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撞击”在双人舞作品编创过程中的运用

2018-05-14解宇宁

北方音乐 2018年10期
关键词:立意动作

解宇宁

【摘要】中国的舞蹈家们在创作现当代双人舞作品时,对“撞击”手段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动作编创和作品立意两个过程中。本文以研究编导在双人动作开发过程中的“撞击”为前提,分析中国舞蹈编导在编创双人舞动作过程之中,编导的主客体“撞击”所产生的作品题材选定,重点剖析在“撞击”过程中,舞蹈作品的“意”与动作两者相互融合、互为推进的过程,旨在使编创出作品立意更深刻、舞蹈语言更准确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双人舞作品。

【关键词】撞击;双人舞;动作;立意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纵观30年间中国的现当代双人舞作品和双人舞编创相关的专著,可见中国的舞蹈编导、舞蹈评论家、舞蹈的理论家以及舞蹈的教育家们在这30年间,为了中国双人舞的发展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做了一定的尝试。舞蹈编导们在编创作品的同时,在继承传统的情况下,也在不断寻求突破。在文艺作品要表现中国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文学艺术氛围之下,现当代双人舞作品本身也要适应文化的氛围。故而,中国的舞蹈编导们在进行编创立意、动作编创并最终使得这些动作以舞蹈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过程中,其呈现的方式与结果也必须是紧贴当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文章中在对“撞击”这一手段进行界定并逐步进行概念明确的基础上,研究“撞击”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既可以帮助舞蹈编创的实践者更有效地探寻双人舞编创的方法和感觉,也可以保证舞蹈编导能够编创出响应时代号召的双人舞蹈作品,同时也为解决编导在双人舞动作开发以及作品立意的编创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和难题,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与技法保障。

一、概念界定

(一)双人舞作品的范围选定

作为舞蹈艺术的重要表演形式之一,双人舞的呈现方式一般分为双人舞蹈小品和舞剧中的双人舞部分两大类。其中,前者所呈现的舞蹈作品本身是具有完整性的,其结构也是相对完整的;后者主要是指在舞剧中呈现的双人舞蹈片段,这些片段之所以在舞剧作品中呈现,就是因为它在舞剧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这些双人部分或是可以表现舞剧中的两两人物关系、或是起到塑造舞剧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的作用,或者起到进一步推进舞剧的故事情节的作用。

由于舞剧中的双人舞往往是以一个舞段的形式呈现的,它既可以是贴合舞剧情感推进的情绪性舞段,也可以是为推进故事情节所设计的情节性舞段,或者是为表现双人关系所展现的调度及动作舞蹈片段。在舞蹈编导进行情绪性舞段的编排设计过程之中,编创者的创作宗旨是要使双人舞部分的动作贴合舞剧中角色本身的情绪推进,是这个舞段符合舞剧的主要情感基调。然而,情绪性舞段自身是没有深刻的立意的,這种舞段单独拿出来呈现的时候就是不完整的。本文研究的双人舞应该指双人舞蹈小品,它以完整的故事结构、明确的立意、明确的动作质感,成为本课题中研究双人舞编创“撞击”手段应用的主体。

“撞击法”在双人舞编创过程的技法应用,是张建民在《中国双人舞编创教程》一书中提出的,他强调这本书是为了给中国现当代双人舞编创提供理论的支撑,所以,要分析的双人舞作品的范围应该是本书出版之后的中国近三十年间,并且具有完整结构的双人舞蹈小品。结合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徐梦对近三十年间中国双人舞作品的研究成果已知,1988年至今,中国现当代双人舞的题材可以概述为表达情感交织、展示两两关系、体现生活情趣、弘扬民族精神四个方面。

根据上述要求,表达以上四种主题的双人舞小品各举两例如下,文章将在这八部双人舞小品的范围内进行研究,并以作品《唤》和《师徒春秋》为例做具体分析:

(二)“撞击”的概述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正是由于国人心中这种根深蒂固的儒家礼教思想。30年前的中国双人舞发展可谓是举步维艰。近30年间,舞蹈教育家张建民、舞蹈评论家胡尔岩以及著名舞蹈编导肖苏华等人,都在努力地从理论的角度去探索中国的双人舞编创该如何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的问题,在这一系列的讨论中,“撞击”一词也被反复提起,事实上,在很多中国编导们编创的现当代双人舞作品中也都体现了“撞击”这一个完整的过程,它们分别提出的“对抗”“融合”“接触”“撞击发生”“形式与内容的撞击”,这些技法以及思维上的双人舞编创的方式与方法,实际上都不约而同地暗含着“撞击”一词,“对抗”是一种“撞击”后弹开的视觉呈现,“接触”是一种寻找接触点的“撞击”,这与“撞击发生”异曲同工,“形式与内容”的撞击是一种编导主体与客体的“撞击”,这几种“撞击”不是一个个分离的点,而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编创过程。所以,撞击不仅仅是一种原发动因,也不仅仅是选材标准,更不能只将它作为一种“动势”产生的前提。

1.字典含义

撞击即打击、冲撞,指运动物体与别的物体猛然碰上的动势。

2.双人动作编创过程中的“撞击”

理解了物理学中对撞击一词的界定,在双人舞动作开发层面的撞击实际上就是两位编创实践者身体之间的打击与冲撞。这种情况下的“撞击”可以有以下两种表现:其一,身体相撞后弹开,产生了双人对抗的造型与双人对抗的动势,以及双人对抗的动作路线;其二,身体相撞后,不弹开,两人在身体接触的瞬间立刻停住,寻找到双人舞的接触点,通过感知撞击时的力度、速度,找到自然的动力起源,产生顺势或者和谐的双人造型、双人身体运动的动势,以及和谐的运动路线。以上两种均是由“撞击”所产生的动作呈现。至此,在双人动作层面的撞击得以完成。

3.双人舞作品题材选定过程中的“撞击”

编导在双人舞动作技法层面对“撞击”手段的应用的过程及其原理,使得编导更多地关注对于双人舞动作素材的累积。事实上,胡尔岩认为舞蹈编导进行编创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编创动作的过程,这其中也暗含着一个编导在自身的动作素材储存、以及生活情景储存的基础上,这两者组成的编导内在的表象系统,同编导所处的客观生活环境的“撞击”。如果说动作表象系统和生活情景表象系统都是编导进行编创的地基的话,那么在双人舞作品立意过程中的“撞击”,直接导致的就是编导创作动机的产生,也就是所谓作品题材的选定过程。因此,编导在作品立意时的“撞击”就是指当某些生活情景,以及已有的动作表象同艺术家的主体结构发生撞击时,被编导的主体结构所接受、所容纳,并由此诱发出创作冲动的心理反应,主客体相“撞击”的结果便是编导对作品题材的选定。

二、两次“撞击”的发展与变化

编导在双人舞作品中进行两次“撞击”的过程,事实上就是编导在编创双人舞的过程中,在动作素材积累的基础上,运用舞蹈创编的专业方法与手段,把编导内心的所立的“意”转换成为舞台上直接可见的、具有审美特性的双人舞成品舞蹈。

这个转换过程的最后结果便是将双人舞作品题材确定,并在舞蹈题材与专业手段的多次相互选择、相互提炼、相互融合、相互交织,题材深化为舞蹈作品所表达的核心精神,也就是作品的最终“立意”的结果。最终使得双人舞蹈的动作与内容成为相融合的一个整体,使得观众既能在视觉上接受作品的双人舞动作,与此同时也能够接受双人舞作品本身所表达的“意”。

(一)“撞击”产生“形”

明确双人动作开发过程中“撞击”的含义,有助于对双人舞动作的形成、发展以及变化过程做进一步的剖析。这里的“形”不包括结构,只包含双人动作。在双人身体的碰撞之后所产生的接触点以及力的偏移,具体呈现的可以是一种承接的态势,即一人承接另一人的人体重量;也可以是一种悬挂的态势,即两人的重心重量相互结合所产生的运动力学视觉现象;或是支撑平衡的动作态势,支撑平衡的状态下,两位舞者的重心与重量对等,由此产生的是一种和谐的视觉形象。在一次碰撞之后有了双人的接触点,再以此为基础去调整二人的重心、重量因素去完成一个又一个动作呈现。这种动作的视觉呈现便是编导在舞蹈创作中所产生的动作素材基础,也就是双人舞编创中由撞击引发的双人舞动作。

(二)“撞击”兼赋“意”

所谓“炼意”,也叫做“形由意托”,这个“意”指的是作品的立意,也就是在把先在的动作形式做为素材进行改造重组,为我所用的过程中,逐步将舞蹈的题材转变为具有时代精神、具有心理内容指向的立意。在双人舞的编创过程中,动作层面的 “撞击”所产生的动作素材积累与编导所处的客观生活情景对编导冲击的双重作用下,编导对双人作品题材选定后所进行作品立意的过程,就是编导在创作中进行立意层面“撞击”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得编导创作出的双人舞作品既具有编导的主体意识与鲜明的个性色彩,也使得编导成为自由驾驭素材的主人,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人文色彩。

(三)“形”“意”互炼

两次“撞击”的过程实际上是辩证联系的,上文总结出的“撞击”,一方面指的是双人身体相互“撞击”所产生的力点,也对双人舞动作的开发具有启发作用;另一方面指由“撞击”所产生的创作冲动,在编导对双人舞蹈作品选材并进一步立意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前者决定了双人舞蹈作品动作的丰富性与冲击性,后者则决定了双人舞蹈作品形象的厚度以及其寓意的深度。

舞蹈编导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技术与心理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编导内心感情同编导对外在世界认知的渗透,也伴随着编创者自我赏析与其对美的审视能力这两者的相互交织。这一心理过程既可以是编导在客观生活情景之中,通过自身的感知对某些生活现象的感触,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意向是朦胧的、不明晰的;或者是在不模糊的意向之下,编创者脑海中又闪现出一些具体形象不确定的动态造型。双人舞蹈的动作思维,要一直贯穿于舞蹈作品产生的过程之中,即编导必须要使动作能够符合人物的关系(恋人、敌人、亲人、师生等),或是使动作能够承载喜、怒、哀、乐四种情绪。如此,作品的立意与动作两者就是在这样一个互相提炼的过程中,在“形”“意”互炼中逐步准确,最终形成既成熟同时又具有表意性功能的双人舞动作,此时双人舞的舞蹈语言已经形成。

三、“撞击”在双人舞编创中的实际运用

(一)“撞击”思维在双人舞蹈作品中的体现

要想进一步论证“撞击”这一手段在舞蹈编创过程中进行运用的可行性,也要从双人舞作品本身出发,从双人舞的动作、立意两方面去剖析舞蹈作品本身对“撞击”思维具体体现。

以作品《唤》为例,在这一个双人舞作品中,舞蹈的主题就是以双人“撞击”随后呈现动作的反向抗衡状态来展现的。这种对抗正体现着双人编创过程中双人的“撞击”所产生的对抗态势的动作呈现。作品还以摔,踹,跳,甩,推,冲,作为作品中动作力的效果的主要呈现,经过演员相互身体的碰撞之后,所产生的不同的“力”,随之引发一系列接触点的形成。所谓接触点,就是指在双人身体碰撞的过程中所导致的力的转换,演员在力的转换过程中感受运动的力度和轨迹,此时,若其中一位出现失重或是偏移,另外的演员就必须要借推、拉的动势去调整双人的重心,如此两人的动作才能统一并且和谐。以上就是在这部作品中所呈现的撞击思维视野下的“形”。

再来看作品《唤》中所蕴含的“意”的部分,主要是看这部作品的主题表达。该作品中作者特殊的視角下描述母子这种普遍形象,歌颂母爱的无私与宽厚,这就牵涉到形象塑造的方面。从动作上来看,整个双人舞中编导要尽量使得各个舞蹈动作的运行路线、质感以及造型等都贴合“母亲”以及“精神失常女儿”的形象,即这部作品所呈现动作一定要与所要表达的“意”相符合。

最后看作品《唤》的“形”“意”互炼的部分。在这部作品中,编导以“母亲凭借着伟大的母爱,最终使得患有精神病的爱女日渐正常”的故事情节线索贯穿创作始终。综观作品的结构,编导以交代背景作为起点,逐步推至作品的高潮部分,最终归为温情时刻作为结束。这部作品中编导凭借特殊的视角去透视客观生活中最为普遍的人物,歌颂母爱的无私与亲情的伟大。编导在作品中对动作的创作主要源自编导在“撞击”过程中对人物的情绪与内在感情起伏的理解。成熟了的舞蹈动作可以使得观者更了解编导的态度以及作品的“意”。比如作品中借对生活化动作的直接呈现去表现母女之间的争斗,又凭借变化节奏的方式使得动作有高低缓和之分。在这样的两次“撞击”之后,这部舞蹈作品的形象塑造才更为立体,舞蹈的动作才能进一步地去支撑这部作品的“意”。

(二)“撞击”的实验性运用

在掌握“撞击”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在文章的本部分选取身体相撞后的接触与融合的过程进行实验性的运用分析,步骤如下:

步骤一:两人各立一方,迎面加速奔跑,撞击相遇;

步骤二:撞击之后,刹那间,戛然而止,停在接触的位置上;

步骤三:在接触点基础上,符合撞击后力量变化的四个造型;

步骤四:符合撞击后身体动势的连贯的4个动作;

步骤五:由步骤四产生的动作素材与编导所处的生活情境,这两者与编导的内在结构相撞击,最终产生编导编创的动作激情,这种动作激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题材以及风格。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中国双人舞作品的题材可以概述为表达情感交织、展示两两关系、体现生活情趣、弘扬民族精神四个方面。

以上作品在双人舞蹈动作的呈现上,动作普遍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性,虽说生活是舞蹈的来源,但是舞蹈的“立意”往往是高于生活,生活情境素材不过是编导进行编创的物质大厦而已,故而舞蹈与生活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即舞蹈与生活呈现的间接关系,这种舞蹈作品与生活本身的间接关系,正是体现了编导在双人舞编创过程中在作品的立意层面的“撞击”,事实上,由于舞蹈编导在步骤四进行的动作层面的“撞击”使得编导完成了动作素材的积累,正是编导在前四个步骤中所存储动作素材以及生活情景环境素材积累在编导编创过程所产生的共鸣,最终使得编导确定双人舞蹈作品应该立何“意”。

步骤六:在动作激情的指导下改变动作质感。

以展现两两关系的代表作品《师徒春秋》为例:

为表现该作品中师徒的双人关系,编导在撞击所产生的动作素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双人关系的表达性动作,不管是在情的维系上,还是动作过程中的双人借力与接触上,都使得人物关系更明了。作品中在一整串前桥连接上高把位动作之后,师傅和徒弟共同定格在接触位置上,由师傅给力,徒弟借力旋转,继而向反方向发力,顺势将之前的双人造型解开,这样的双人舞语言充分证明了编导是如何在动作素材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思想观念以及情感意旨转化为动作语言的尝试。

步骤七:动作素材与作品立意相互选择,相互完善。

为更清晰地剖析步骤七相对于步骤六的层级递进性,还是以展现两两关系的代表作品《师徒春秋》为例:

在形与意相互完善的过程中,作品不单单是表现师徒的双人动作关系了,而是“为表现该作品选取师徒学艺过程之中的点滴,并融入浓重的情感色彩”。作品最终呈现的动作样式是借鉴川剧中的部分元素,并将其同双人舞的动作进行紧密的融合,借时间的流逝去推动作品情节展开。作品蕴含的道理是指“艺术本身的接力和生命的接力”,故而在双人舞技法表现上,动作轨迹往往是接触之后立即分幵,又使得古典神韵的元素贯穿其中。作品中还是在整整一串前桥的基础上,做一个高把位的双人动作,形成造型,在发力与借力过程中融合古典身韵中的“圆”。在反向发力的过程中,破解“圆”的路线,解开双人造型。这里与步骤六增加了古典舞“圆”的意蕴的贯穿。这一过程便是形意互炼,互相完善的过程,其结果是呈现动作与立意相统一的双人舞蹈作品。

(三)“撞击”对于双人舞编创的意义

无论是运用“撞击”手段去进行双人舞作品的编创实验,还是从现有的舞蹈作品中去反观双人舞作品中所体现的编导的“撞击”思维,都证明了这么一个“由舞者之间肢体的‘撞击本身所产生力学效应之后,再利用‘撞击手段所发展出来的舞蹈动作”,这么一个过程是具有科学性的。编导在运用“撞击”手段进行双人舞编创的过程中所开发出来的舞蹈动作,相对于其他的双人舞编创手段来说,“撞击”下的动作生成更具有视觉的冲击性。不仅如此,编导运用“撞击”手段所编创出来的双人舞蹈作品,同时也具有十分深刻的立意以及深刻的主题思想,这使得双人舞动作便是为了呈现这一深刻的主题思想而存在的。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动态意向正是由编导编创过程中两次“撞击”的结果,“形”和“意”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得结果,在这种发展过程中,最终才能使得编导编创出主题思想更有深度,动作更丰富、更合理的具有中国时代精神的双人舞。

四、结语

在双人舞编创的技法上,我国起步的并不早,不过,受作为舶来思想的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中国的舞蹈理论学者以及实践者们都在为现当代双人舞编创贡献力量。近三十年间,中国的舞蹈编导们在进行双人舞蹈动作开发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注重对编导技法的运用,也更加注重双人舞蹈动作更多地往多元的方向发展。故而,上文研究在双人舞编创过程中对“撞击”手段的巧妙运用,即极大地扩展了舞蹈编导本身的思想外延,更使得中国舞蹈编导们编创出更有中国的时代精神、更符合中国审美的双人舞。作为一个舞蹈编导专业的研究生必须要能合理地利用技术手段,深度挖掘作品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未来的创作实践中编创出更多、更好的双人舞作品。

参考文献

[1]谢飞.舞蹈动作开发与编舞技法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2]胡尔岩.舞蹈创作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

[3]张建民.中国双人舞编导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肖苏华.当代编舞理论与技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5]徐梦.近三十年中国双人舞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6]秦磊.立足于人体结构研究的舞蹈科学训练[D].南昌:南昌大学,2016.

[7]王雨.舞蹈训练中力的价值探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6.

[8]杨萌.浅析双人舞中主动与被动中力的逻辑关系[J].吉林:当代音乐,2015(10).

[5]李倩雯.对舞蹈现实题材创作的思考[J].北京:大舞台,2011(11).

[6]金喜剑.叛逆的身体[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7]张阿敏.浅析文学题材舞蹈的特性[J].河北:大众文艺,2016(21).

[8]古心,牛慧光.浅析舞蹈创作中动作的获取[J].北京:舞蹈,2014(12).

[9]解小歌,罗斌 舞蹈创作走向市场的观众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

[10]刘娜.浅析双人舞编创技法的运用-以舞蹈唤为例[J].高考综合版,2015(07).

猜你喜欢

立意动作
下一个动作
意高文自胜
意高文自胜
说“立意”
把握题意 求深求新
论新材料作文讲评课的三个环节
把作文教学的根深扎进阅读教学的沃土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Aetion(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