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声”传情

2018-05-14方芳

北方音乐 2018年10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

【摘要】瑞典作曲家Karin Rehnqvist,生于1957年,自2009年以来任教于瑞典斯特格尔摩皇家音乐学院作曲系。虽然在中国几乎了无人知,Rehnqvist不仅是现代音乐创作领域中少数享有较高成就的女性作曲家,而且也是瑞典乃至整个欧洲现代音乐创作领域中知名度最高的作曲家之一。她的作品在欧洲、美国及其他众多地区及国家被频繁演出。Rehnqvist的创作涵盖了室内乐、交响乐、歌剧、舞台音乐及独奏等各个方面。总的来讲,她擅长在创作中采用非传统乐器及跨界的乐器或人声的组合形式。在Rehnqvist的创作生涯中,她一向致力于在其个人的创作中对乐器音色与演奏法,及瑞典民族唱法与民族音乐这两大领域的探索及创新。并且,她在这两大领域的探索及创新很多时候在创作中是齐头并进的,以至于在她的很多器乐创作中显现了与民族声乐艺术相结合的特征。本人将通过对Rehnqvist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早期声乐作品以及近期的部分器乐作品的分析,研究作曲家如何将其在声乐艺术方面所作的探索融入到后期的器乐创作中去的,以体现其作品中广泛存在的“声乐化”特征。

【关键词】作品音乐分析;民族音乐;作曲技法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在我个人看来,对人声的音色探索及将器乐作品“声乐化”无疑是Rehnqvist创作中相当突出,也是非常个性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将人声作为其创作的灵感或基础与她本人的艺术经历是息息相关的。自1976年到1991年期间,Rehnqvist在瑞典某合唱团担任指挥及艺术总监工作。这长达十五年与合唱团亲密的合作经历,不仅使她对声乐特别是对合唱艺术产生了特殊的热爱及激情,并且为她在今后的艺术创作生涯中积淀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及排练、演出经验。除了在合唱团担任指挥及艺术总监工作之外,Rehnqvist还投身于对瑞典的一种富有特色的民族唱法Kulning的学习及研究中。Kulning是一种瑞典民间牧人召唤牛羊群归家的吟唱方式,这种唱法及音乐风格与我国的山歌有些相似,对声音条件及发声方法有极高的要求。而这种特殊的民歌音色也成为了她之后在声乐创作中广泛使用的一种人声音色和演唱技巧。

缘于常年与合唱团的合作而产生的对声乐艺术的热爱,Rehnqvist创作了大量声乐作品,其中包括声乐独唱作品、声乐与小型室内乐队作品、声乐与大型室内乐队作品及声乐与交响乐队作品,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合唱声乐作品。而在她的声乐创作中,以瑞典民歌的旋律线条结合特殊的瑞典民族唱法Kulning作为创作灵感及音乐主题的作品亦是大有所在。

譬如,2008年,Rehnqvist为两位Kulning歌唱家及大型室内乐团所创作的《Whos That Calling(那是谁的呼唤)》 这部作品中,显然体现了作曲家对Kulning这种独特的民族唱法富有的极大青睐,而这种音色的个性魅力在该作品中的体现也绝对是淋漓尽致的。在这部作品中,除了采用传统的Kulning歌唱家作为演员以外,作曲家匠心独运地用部分乐器的演奏与人声声部形成音乐材料的音色模仿,这样使人声与乐队浑然融为一体,仿佛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一般。此外,作曲家还将乐队及演员在舞台设置中的具体空间位置利用起来,通过空间变换的方式强调歌者与乐队的互动,以此模拟这种民族唱法原本来源于草原牧区的音乐背景氛围。

例1 Karin Rehnqvist 声乐作品《Davids Nimm》第48-54小节

Rehnqvist的另外一部1984年为两位女歌唱家(两位女高音及一位女中音)所创作的《Davids Nimm》(见例1)也是以瑞典民歌为创作灵感和基础的。Rehnqvist在这首作品中对瑞典民族唱法在人声上的探索是非常立竿见影的。首先,这部作品是以一首名为《Polska》的瑞典民歌为创作素材的。而这首作品中最别具匠心之处是,贯穿全曲的音乐主题是作曲家根据《Polska》这首民歌的录音回放重新记谱而得来的。 特别要提到的是,为了在作品中最大程度地还原瑞典民族唱法中声线和音质的个性及纯粹性,作曲家将歌词以类似音标的方式进行记谱,以此尽可能达到模仿《Polska》这首民歌中原始的发音(歌词大多情况下为哼唱形式,并无实际意义)的音响效果。作曲家对该作品的记谱的细微除了体现在歌词的精心外,还体现在力度标记上。从各种各样的力度标记来看,作曲家几乎对每个音都有着音色及音量的具体要求。这看似并不起眼的、布满乐谱的各式力度标记正是作曲家能够通过该作品原汁原味地、传情地体现Kulning唱法的韵味的重要手段之一。除此之外,作曲家还将某些特殊的发声方法和表现形式在乐谱开始处作了长达两页的详细说明。从这部作品的字里行间,无处不流淌着作曲家Rehnqvist对瑞典民族音乐的热爱。

在研究了大量Rehnqvist的作品之后,其实不难发现:在Rehnqvist近年来的创作中对于这种瑞典民族唱法的运用及探索不仅仅体现在其声乐作品的创作方面,而且在她的诸多器乐作品中也呈现出通过这种个性化的民族音色将乐器作“声乐化”的态势。Rehnqvist于2000年为单簧管及室内乐队所创作的交响诗《Ona Distant Shore(在远方的海岸上)》(见例2)中就体现了作曲家将民歌音色水乳交融地在独奏乐器与乐队各声部之间进行交接及互动的个性特征。

例2 Karin Rehnqvist 室内乐作品《On a Distant Shore (在远方的海岸上)》第一乐章第6-10小节,对独奏乐器音色的“声乐化”探索

具体来看,在《On a Distant Shore》中,作曲家在独奏单簧管声部使用了大量的微分音,并将旋律的调性作了大量的扩充及复杂化,以求在单簧管音色上追求一种粗糙。而这种粗糙的音色正是原生态民族唱法中常见的音色。对于该作品中独奏单簧管的写作,Rehnqvist曾说过:“to vary the sound quality of the clarinet throughout,like a kind of prism, and not too smooth. (在作品中单簧管声部至始至终所作的大量音色变化就像一种棱镜,而是是不太光滑的那种)。”

长笛独奏《Wings(翅膀)》是Rehnqvis另外一部写于1998年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同样也体现出了强烈的“声乐化”特征。在这部作品中,艺术处理和节奏在作曲家的创作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从整体来看,作品分为三个部分,在速度的设计上呈渐快至渐慢状态,而且对每个部分长笛的音色有具体设定。从细节来看,我们可以从记谱中(见例3)看到,作曲家几乎对每个音都有具体的力度要求,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装饰音及频繁的节拍变换。而《Wings》这部作品中,长短、快慢不一的装饰音,丰富的速度变化,再加之作曲家对长笛演奏技巧所作的实验,如微分音的使用、音区的扩展及超极限地使用以及每个部分之间音色的对比,都为作曲家通过一支长笛来展现瑞典民歌演唱特有的表现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例3 Karin Rehnqvist长笛独奏作品 《Wings(翅膀)》第一乐章第1-25小节,对长笛音色的“声乐化”探索。

通过对瑞典作曲家Karin Rehnqvist具有代表意义的几部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音乐中所蕴含的民族性。这种民族性既是源于作曲家本人对瑞典民族音乐,特别是民族声乐的极大热爱与兴趣,也是源于Rehnqvist在音乐创作中对于传统乐器及瑞典民族唱法的坚持不懈所做的大胆尝试与创新。毫无疑问的是,Karin Rehnqvist在她的创作中对于乐器音色与演奏法,及瑞典民族唱法与民族音乐这两大领域的探索及创新,再加之作为一名女性作曲家与生俱来的对事物及音乐的感性化认识,塑造了她别具一格的个人音乐语言及创作风格。这种音乐语言及创作風格离不开她对瑞典民族音乐的特殊情节,也离不开她对现代音乐创作的不懈探索精神。

作者简介:方芳(1984—),女,汉族,四川省成都市人,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2017年四川音乐学院院级学术科研项目“以“声”传情-瑞典作曲家Karin Rehnqvist器乐作品中的“声乐化”特征”(项目编号:CYXS2017014)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创新研究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重构研究
民族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深化策略分析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创新
论中国民族音乐在初中课堂的地位
音乐教育下的民族音乐教育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中西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