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论《故都的秋》中的悲秋意识

2018-05-14张春香

名家名作 2018年3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悲秋北国

张春香

[摘 要]《故都的秋》中的悲秋意识体现在故都皇城的犄角旮旯里,体现在文本抒情和议论的语段中,字里行间有挥之不去的“悲凉”。

[关 键 词]悲秋意识;深层意味;厚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3-0034-01

教学《故都的秋》,大多数教师都善于把五幅画面的景物描写与“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的整体特点逐一挂钩,进行分析探究。也有不少教师在分析完五幅图景后,进一步探究文本中议论段的作用与作者的用意,教师要么以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的解释“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做照本宣科,要么做轻描淡写的阐释,这不免让人生出一些遗憾。这种教学只重视对写景的赏析,忽视对文本 “情与理”的挖掘,使学生难以体会到文中所蕴含的情志,难以把握这篇课文的思想高度。

若要纠偏,就要强调全面准确地把握文意,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景物描写的赏析上,也不能停留在对情的泛泛解读上,而应该准确感受文本的深层意味。

深层意味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就是悲秋意识。悲秋意识首先体现于故都皇城的犄角旮旯里。“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没有具体的描绘,只是堆叠在记忆中的北国之秋的景,已经让人感受到了秋风轻抚过的静谧和丝丝凉意。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的悲秋意识贯穿于自然事物的描写中,融汇于生活景象的摹状中。如果再往后读,当我们的眼前出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的“牵牛花的蓝朵”,“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的“槐树落蕊”,读者的心中,是不是感受到了和作者同样的细腻、清闲,还有点儿落寞情怀?当听着“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听着“息列索落的秋雨”,再听着都市闲人“在雨后的斜桥影里的微叹互答”,在这低低细细的蝉声、雨声、微叹声中,你的心中是不是也被撩拨起了一阵阵挥之不去的凄清与悲凉?这些细心的观察,敏锐的捕捉,纤细的感触,精细的描摹和深情的抒发都是作者才气与才情的个性化表露。也许在常人看来,这些景物什么也不是,但作者的笔触却能深入人心,触摸到人心中极细腻极柔软的部分。细心的读者定能从这些描摹中深切感受到故都清爽幽雅而又略带落寞感伤的秋意,也能体会到作者清闲恬淡而又略带寂寞感伤的文人情怀,其中就自然流露出了文章的悲秋意识。

其次,悲秋意识体现在文本抒情和议论的文段中。开头和结尾两处写南国之秋的文字相映成趣,写南国之秋“凋得慢”“来得润”“显得淡”,“色彩不浓,回味不永”,与北国之秋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北国之秋十足的韵味。读这样的文字,除了视觉上的整齐美,音韵上的和谐美,感受到的依然是那份不疾不徐的舒缓中的深情,这也是悲秋传达给读者的信息。结尾处这样写:“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既是对清丽优雅的故都之秋的眷恋热爱,也暗含着不能尽情拥有的遗憾、隐痛和感伤。到此,文本中所蕴含的悲秋意识也就不言而喻了。

另外,文本中写完北国的秋后,插入了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说明和议论,是把對故都之秋的独特感悟与中外名人诗文相沟通,连通了历史人文,把对秋景的感悟上升到整个人类文化的层面去认识,去理解,增添了文本的“厚重”感,也显示出作者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对秋文化的珍爱情感。这一段和“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中的“自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将人类对秋的感情普遍化,使这“秋味”也有了悲秋的意味。

总之,无论是写景、叙事还是抒情、议论;无论是写皇城古镇的名胜古迹,还是写都市闲人的片言只语;无论是写中国文人学士关于秋的诗文,还是写外国诗文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无不饱含着浓郁的文学情趣。这种文学情趣一如“故都的秋”所酿造的氛围,一如“清”“静”“悲凉”所营造的意趣——清新优雅而又沉郁感伤,这不仅是内容上的旨趣,还是文字上的风格。作者平实而生动的文风体现出了文章一再所要传达出的“清”“静”二字,但字里行间似有挥之不去的无奈与沮丧,不时让人咀嚼出隐隐的沉郁感伤,觉出“悲凉”。

在这种悲秋意识外,文本中也许还蕴藏着更多的人文信息和更大的解读空间。或许,这就是《故都的秋》令一代一代的读者不断探求的缘由。

参考文献:

[1] 李辉,吴涛.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J]. 课程教育研究,2016,29(3):37-38.

[2] 刘明娟. 《故都的秋》中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J]. 语文天地,1999,3(12):47.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悲秋北国
古人为什么喜欢“悲秋”
新语
白桦生北国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我不想让离别拧出泪水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谁的雪季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