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南疆乡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建构价值

2018-05-14阿布利米提·艾克木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8期
关键词:南疆乡村校本课程

阿布利米提·艾克木

[摘 要]本文从南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文化类型及其教育发展现状出发,初步探讨了校本课程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的政治、文化、经济及特色学校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南疆;乡村;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不忘初心,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类的幸福,教育幸福感是指人类基于自我满足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快乐的情绪,幸福教育的状态是平等地接受教育,提供可选择的多元的优质教育,是学习就有获得、学习就有成就的教育,这是奠定学习者事业成功与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石,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疆贫困地区应如何落实十九大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成到2020年全面脱贫的艰巨任务,是当前南疆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新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因此,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推进已进入“高原区”的南疆农村学校新课程改革,以此来改变学校教育与当地乡村经济严重脱离,不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局面,校本课程的价值显得尤为突出。

1 全面推进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强化政治价值

教育对维护社会政治稳定、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所有的国家和任何阶段的社会都是通过教育来维护社会统治、维系政治稳定的。即使通过加强法治来实施社会和政治控制,也与加强教育密切相关。法的控制本质上也是通过法治思想的教育而实现的。而教育功能实现的主要途径是学校课程的合理设置和有效实施。根据当前南疆农村学校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开发一套正确表述新疆历史、文化、宗教和民族发展史等方面的校本课程并全面推进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来授课,能够补充国家课程针对性不强等课程体制存在的不足,加强南疆农村学生的“五个认同”教育,落实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等方面具有长效长远的意义和突出的政治价值。

2 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文化价值

课程依赖于文化而存在与发展。教育过程是个体心理遇到人类文化并在人类文化的背景中展开个体心理活动的过程。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教育承担着为人们提供知识、技能,促进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维方法的职责。而毫无疑问,除此之外教育为文化的再生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来看,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文化行为,教育是对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而且由于学校教育形式比较规范,自成体系且有一定的制度。学校教育对于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是其他方式无可比拟的。校本课程在学校的开展是传播中华文化与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之一,而校本课程的充分发展则能使每一个学生被中华文化的价值与魅力所熏陶。

根据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南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长期以来重视开发本民族文化资源,把自身民族的文化用课程的形式传授和继承下去,而忽视中华主流文化在校园里绽放美丽,释放花香。使得主流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失去了学校文化阵地,而一些别有用心的分裂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利用民族文化的幌子把分裂思想大肆渗透到教育领域,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在南疆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文化资源过程中,必须把传承当前我国主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中心地位,使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深入了解和高度认同。同时还应该通过开设民族传统工艺课程、十二木卡姆等民族传统音乐和舞蹈课程,丰富课程内容,加强课程吸引力,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不足。因此,校本文化课程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价值

现代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为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学校教育对知识的本土化的关注,而本土化的知识是适应乡土生活的必然要求,更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和要求。

南疆地区是典型的沙漠绿洲经济文化类型的贫困农业大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贫困县大部分集中在南疆地区。同时,南疆地区也是当前新疆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南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小农经济模式为主,严重缺乏实用型专业骨干,经济增长和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缓慢。

长期以来,南疆地区的教育与社会经济建设不相符合。这是导致教育和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育的发展不能很好地与农村经济改革同步,也不能很好地为发展农村经济、富民育民服务;学校的办学模式陈旧,培养目标单一,课程结构僵硬。也是南疆地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改革要与本地区的经济实际相符合,这样才能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学校课程的设置要与当地的生产方式相一致,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但目前大多数农村学校的课程模式仍然由国家统一,出现了不同程度学校课程与学校社区实际脱离的情况。国家统一课程模式的弊端在于这种课程模式主要面向城市,很少考虑偏远贫困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导致了学校课程与农村实际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僵化,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改变。

据调查,南疆农村贫困地区初中毕业生中接受基础教育后,只有少数学生升入高等学校继续接受教育,绝大多数毕业生面臨就业问题。虽然这些学生接受了学校教育并拥有基本的文化知识,但是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同龄人而言,他们缺乏更高的生存技能。这使得这批学生很难在城镇找到工作,又无法认同“落后”、回归传统社区,成为“边缘人”,最终导致基础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相分离。

在南疆喀什,和田地区调研中发现,一些乡村中学开设了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课程、劳动技术课等。主要以地毯制作,、维吾尔刺绣工艺、乐器制造、木雕工艺、工艺刀、石膏装饰制作、维吾尔民族传统音乐舞蹈学习等国家传统工艺课程为主(十二木卡姆、舞蹈、制造传统民族乐器等),学生和家长都十分喜欢。在南疆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高中升学率是比较低的,而这些课程对大多数初中毕业生而言,他们除了获得知识技能之外,还提高了自己的生存能力。

从当前南疆贫困地区以林果业、餐饮业和一定的交通运输和旅游业为主的经济类型和大多数初中毕业生不愿意升入职业高中或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继续学习的现实情况出发,在初中阶段应开发林果嫁接技术、果园管理、特色饮食制作、剪刀艺术(理发)、汽车修理、物流管理等既适合当地经济特色又能为初中生的就业提供一定技术基础的校本特色课程。本人觉得这类校本课程能够有效推动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体现了校本课程在地方社会发展中长远的社会经济价值。

4 发挥学校的自主办学特色——学校发展价值

国家为了尊重地方差异和学校差异实施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个政策也给了学校一个空间,使得学校可以在国家教育教学的总目标之下能够根据自身的客观情况(学生、家长、地方的需求)适当调整自己的办学目标或办学宗旨。在这种政策下,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师生的特点、教育教学硬件软件设施的建设、学校的办学传统以及教育者的办学理念来确立学校自己独一无二发展前景。

每所学校都是与众不同的,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更应该因校而异,体现学校独特的办学特点。而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区的现状,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挖掘出学校与别的学校不同的一面,来开设自己的校本课程。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体现自己的优势,尽量避免自己的不足,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如南疆地区有些学校开设的织毯、刺绣、民族乐器制造、民族歌舞、林果嫁接、特色饮食制作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都是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这些校本课程的确丰富多彩,更加有趣和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了本校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还应该根据不同地区师生的独特,挖掘潜在的特色资源,开发出具有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助力。同时也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特色发展。

总之,着眼当前南疆农村教育实际,应清楚认识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价值,更加注重关注学习者,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加快课程教材教学改革的步伐,使教育成为促进南疆社会发展,保障落实新疆工作总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2] 李定仁.西北民族地區校本课程开发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 艾力·伊明.新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6(04).

[4] 马岳勇,马姗姗.论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3(01).

猜你喜欢

南疆乡村校本课程
南疆木棉红似火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南疆干部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
做活南疆“棋眼” 取得全盘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