(1):46-52.

[6]王猛.华北地区庙会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09(6):18-24.

[7]程安霞.试论民间祭祀空间的可参观性生产——以洛阳关林庙为考察对象[J].文化遗产,2014:142-148.

[8]韦明杏.城市化背景下的庙会文化变迁[D].华东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杨琪(1992-),女,河南许昌人,西北民族大学2016级民俗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演变民俗城市化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