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疍民的传统文化风俗

2018-05-14杨帆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风俗文化遗产

【摘要】本文从居所、服饰、餐饮、婚嫁及民间信仰等方面,简要介绍了疍民这个特殊族群独有的文化传统,并在注释中为研究者提供了部分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并论述了抢救疍民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疍民;风俗;文化遗产;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J616.3 【文献标识码】A

疍民,是對在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及水上运输的“水上居民”的统称。他们长期漂泊于江河海面上,由此衍生出独特的风俗。“以舟为家”是疍民区别于“山上人”(疍民对陆上居民的称呼)的显著标志。疍户家庭往往以船为单位,老幼三代均住船舱中,其上覆盖用竹篾夹棕叶编成的船篷,船篷十分轻便,分两三节,可以前后推移,白天捕鱼可叠放于后仓,晚上则展开,遮蔽全船,免于雨露风霜。官府计征渔课,亦以船为单位。疍民喜清洁,船舱内部,全用桐油漆过,每天清洗多次,不论主客,在船内俱赤足。传统上,疍民的一生均在江河湖海上过着闲逸的游渔生活,几乎从不上岸。

除了“以舟为家”外,疍民的传统住宅还有“船屋”和“疍家棚”。“船屋”是指将废旧渔船安置在沙滩上,用可以自由移动或掀起的拱弧形竹篷席覆盖船舱,有些船屋亦添以松树皮、沥青纸、塑料纸等遮蔽。船屋纵横有序地排列在沙滩上,构成魅力独具的疍民风情。“疍家棚”俗称高脚屋,是一种干栏式建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将破旧“连家船”抬到岸边滩涂,以短木为基柱将旧船架于其上,俗称“居家船”;二是在滩涂上以短木夯基(高出地面约三尺),在木桩上再建“干栏式”木屋,下部留空通防潮,或用以如厕及喂养禽畜,上部则居人。此类建筑风格一直流行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干栏式建筑是闽越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疍民的干栏式建筑多以黑色、红色及蓝色油漆,平时十分注意清洁卫生,家庭妇女每日均要将屋内地板墙面洗刷一遍,进屋须赤脚。

在服饰文化方面,疍家妇女喜欢将头发盘于头顶,形成“螺蛳髻”,有时配戴头巾,或饰以银钗。已婚妇女佩戴环形耳钩及手镯、脚环和项圈等银饰;未婚妇女则常用玉器装饰。妇女衣着用镶有花边的土布缝制,配以穿着宽松的裤子。年轻妇女的裤子多为较为艳丽的红绿等色系,走起路来婀娜多姿;老年妇女则用多用黑色、赭色和深蓝等深色,大方得体。这种衣饰以福建泉州的惠安妇女为典型。有西方人类学者乃盛赞,疍民妇女是亚洲最爱打扮的渔民。疍民男子身材粗犷,身穿“薯莨”(一种形似番薯过去用以染渔网的植物块茎)汁染过的深棕色粗布做成的圆襟挂衣,或穿无领两色银钮的大襟衣,有的也戴小耳环。

疍民男女均习惯终年跣足。不穿鞋成为了疍户和陆上居民的显著区别之一。这种风俗甚至渗入到他们的信仰文化之中:例如,不准穿鞋者登船,因为在他们看来,穿鞋上船会给船带来晦气。疍家男女要么不戴帽,要么就戴斗笠。他们的斗笠分为两种,尖笠顶部是尖的,外沿较大,多为青年主妇的装束;圆笠顶部是平的,外沿较小并向下弯曲,多为男子和老年妇女的装束。疍户的装束与客家人极其相似,略有不同,各地疍户之间亦不尽相同。

在饮食方面,与陆上居民的全然熟食不同,疍民还残留着较原始的生食水产品的的习惯。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曰:“疍,海上水居蛮也,舟楫为家,采海物为生,且生食之。”《北史》卷十五记载:“南方曰蛮蜒(疍),有不火食者”。在闽江流域的疍民的食谱中至今尚存许多生食、半生食习惯。如“蛤鲜”“虾鲜”“蟹鲜”……等十余种生或半生制的水族品食物。广东潮汕一带有一款美食叫作“鱼生”,就是用快刀把鲜活的草鱼批成薄片,用盐巴和葱花等稍作调味后就直接下箸,这种习俗就是疍家文化留下的。

另有一种著名的广州美食“艇仔粥”,亦为疍民所发明。旧时广州荔湾和沙基一带,黄昏时分,皆有小艇靠向岸边或游船,艇尾部都插着一支黄旗,上书一个很大的“粥”字,那就是卖艇仔粥的疍家船。艇仔粥的起源是这样的,疍家妇女平时用打捞的新鲜鱼虾蚬蟹等,加上姜丝葱花等熬粥自食,若吃不完,则会将多余的出售给岸边或游船上的人们。人们食后觉得鲜甜无比,美味异常。后来陆上店家也仿做出售艇仔粥,还改良了工艺,加上了炸腐竹皮、炸花生、鸡蛋皮及油条丝等作料,大受欢迎,于是成为广州菜的代表之一。

在婚恋风俗方面,疍家青年男女常唱“咸水歌”,以表达爱慕之情。咸水歌是疍家人世代口耳传唱的口头文化,除了表达爱情,咸水歌还有其他作用,如埋怨生活的艰辛和自娱自乐等。清人屈翁山的《广东新语·诗语》中记载:“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可见咸水歌早在明末清初就很流行。广东中山的坦洲镇的咸水歌就相当出名。

疍家传统婚俗突出特点有两项:一是哭嫁骂嫁习俗,二是不与陆地居民通婚。在新郎迎娶那日,新娘穿上红衣绿裙,在娘家船上以托盆盛载猪头、鸡、鸡蛋、糯米饭、糖以及针线、胭脂等。一切准备停当后,新娘便开始“叹歌”,即一曲接着一曲唱起世代相传的婚嫁歌,其唱词唱腔多半是从女性长辈学来的,在对歌过程中亦有部分即兴发挥。婚嫁歌的内涵一般是对父母的眷恋不舍之情、感谢亲朋之意以及憧憬新婚后的幸福生活等。迎亲、接亲和成亲的过程均在船上进行。婚宴之日,十数只小艇并泊在男家外,船头相对,众多的亲友皆齐聚男家,用红布在船上搭起遮篷,欢声笑语,热闹异常。近代以来,由于陆上居民对疍户歧视的弱化和陆上文化的渗透,这些特色正在逐渐消失。

民间信仰方面,疍民崇拜的对象有蛇神、妈祖、玄武和祖先等,为多神崇拜。疍家人普遍尊崇“蛇神”。刘传标写道,“疍民自称‘龙种,称蛇为‘小龙。疍民中还存在‘青蛙崇拜,称‘青蛙为‘将军。蛇、蛙崇拜,是古越族图腾(蛇、蛙等)崇拜的残留。”据学者考证,我国沿海疍户应为多支汉化程度较低的闽越残余部落的共同体,在其发展历史中,由于其文化相对陆上文化的异质性及由此产生的歧视和隔阂,导致了其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譬如对比疍民与陆上居民妈祖崇拜的异同,这种崇拜在二者中孰先孰后,谁先产生,谁先影响谁。

限于篇幅,上文无法涵盖疍民族群特性的全部,但有一点是无疑的,即疍民与陆上居民的族群特性差别已经造成了疍民独特的文化认同,这点从他们各自主观上拒绝与对方通婚,且互将对方看为不吉利等方面可以看出来。长期以来,疍民并不被统治者们列为“编户齐民”,这种情况直到明清才有较大改观,逐渐开始“编户立长”“记丁输课”,向政府缴纳“渔课”,却仍不许参加科举考试。论其原因,固有其职业因素:“建邑渔户,係与例载浙江各属之堕民丐户及广东之蛋户等,均不得与齐民齿,以其操业猥贱也。”

一个特有族群之所以存在,最重要的维系纽带就是族群成员对其特有文化的认同。如今,某些南方地区“安置水上居民上岸”“水上居民过上了舒适的城市生活”一类的政策,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经济的巨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倘若造成疍民离开世居的水生环境和其固有的经济生活,则恐怕在陆上居民的强势文化和现代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其传统文化将受到严重冲击,造成大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这种效应在各地的疍民中已较普遍。许多年轻人已不熟悉或是不懂,甚至鄙视起他们祖辈的生活方式来。上文所提及的中山横栏“咸水歌”,目前已经面临着失传,原本几乎人人都朗朗上口的民谣至今却仅有不到十人能传唱,并且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年轻人都不会唱了。

弱势文化被强势文化侵蚀,是一种无奈却不可扭转的趋势,但弱势民族文化里面也必然包含诸多优秀因素——正如印第安人培育出了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丰富了人类的生活,非洲原始艺术给了毕加索莫大的灵感一样,疍族文化里也一定包含有巨大的精神和物质资源,尽管许多当前人们或许还不尽了解。因此,如果任其白白流失,而不加任何保护,国家的非物质遗产必将遭受无可估量的损失。由此,学界和媒体当呼吁更加重视研究并保护诸如疍民文化之类濒临灭亡的族群文化。

参考文献:

[1]叶良方.独特的汕尾疍民习俗[J].海洋与渔业,2010(12).

[2]李翼凤,孙恩乐.清代潮汕疍民服饰特征探析[J].大众文艺,2016(9).

[3]李健民.闽东疍民的习俗与文化[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4]吴水田,陈平平.岭南疍民饮食文化及其旅游开发初探[J].江苏商论,2014(12).

[5]刘传标.闽江流域疍民的文化习俗形态[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9).

[6]朱海濱.九姓渔民来源探析[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21).

作者简介:杨帆(1986-),男,汉族,江西抚州人,博士,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文化与族群身份认同。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风俗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不同国家母亲节风俗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跟踪导练(四)4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日“高学历风俗娘”增多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