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赵松庭对竹笛发展的贡献

2018-05-14张东旭

北方音乐 2018年10期
关键词:竹笛贡献

张东旭

【摘要】赵松庭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竹笛艺术大师,他为竹笛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从赵松庭的作品、演奏技术、竹笛形制和教育成果等角度进行贡献介绍,力求正视这位竹笛宗师对竹笛艺术产生的影响,也为后人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借鉴与铺路的作用。

【关键词】赵松庭;竹笛;贡献

【中图分类号】J632.11 【文献标识码】A

赵松庭(1924-2001),原名赵鹤初,浙江东阳人。9岁开始学笛,17岁拜昆曲艺人叶小苟为师学习昆曲,1949年加入部队文工团,1979年后先后在浙江艺術学校(今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一批高等音乐学府任教,2001年病逝于杭州,享年77岁。赵松庭从事竹笛艺术六十余载,是中国近现代公认的竹笛大师,浙派笛子创始人,被誉为“江南笛王”。他对于竹笛的发展贡献巨大,且所涉繁多,主要体现在众多的传世经典名曲、竹笛形制创造创新、影响深远的理论著作、教材以及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等。从这些方面看,赵松庭真正推动了竹笛艺术的发展,让中国民族音乐事业在今天焕发着蓬勃生机。

一、作品创作的贡献

在中国竹笛的发展历史中,分为南北两派,南派的曲笛和北派的梆笛在竹笛形制、演奏技巧以及乐曲风格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近现代史上,赵松庭是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竹笛作品,传世经典更是不胜枚举。从他的音乐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对戏曲的借鉴与传承,派别风格的理解与融合,对新生活的寄托与赞扬。

(一)作品中竹笛与戏曲元素的融合

赵松庭的作品创作始终伴随着戏曲思维,这与他成长历程以及工作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他的经典作品《三五七》《二凡》《西皮花板》就是根据浙江金华的婺剧曲牌改编创作成的,《幽兰逢春》则是取材于昆曲曲牌《二郎神》,用深沉迂转的曲调来呈现“清雅”之意境。在吸纳戏曲元素丰富竹笛作品的内容上来看,赵松庭的借鉴与发展是全面的。首先是结构。虽然戏曲主要是人声艺术,竹笛是器乐艺术,但是从本身来说音乐发展的结构是可以互通有无的。例如,根据同名婺剧乱弹吹腔改编的作品《三五七》,婺剧中的《三五七》意为上句由三字句与五字句组成,下句由七字句组成,结构严谨,曲牌体特色明显。赵松庭正是抓住了这个特点,在严禁的框架基础上发挥竹笛丰富的音乐语言,创作出了一首既曲调结构固定,又通过板腔连接、节奏旋律、音乐织体的变化来呈现不同的艺术情绪。其次是模仿。戏曲唱腔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在于尾音上的复杂变化。赵松庭抓住了这一特征,通过竹笛丰富的色彩以及音色特征来进行语言化的模仿。例如《二凡》中,每个乐段的结束音基本都落在商音上,在拖腔中进行旋律的变化以及锣鼓点伴奏,在融合了放慢速度的“滑音”技巧后模拟出戏曲唱腔中的那份悲伤与愤怒。最后是装饰音特征。装饰音特征的运用与借鉴多来源于昆曲。昆曲的美学特征决定了它的唱腔特点,逐字逐句的旋律延展给竹笛丰富装饰音提供了参考依据。虽然在节奏以及音符时值上有很大区别,但是精简后的竹笛装饰音却能够给人一种旋律补充的美感和层次感,犹如昆曲每个唱字后都要进行旋律变化与发展一般。

(二)作品中南北派风格的融合

赵松庭是近现代南派竹笛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作品主张打破南北派系音乐风格以及演奏技巧上的桎梏。他认为北派笛艺高亢活泼、气势宏达的特征体现了北方人的那种人文精神,为何要局限于派别的界限而放着优点不去借鉴呢?他通过实践创作给出了答案,也为其后南北派笛艺的大融合开创了道路,提供了借鉴。赵松庭的南北派融合不是片面的,演奏技巧、创作思维、节奏旋律、气息运用等都是他融合的元素。在音乐风格方面,节奏与旋律、气息的运用是最为突出的,也是效果最明显的。传统南派笛艺强调“气留三分”,为了表现出曲笛发音柔和婉转的特点,北派梆笛则讲究发音刚健洪亮,气息运用饱满充足,这在传统派系中是泾渭分明不可逾越的。但是,通过《早晨》这首作品我们能够看到,通过ppp-fff的强弱标注来进行融合,如果只依靠单一派系的呼吸方式是很难完美诠释的。在节奏和旋律方面,南派多崇尚自由舒缓的散板和舒缓平稳的旋律,北派则喜好激烈紧张的快板和跳跃明显的旋律。在《早晨》中的快板部分,一开始的三度跳音和紧张激烈的节奏给人一种朝阳来临的喜悦质感,营造出欢呼跳跃的感觉,再加上2/4拍和4/4拍的重复变化,具有经典的北派笛艺的特征。

兼收并蓄的创作思维以及传统优秀元素的传承创新,是赵松庭作品得以成为经典的重要因素,也是他对竹笛发展贡献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

二、演奏技术的贡献

演奏技术是所有乐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竹笛亦不例外。赵松庭对于竹笛演奏技术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他在长期实践演奏的过程中发现换气与呼吸的重要性,为了能够让竹笛音色更能够表达作品情感,他将唢呐的循环换气技巧引入其中,让竹笛不再受唇与舌的局限,使得整个口腔、鼻腔共同合作来进行演奏。另外,南北派系的优秀演奏技巧融合运用也是赵松庭的贡献之一,让作品真正从内到外得到了发展。

(一)循环换气技巧

循环换气是一种通过鼻腔快速吸气来补充口腔挤压余气而产生的一种源源不断的气息输出的方法,竹笛的这种方法来自于唢呐中的循环换气。在《早晨》这首作品中首次运用此方法。赵松庭提出,不同作品风格以及乐句的处理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较长的乐句或乐段需要采用循环换气使思想连贯。另外,很多华彩部分需要热烈且富有变化的方式来呈现,循环换气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完成,让手指技术不会受到气息的局限而导致的断裂。

(二)南北派演奏技术的融合

南北派演奏技术的融合与风格的融合还有一定差异。南北派风格的不同决定于人文情怀和环境因素,而技术的不同则是对音乐本身表达方式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这种区别在旧时是很难融合甚至是讳莫如深的。但是,赵松庭却打破了这种限制,他基于南派的演奏技巧进行创作,在某些特殊情绪或表达深刻思想的情况下会“毫无顾忌”地运用北派的诸如历音、剁音、花舌、吐音等技巧。这些技巧在传统的南派作品中是极少运用的。很明显,赵松庭并不固步自封限于当下,只要是他认为优秀的技术并不应该受地域的限制,思想上的包容决定了演奏技巧的融合,所以他的演奏技巧纯熟驳杂,但能恰到好处地宣泄情感,这无疑给竹笛艺术打开了闸口,使竹笛艺术发展更具多样性和可能性。

三、竹笛形制上的贡献

赵松庭对竹笛形制上的贡献,不仅是其根据多年来演奏与创作经验的积累,而且是依据科学的理论和深刻研究后所得来的。这段时期,在他胞弟帮助下,用物理科学理论对笛子的声音频率进行计算与测量,在长达近十年之久的研究中发现了温度与音准之间的问题,并撰写了论文《横笛频率计算与运用》,发表在《乐器科技》杂志上。有了科學的物理知识作为指导,他研制出了诸多的笛型。

(一)排笛

排笛是赵松庭早期为了演出而制作的。由于当时演出需要通过不同的笛子来演奏不同风格的作品,为了满足快速切换竹笛来完成整首作品的完整性和流畅性,他研制了排笛。排笛形制较为简单,即将一首或若干首作品需要用的多只不同形制的笛子捆扎在一起,便于携带与快速切换,使其音域更广。

(二)弯管笛

赵松庭于20世纪90年代初成功研制出了弯管笛,也叫L型倍低音笛。传统笛型虽然在音色上已经较为宽泛,但是高音域完满、低音域不足一直是传统笛子的困扰,弯管笛的研制成功意味着笛子既可以保留其发音特色,还能够研究低音来丰富乐曲的表现力。另外,为了方便演奏者能够不受指孔与吹孔过远导致增加演奏难度,将笛身进行弯曲处理,也就有了今天我们常见到的弯管笛。

(三)同管双笛

同管双笛并不是赵松庭的原创,是他根据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图的骨笛推断复原而成,这一举措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尤为重要的发现。同管双笛在古代称为“雁飞篪”,是一种古老失传的乐器。这种笛子最大的不同在于吹孔在笛身的中间,左右各有笛孔和音孔,演奏时双手手背同时向外。这种同管双笛除了保留了常规音孔以外还增加了拇指孔,丰富了演奏技巧的同时增加了音乐的可变化性。另外,由于吹孔处于笛身中间位置,两边笛身长度可进行变化,根据乐曲需求同时演奏不同风格的作品,使笛子演奏的音色富有层次性,效果也更贴近复调性质,增加听觉感受。

在竹笛形制和科学数据的分析下,赵松庭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先后制作了2000余把各类竹笛。由此可见,他是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竹笛,也在一次次的努力与付出中推动着竹笛的发展。

四、教育教学贡献

赵松庭自1976年开始在浙江艺术学校担任笛子教师,开始了他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的时代。在其后的二十多年间,他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不仅编写了《笛子演奏技巧》《笛艺春秋》等书籍,更是各地游学演讲并培养出如戴亚、詹永明、王次恒等多位著名笛子演奏家和教育家。从他的《笛艺春秋》一书中我们能够看到他在教学方面的认识。他主张演奏技巧是为乐曲内容和思想服务的。演奏技术只是手段而并不是目的,目的要是能够反映音乐里的艺术形象和所要呈现出来的思想情感。所以,在提高演奏技巧的同时也要丰富音乐文化视野,让理论和实践都得到提高。在教育理念上,赵松庭教育学生应该打破常规的束缚,所有优秀的、符合实际需求的音乐元素甚至非音乐元素都可以在竹笛艺术中进行实践与检验,切不可固步自封。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不要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地打好基础,让每一个技术和训练重点都完善的情况下再进行组合与变化。另外,他还提倡口诀练习法,在教学中他将自己的认识通过口诀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学习和进步。

五、结语

赵松庭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笛艺大师,也是中国竹笛艺术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从上述分析的贡献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他在保护与传承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采用包容的态度面对竹笛本身和竹笛艺术,希望以自我为表率让大家突破地域、形制、思想等壁垒,让竹笛能够紧随时代的步伐向前发展,也为今天竹笛艺术的绚丽绽放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松庭.笛艺春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2]卢竹音.功高万仞,流芳百世——赵松庭先生对中华民乐事业的卓越贡献浅谈[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4):6-12.

[3]张可人.论赵松庭的竹笛艺术[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竹笛贡献
My Mother
俞逊发竹笛演奏艺术风格探究
我的坚守
捐书之争
地方高校竹笛教学方法研究
浅谈力学的学习意义
浅谈女性主义翻译观
5月CPI上涨,烟民有“贡献”
中国竹笛的音色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与把握
幽默“三十六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