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水土保持与精准扶贫互动链条探析

2018-05-14韩红叶

山西农经 2018年20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精准扶贫

韩红叶

摘 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取得了良好治理效果和经济效益,为解决贫困村及时脱贫提供了决定性保障。介绍了夏县在工程建设和扶贫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关键词:水土保持;精准扶贫;互动链条

张家坪村是夏县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地处夏县中条山前山沿,距县城10 km,属瑶峰镇管辖,全村共有129户,共计450人,总面积392 hm2,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59户,贫困人口216人。该村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村民基本以种植小麦、玉米和少量的药材为生,2016年人均纯收入3 600元,生活比较拮据。2016年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水磨沟项目在张家坪村实施,实现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与贫困村相结合,并探索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的新思路。

1  张家坪村水土保持现状

水土流失源于贫困,但同时又是贫困之源。张家坪村土地总面积392 hm2,水土流失面积366 hm2,占总面积的93.4%。由于张家坪村地处土石山区,地形破碎,坡耕地面积较大,106 hm2的耕地中90%是坡耕地,种植小麦、玉米和少量药材,再加上是顺坡耕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荒山荒坡面积238 hm2,占总面积的60.7%,也是该村水土流失的根源所在。

1.1  水土保持治理现状

该村水土流失治理虽早,但时断时续,治理建设也非常缓慢。进入20世纪90年代,治理速度有所加快,流域有过多年的小规模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截止目前,共完成各项治理措施总面积116 hm2。

1.2  存在的问题

(1)投资缺乏,治理力度不够,治理进度缓慢。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国家专项投入少,因而治理经费缺乏,直接影响治理进度。

(2)经济效益不突出。长期受小农业思想和粮食观念的束缚,只抓粮、棉、油,忽视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只管栽树,不讲经济效益,商品观念薄弱,市场意识不强,仅停留在一般治理上,没有形成大规模、高产出、高效益的区域开发格局。

(3)缺乏统一的科学治理规划。治理标准低、质量差,在尚未配套齐全的情况下便投入使用,形成先天不足的“半拉子”工程,大面积的梯田跑土、跑肥、跑水十分严重,维护任务越来越重,治理任务艰巨。

2  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会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该村的经济发展。

(1)冲毁土地,破坏良田。由于暴雨径流冲刷,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坡面和耕地越来越小。

(2)土壤剥蚀,肥力减退。由于水土流失,耕作层中有机质得不到有效积累,土壤肥力下降,裸露坡地一经暴雨冲刷,就会使含腐殖质多的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据试验分析,当表层腐殖质含量为2%~3%时,如果流失土层1 cm,每年每平方千米的土地就要流失腐殖质200 t,同时带走N6~15 t、P10~15 t、K200~300 t。

(3)淤积水库,堵塞河道。张家坪下游为红沙河水库,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进入库区,导致水库被迫淤积,降低水库调洪能力。每到汛期,都要组织人工和机械进行清淤,增加了水库的运行费用。

3  水土保持工程

夏县水磨沟项目区2016年水土保持工程在规划期间,夏县水利局派出扶贫工作队进驻张家坪村,提出了产业扶贫的总体目标:力争达到人均0.1 hm2基本农田、人均0.1 hm2经济林,以此来指导工程的规划与设计。在设计过程中,立足张家坪村的贫困现状,规划了坡改梯、经济林、水保林、保土耕作、引水工程等措施,为该村的脱贫奔小康铺平了道路。

3.1  经济林工程

2016年农业综合开发水保项目在张家坪村发展花椒经济林60 hm2,形成了该村的支柱产业。根据调查了解,花椒树栽植第3年就进入正常挂果生产期。张家坪村的花椒年可增加收入270万元。

3.2  坡改梯工程

利用张家坪村坡耕地,实施了坡改梯措施10 hm2,使该村人均基本农田增加0.02 hm2,基本实现人均基本农田0.1 hm2的標准。坡改梯措施的实施,不仅改善了群众的生产条件,还可增加群众收入,当年就取得了良好效果,增产粮食按3 750 kg/hm2计算,年可增加粮食产量为3.75万kg,粮食价格按2元/kg计算,可增加产值7.50万元。

3.3  水保林工程

张家坪村有荒山荒坡238 hm2,2016年根据项目实施方案的建设任务,在该村选择立地条件较好、适宜栽植的荒山完成侧柏栽植40 hm2,产出定额按4.8 m3/hm2计算,年可增加林木蓄积量192 m3;按500元/m3计算,年可增加产值9.6万元。

3.4  保土耕作工程

2016年新增保土耕作46 hm2,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对其采取等高耕作、等高带状间作等措施,增加地面粗糙率,就地拦蓄雨水,增强土壤入渗能力,从而达到保持水土提高单产的目的。保土耕作措施增产粮食按300 kg/hm2计算,年可增加粮食产量为1.38万kg,粮食价格按2元/kg计算,可增加产值2.76万元。

3.5  引水工程

利用张家坪村东南沟道内已有的小型塘坝,通过自流引水至新建的2 000 m3蓄水池,引水管道为φ110 mm的PE管,长1 000 m。利用蓄水池蓄水解决花椒经济林的灌溉问题,提高花椒苗木的成活率和生产期产量。

3.6  科技示范园建设

花椒经济林栽植,实现“一村一品”,成为张家坪村扶贫产业。为提高村民花椒种植的积极性,在已建成的2 000 m3蓄水池下游建花椒示范园1处,面积5 hm2,铺设Φ50 mm的PE引水主管道1 680 m,配套支管Φ32 mm的PE管950 m,出水口12个。在示范园区建设过程中,聘请了林业局高级工程师现场指导栽植、管理技术,举办了1期培训班,培训人数达300余人,并印制了花椒栽植及管理技术图册,1家1册。

通过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新增治理面积156 hm2,该村的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272 hm2,治理度达到74.3%,使该村的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通过实施以上各项措施,年可增加经济效益291万元,人均可增加收入3 466元,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4  治理经验

2016年水土保持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在夏县张家坪村实施过程中,与全国正在加大精准扶贫相衔接,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绝好机遇。水土保持工作是项目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基本目标,构建起水土保持与精准扶贫相辅相成的互动链条。

4.1  树立水土保持与治贫互动新理念

水土保持工作要从原有固守治山、治水的框框中走出来,主动与治贫挂钩,以农民的实际收益、脱贫程度检验水土保持成果。第一步从解决民生急迫问题入手,增强农民治理水土流失的自觉性和实际能力。第二步关注治理模式与空间的协调,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提升水土保持建设水平。

4.2  建立和完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

在长期的水土保持治理实践中,推广应用了一批先进实用的科研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效益。水土保持措施实施中的示范园区建设,聘请专家对群众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造就了一批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提高了治理水土流失的水平及效益,为推进贫困村群众脱贫发挥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精准扶贫
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控制措施解析
浅议将水土保持管护经费纳入水保项目预算的必要性
试论水土保持方案落实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