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日常教学与培育工匠精神相融合的研究

2018-05-14杨梅张鹤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8年6期
关键词:工匠职业院校内涵

杨梅 张鹤

[摘 要] 从“工匠”到“工匠精神”,将其融入职业院校日常教学中,深刻领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内涵,无疑为职业院校人才培育模式的转型发展注入新的思想动力。“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仅是工匠精神的精神理念,更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的重要指导思路。立足职业学生日常教学实际,从其价值内涵、培育向度两个层面来剖析,整合专业精神、职业理念,推动职业院校软实力建设。

[关 键 词] 职业院校;工匠精神;日常教学;融合构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7-0260-02

“工匠精神”的再次提出,将作为我国经济转型、学校改革的重要思想推动力。从“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出以来,重拾工匠精神,铸就大国工匠,成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思想指导。在电影《入殓师》中,最令人震惊的是逝者被化妆后如睡着一般,由此从心底来感慨入殓师的精湛技艺,对待工作如此到位,工作要求如此极致,事业标准如此坚守,这不就是“工匠精神”的精彩演绎吗?职业教育作为贴近行业、岗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重要的是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日常教学体系中。当下,面对职业院校教改的深入,融入“工匠精神”来为中国制造输送优秀人才,就需要从到位、极致、坚守中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向度

从世界工业文明发展到今天,“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变化。工业产品质量的提升,工业品牌价值的日益扩大,也丰富了“工匠精神”的价值维度。我们来梳理一下“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外延。从最初手工业时代的“匠心匠气”,到后工业时代的“匠心匠气”,其内涵不可同日而语。从工匠原型的人,到对“工匠精神”抽象化的逻辑推理,虽是古今相通、中外相同,但必然也烙上了新时代的文化生命力。所以说,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提炼,需要从内在的气质、外在的表征上,解释何为“工匠精神”。一方面,“工匠精神”体现在对待工作的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更体现在对待岗位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以及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工匠精神”的外在表征体现在技能技艺、岗位服务质量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上,如崇尚劳动、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持久坚守、勇毅干练的执着精神,服务社会的公共精神。可以说,“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丰富的,融入了一个人的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更体现在知与行、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上。

挖掘“工匠精神”的价值向度,可以从目标、功能、路径、保障四方面来展开。“工匠精神”在目标向度上,要作为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要围绕职业日常教学,延伸到各个层面。要让学生专业上成才,还要让学生思想上成人。将职业院校发展的“根”与“工匠精神”的“魂”相融合,为国家、社会培养一流的职业工匠。如在职业理念上,讲究声誉至上、质量至上;在专业品质上,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工匠精神”在功能向度上,要作为职业院校教育转型的重要推手。立足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实际,融入“工匠精神”标杆,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目标,需要从职业院校教育功能上进行重新定位,对教育理念、课程体系、知识结构、教学评价与职业能力成长等进行全面评估,保障人才培养,顺应社会需求。

“工匠精神”在路径向度上,要兼顾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与软实力提升的要求,立足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工匠精神”“工匠文化”“企业文化”等内容,体现文化育人。如通过融入“工匠精神”来丰富校园文化氛围,树立“工匠精神”时代价值标杆,将职业教育与劳动、技能、创造相结合,为职业院校文化软实力注入精神品质。

“工匠精神”在保障向度上,要突出对产业转型的应对,特别是在“双创”战略下,要从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上,贴近市场,强化职业人向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培养学生具备就业、创业技能,具备应有的坚韧、执着、果敢品质。以“工匠精神”为职业素养目标,来提高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附加值,增强社会岗位适应力、职业迁移力和竞争力。

二、将“到位、极致、坚守”融入日常教學中

(一)学习“工匠精神”要做到位

如何理解“到位”,可以解释为达到令人满意度程度。在日常教学中,什么样的成绩才是令人满意的?工作中,把工作做到位就能够让领导和同事满意。比如在职业素养培养中,我们开展每周的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基础模块、提高模块和就业模块三部分。在基础模块,强调对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如语言要文明,服饰要规范,守时守纪等习惯;在提高模块,要强调各种意识引导为主,如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敬业意识、诚信意识、服务意识等内容;在就业模块,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突出语言表达、面试技能、自我推销、终身学习等能力。

(二)培养“工匠精神”要做到极致

何为“极致”,可以解释为最高的境界或程度。追求极致,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追求,更是对自我的挑战。对于职业教育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树立挑战自我的信心,给予自我挑战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挑战,体验成功,要发现他们的优势,给予鼓励和赞誉,要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要强化学生的成就感,从鼓励、赞美、激励、信任中展现学生的精神品质。如在职业院校整合之际,因新生人数骤增而带来的校园就餐设施供应紧张等迫切难题,一方面加强就餐设施应急措施,另一方面,开展校内老生动员会,专门就就餐问题进行提醒。一要加强老生“师哥师姐”良好秩序教育,对老生错峰就餐进行高度赞扬;二要对就餐窗口少,学生集中可能带来拥挤、抱怨等问题,老生要给予新生应有的关照与体谅。会后,有老生为了方便新生就餐,甘愿饿着肚子,让新生先就餐。这一高风亮节的风尚,践行了“工匠精神”的奉献意识,促进了校园生活的和谐。

(三)培养“工匠精神”要强调坚守

“坚守”,汉语解释为“坚决守卫,不离开”。对于“坚守”,在“工匠精神”的内涵里,可以是一种态度,也可以是一种行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要强调“坚守”的职业本分。要做到“坚守”,并非易事。我们审视社会,那些历经百年的“老字号”,还有人在坚守;那些冷门的专业,还有人坚守研究。在当下,跳槽风横行,对待自己的学业,如何能够做到“坚守”,不改初衷?我们培养学生的“坚守”意识,在职业选择上,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在职业态度上,要坚持自己的学习目标。对于课程知识、技能方法,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在学习的道路上,每一天都要充满信心,都要加倍努力,面对自己的学业,矢志不移的坚守,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三、将日常教学与“工匠精神”进行融合的路径

(一)重拾“工匠精神”,确立时代价值

在职业日常教学中,要树立“工匠精神”观念,把握其时代价值。教育管理者要崇尚、践行“工匠精神”,戒骄戒躁,回归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初衷,理清“工匠精神”与现代职业技能教育的关系,将之融入日常教学管理实践中。一方面,以“工匠精神”来治校,从办学理念、教育方法及教风、学风营造上,确立“工匠精神”的人才观、发展观、质量观;另一方面,教师要秉持“工匠精神”,强化人才职业道德教育,要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将人文精神、“工匠精神”相统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每个学生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人”。

(二)将“工匠精神”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

“工匠精神”是对待工作岗位的一种至臻完美的追求,融入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体现了新时期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培育广大学生“工匠精神”,就是要将“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涵与理论价值,与思政课堂相融合,构筑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人文素养教育环境,突出创新创业教育,规范学生职业操守,宣传和弘扬“工匠精神”。如在通识课程学习中,要融入“双创”教育、权利意识、职业道德教育、法治意识、科学精神,要多层面、多维度地展现“工匠精神”的精神品质,特别是对职业学生中价值观念错乱、人生观错位及人生目标迷茫等问题,要着重将爱岗敬业、严谨认真、精益求精、专注执着等工匠精神特质的核心职业素质贯穿于职业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三)將“工匠精神”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中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理念,也是一种价值规范。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学科专业教学中,都可以是“工匠精神”的蕴育土壤。一方面,专业课程要融入“工匠精神”,结合行业、产业发展,科学分析岗位职业技能,提炼不同专业的职业精神内涵要素,鼓励学生践行和提升职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别是在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上,强调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为社会培养大国工匠。同时,在师资建设上,职业院校也要打造高素质、拥有精湛技艺和崇高职业理想的师资团队,要强化本校教师“工匠精神”核心价值观教育,为职业学生日常教学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创造有利师资条件。

参考文献:

熊蕾.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机制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7(24):76-81.

猜你喜欢

工匠职业院校内涵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90后大工匠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致敬!老工匠
木木相册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