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18岁的教育选择

2018-05-14赵宪宇

华人时刊·校长 2018年6期
关键词:过家家上学爸爸妈妈

赵宪宇,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育杂文作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有数百篇文章发表,做过数百场教育教学讲座,主要著作有《教育的痛和痒》《教育的忏悔》《教育的错觉》《教育的觉醒》等。

人,从出生到接受完基础教育,大概要十八岁。这十八年,每一年都有教育选择,都有教育年龄。

我们试着结合孩子每一岁的生长特点,找一些似曾相识的情景,让大家回味、反思、演绎。

看看我们的教育有没有儿童立场,有没有符合孩子的身心规律。看看我们的教育取舍,是儿童的意愿,还是我们的定制。

回过头来,再认真想一想,我们要改变什么,怎么去改变。

1岁,很多地方,孩子一周岁时候,面前摆放着一只鸡蛋,一本书供选择。这时候,据说要拿书,不要鸡蛋。因为这样就预示着今后是个读书人,而不是个吃货。

2岁,要不要读唐诗。反正很多人教孩子读了,隔壁的也读了,于是就读吧。但在唐诗和儿歌之间,最好还是后者。“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不亚于“鹅鹅鹅”的。

3岁,在哭和笑之间,坚决选择哭。离开家、离开爸爸妈妈,被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和一群跟自己一样大的人一起,不哭才怪呢。因此,爸爸妈妈们,不要这个时候就去择校,反正都是个哭班,供哭的地方,在哪里都是哭,起跑线都是一副表情:哭。

4岁,讲故事还是讲道理,这是个根本问题。我们看到,所有的孩子都会缠着爸爸媽妈讲故事,没听说有哪家的孩子,求着爸爸妈妈给讲个道理的。

5岁,宁可有些过家家,不可天天家里过。天天待在家里,难道宅是要从娃娃抓起吗?幼儿园里做游戏,有没有过家家?针对过家家,有所谓的专家指出:这一现象表明,少年儿童成人化倾向已很明显,需要学校和家长重视并加以正确引导。难道专家五岁起,就开始学术,开始写论文了?

6岁,上学与不上学,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毫无选择的。小二郎要上,高尔基要上,高玉宝也要上,他的名言就是“我要上学”。只是千万不要高高兴兴上学去,上不几天,就吵吵闹闹回家转。郑亚旗他爹把儿子、丁俊晖他爹把儿子、李里他爹把儿子,都从学校领回了家,还有那对几十年藏到深山老林的北大夫妻,干脆就让儿子一天学也不上。他们都选择了不上学。

7岁,偷还是不偷。郭沫若七岁,偷了学校隔壁庙里的桃子,演绎了一段文学佳话。鲁迅六七岁和小伙伴们偷摘罗汉豆,并且同去的阿发同学还强烈地建议偷自己家的,又大又长,成就了《社戏》。小时候掏鸟摘枣,不是偷,是游戏。别上纲上线,顶多是个调皮。就像凿壁偷光一样,是年龄特征。

8岁,三年级,是作文还是数学。很多人上到三年级就结束了,他们是顾城、高尔基、高玉宝、沈从文、齐白石、马三立,等等,真是神奇的三年级,骄傲的三年级。三年难道真是一个分水岭?不过,这时候,数学开始有所谓的文字应用题,语文开始有基本样子的作文。从此,难道就会出现喜欢文科理科的苗头?文科早熟还是理科晚成?

9岁,兹决定不去奥数班。酒,是什么,能喝者就喝,不能喝者就不喝。很多人不能喝,却想成为酒神,于是家家扶得醉人归。不奥的数还不会,一定被赶进奥数班,这是灌酒,孩子们今宵酒醒何处,只能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知所往。

10岁,做裁判还是运动员。十岁了,爸爸妈妈至少结婚十年了,过了七年之痒,该有十年之痛了。据说现在每年的离婚率和结婚率之比大概维持在一比三的水平。爸爸妈妈要是别扭了,甚至是扭打了,孩子怎么办?做裁判,太冷血,做运动员,站在谁一边呢,妈妈们可别自信,孩子不一定站在你一边的。不过,建议孩子最好还是做红娘。

11岁,是进城还是继续留守。要到爸爸妈妈打工的城市去上学,很是向往。但一想到老师们写论文的时候就会写到“外来民工子女不良心理分析”的时候,宁可还留在大山里。

12岁,上初中了,该知道生命生育的密码了,可是您还在保守者应该公开的秘密。上生理课,连老师还脸红,甚至还讳莫如深。到家里,难道爸爸妈妈还在创造着自己是一个喷嚏喷出来的,一个坑里挖出来的吗,那不是坑儿吗?

13岁,熬夜还是早起。实际上,这两个问题没有选择,中学生是两者都兼顾了。专家说,熬夜不利于健康,早起有利于健康,那么,中学生既熬夜又早起,那倒是健康还是不健康。

14岁,这一年度,选择开始更有难度和宽度。是上普高,还是职高,还是打工,是脱离儿童,还是不要长大,是近视还是假性近视,是早恋还是好感,是青春,还是叛逆,似乎都来了。所以有个作家说,让所有的日子都来吧,结果真的都来了。

15岁,老师举了15岁年龄段的很多名人,有了已有发明创造,有的已有巨著问世,有的已经叱咤歌坛,有的已经风云体坛。高中生们知道,这叫立志,叫激励,叫偶像带动。但,老师您在15岁做了什么,而同学们15岁前又会有什么特异表现?那些15岁成功的人,在七八岁的时候已经表现非凡。另外,不要忘了,还有方仲永和江郎,他们从另一方面告诉我们,有人少年得志,有人大器晚成,教育的选择只有:别急!

16岁,班级里有两种人,一种是头发卷的,一种是头发直的。卷毛的温和,直发的有些个性,像鲁迅,但聪明,理科好。究竟是和卷毛的同桌,还是和直发的交往,这真是个闹心的事。怪不得,历史上有个姑娘说东家的小伙子颜值高,西家的小伙子家里富,要住东家吃西家呢,真是难以选择。

17岁,有关部门来测试了,问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有很多问题,比如,幽默的还是严肃的,讲授的还是讨论的,男的还是女的,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语文的还是数学的,有名的还是一般的,等等。其实,学生心目中只有一种,直接能讲到考试题的,都是好老师。

18,是考南大,还是北大,结果,考了个电大。不过,北大有卖猪肉的,那个小学肄业的沈从文却当上了北大教授。

猜你喜欢

过家家上学爸爸妈妈
小熊当当玩过家家
上学啦
笑话
我的爸爸妈妈
出海捕鱼啦
我眼中的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我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