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写一体化:阅读教学转型的有效途径

2018-05-14张水根

华人时刊·校长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说明文燕子技巧

张水根

什么是读写一体化?南宋史蒙卿说:“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此也。”销铜和铸器是一个整体。可见,一读一写是熔于一炉的整体。读与写是双向,是相辅相成。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在读中领悟写作方法的过程,然后通过迁移运用内化为表达技巧。读中学写,写中促读。

立足文本,聚集表达——解读从思想内容走向内容与表达并重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显然这里的“举一”就是凭借“例子”示范;“反三”就是让学生仿照“例子”练习,形成灵活运用的技能。因此,语文教师第一步要做的是找到这个“例子”——即读写一体化的训练点。如何来找到这个“例子”。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立足文本,聚集表达,阅读中揣摩读写训练“点”。既关注思想内容又关注文本的表达智慧和表现手法。既“读内容”又“读技巧”。一个句式,一个片段,一种表达技巧都可成为学生读写“例子”,教师应抓住这些“点”指导学生练习,并内化运用。

有的课文不只一个读写训练点。下面以苏教版教材第八册课文《燕子》一文为例说明如何展开文体解读,探寻读写训练点。

郑振铎的这篇《燕子》,是一篇韵味无穷的状物散文。它用准确传神的语言,为读者展示了一幅优美的春光飞燕图,创造出清新明丽的意境、富有诗意的美。如果我们对文本进行解读和品味,就能发现作者运用如下三方面的表现手法:

第一、 直接呈现形象。即抓住“羽毛”“翅膀”“尾巴”三个点,将燕子的形象直接拉到我们面前,采用了抓住几个点来勾勒一个事物的方法。

第二、 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燕子飞行是动态描写。作者用“掠过”“横掠”“飞”“掠”“沾”等动词描写了燕子飞过天空、稻田、柳树、湖面的动态。文章第四小节,写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休息,这便是静态描写。

第三、从景到物。课文第二自然段前面三句是写景,只有最后一句才写燕子。这篇文章写作对象明明是燕子,为何作者花了大量的文字来写景呢?写人状物的文章,往往先写景,后写人或物。将人或物置于事物所处的环境中,为人或物的出场奠定基础。

《燕子》一文三个方面的表达技巧,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写景状物时运用其一、二进行读写练习。

因此,立足文本,聚集表达,揣摩读写训练“点”,是读写一体化教学的前提。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文本的审美解读,生成鉴赏性与表达性的读写资源。

精心设计,指向语用——阅读教学从知识积累走向语言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科具有思想教育的功能,并具有情感熏陶的先天优势。但语文绝不只是要让师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阅读课也不完全是对小学生进行人文的熏陶和语文知识的教学。阅读教学要从教内容、教思想,转向课文表达技巧、表达智慧的探究和语言的实践上。

1. 由读悟写。教师应从读引导学生悟出写作的方法。比较是判断事物特征的一种有效而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的方法能让学生感悟出课文的写作方法。如《燕子》这篇文章,第一段描写燕子形象很有特色。可以出示一段普通状物片段:“春天来了,小燕子飞回来了。羽毛乌黑光亮,翅膀俊俏轻快,尾巴像剪刀似的。”把它与原文对比,通过对比学生就会发现:课文第一段采用了抓住几个点来勾勒一个事物的方法:一是抓住“羽毛”“翅膀”“尾巴”三个点,将形象直接呈现,再点明这是燕子。二是用数量词修饰对象。作者描写羽毛、翅膀、尾巴时分别用了“一身”“一对”“一个”三个数学量词加以修饰。三是用形容词修饰对象。作者分别描写羽毛、翅膀、尾巴时分别用了“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加以修饰。

2. 创设情境。情动而辞发,从阅读中悟出了写作方法,到实践运用语言,对小学生来说,机械单调,需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练笔的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师生、生生的即兴表演,提供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如《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课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展现故事情节,塑造形象。教师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领悟童话故事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展现故事情节,塑造形象。然后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迁移运用。

第一步:出示谜面猜一猜:四四方方扁又长,外穿漂亮新衣裳, 学习用品里面放。

第二步:文具盒中有什么? 引导学生运用拟人的手法来介绍文具盒中文具的名称,如铅笔哥哥、橡皮弟弟等

第三步:出示情境图,学生想象:铅笔和橡皮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指导学生观察图中铅笔、橡皮的表情和动作,引导学生想象他们的语言。

第四步:讓学生以“一天,文具盒里……”为开头,展开想象,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个片段。

这样的训练融写于读,既激发了兴趣,又内化了语言。

3. 以评促写。教师将学生作文中精彩的语句或片段,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赏析,或将学生习作中典型病例出示出来,师生集体讨论修改。让学生在集体修改中让触类旁通,领悟修改方法,进一步巩固阅读教学中提炼出来的写作方法。

有效整合,螺旋上升——读写训练从单列走向系列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近年来,语文老师也注重基于教材的读写结合训练,如抓住课文内容的“空白”,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练笔,续编故事、变换人称等等,但这样的读写结合训练往往是零散的、单列的,是无助于读写能力的提高。

教版教材的编排也是以主题式分单元,经过审美解读出来的读写训练点分散于各篇课文中,它涵盖面广,包含了“标点、句式”语法知识,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连续、并列、总分等构段方式,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方法,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法,详略得当、过渡、照应等谋篇布局法等。许多知识点前后还有重复。因此,需要根据学生学段的特点,对这些写作知识、表达技巧加以梳理整合,形成一个读写一体化训练系列。

同类读写训练点,应根据年级的不同,加以整合,螺旋式上升进行练习。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聚沙成塔的过程,宜采取不断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在“操千曲”中习得。吕叔湘先生说过:“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活动更加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技能的获得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教师是无法代替的。”吕叔湘先生这段话强调了学生习得的重要性。

“习得”指学习和掌握,因学习、练习而掌握。读写一体化,让学生在有序的、螺旋式上升的训练中“习得”。如总分、总分总构段方式,应安排中年级练习。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结合静态景物描写可以设计总分构段方式进行读写训练。三年级下学期,教学《庐山云雾》时,可结合描写景物动态变化,再次巩固这一构段方式。再如,学了《西湖》可安排“定点”观察的方法进行读写训练,学了《黄果树瀑布》则可安排“移步换景”的方法进行讀写一体化训练。学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可安排“对比衬托”的方法进行状物描写,学了《夹竹桃》则可安排“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进行读写训练。

写人记事的文章,往往都会运用到对话描写。可以说,在所有的细节描写中,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对话。这是因为,对话往往是写人记事类文章的内容主体,对话写好了,文章框架就架构好的。对话描写是习作重要技巧之一。如何让学生习得对话这一表达技巧呢?教师可以基于学情,整合教材,分层练习。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苏教版三下),汤姆与爸爸围绕“该不该把这条鱼放掉”展开对话。《第一朵杏花》中气象学家竺可桢老人与孩子围绕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展开了两次对话。 基于学情,对话练习可作这样的安排:第一步可让学生学习围绕一个主题对话。学习《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一课时,可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练写对话。第二步可让学生学习恰当使用提示语,可让学生练习填写提示语,可表示人物说话语气的,可表示人物动作神态的,可表现人物心情的……可在教学《一路花香》这一课时。第三步可让学生练习灵活使用提示语。提示语前置、提示语置后、提示语居中。另外,提示语还经常省略。在人物对话描写时,如果能恰当地变换提示语的位置,就能够避免单调乏味的陈述,使语言形式更加丰富、活泼。如学完《第一朵杏花》可安排这样的练习。

同文体课文可整合设计教学,以一篇带几篇组合教学。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水上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恐龙》《云雀的心愿》都是说明文,不同的是《水上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云雀的心愿》是童话体科普说明文,通过设置出合适的人物,将所要介绍的事物介绍清楚。《恐龙》是普通说明文。阅读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比较,并渗透童话体科普说明文的写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将普通说明文改为童话体说明文。

表达技巧的学习是一个从模仿到化用,再到创生的过程。读写一体化,读要指向写,写不能游离阅读教学之外,读写结合应从单列走向系列。读写一体化是阅读教学转型,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

猜你喜欢

说明文燕子技巧
说明文阅读专练
求数列和的几个技巧
燕子
燕子叫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燕子一家
例谈三角恒等变换的常用技巧
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