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育人的内在向度研究

2018-05-14崔宝玉

现代教育科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学科发展

崔宝玉

[摘 要]培根在《论读书》中提到,不同学科对人品质塑造存在差异,学科具有着独特的内在育人因素,即学科自身的育人潜力。本文通过对学科育人予以界定,分析学科的形成、发展、分类,确定合理的育人角度,辨析学科内在的育人因素,为学科协同育人、全方位学科育人等更高层次的育人研究作理论支撑。

[关键词]高校学科育人;育人因素;学科发展;学科分类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9-0011-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9.003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在《论读书》中提到,不同学科对人品质塑造存在差异,学科具有着独特的内在育人因素,即学科自身的育人潜力。学科的育人潜力既可以影响知识获取者,也可以借由教师、文化、体制等外力予以发掘。

针对这一问题,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孙绵涛研究了学科的形成与发展[1];肖楠则从人格塑造、价值引导、思维培养和行为导向四个方面研究了学科的影响[2];顾明远分析了人文学科在高校的育人作用[3];曹培英[4]、付玉强[ 5]研究了数学与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等。现有研究存在学科分类的界定不够清晰,育人角度的选取不统一,学科内在育人因素的定位不明确,缺乏系统性的研究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学科育人予以界定,分析学科的形成、发展、分类,确定合理的育人角度,辨析学科内在的育人因素,为学科协同育人、全方位学科育人等更高层次的育人研究作理论支撑。

一、何谓“学科育人”

“学科育人”一词常见于各类院校的育人理论研究[6]。而“学科育人”具体的解释、阐述却鲜见。本文从“学科”与“育人”两个方面来分析“学科育人”的含义。

“学科”一词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二是学校设置的学科专业。前者是学科在社会环境下相对灵活的解释,是学科的自然分类,可以是具体的某一学科,也可以是某一学科类群;后者是学校根据国家设定的学科分类体系设置的具体学科。两者一脉相承,学校学科设置源自学科自然分类。

而“育人”一词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层含义。狭义的“育人”仅指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到:“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而广义的“育人”则指培养教育对象全面发展。现代汉语词典中“育人”的解释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即为育人。育人的目的是使教育对象能全方面的发展”。

根据上述解释“学科育人”含义可以有四种组合。为体现教育对人全面发展的功能,本研究育人特指广义的“育人”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的教育。

二、学科的发展与分类

(一)学科的形成发展

学科的诞生与发展是从知识的积累开始的,通过不断完善,最终形成相对独立的知识、理论体系。作为对世界本质认识的学科,哲学最先形成。从西方的古希腊哲学到东方的诸子百家,这些学派是当今我们所谓的自然、人文、社会等学科的各种思潮的汇聚,孕育着学科的萌芽。自东西方哲学诞生,到17世纪前,世界古典教育内容是关于人的各种学派。17世纪,牛顿在经典物理学上的伟大建树,奠定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给自然科学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笛卡尔认为意识与物质是相互独立的实体,更加明确了二元论,为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发展奠定了方向。知识经过二元化发展,逐渐形成了英国学者斯诺在剑桥演讲时提出的“两种文化”。18世纪至19世纪,在自然科学积累下,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变革加剧,急需建立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逐渐形成。学科的三大门类由此产生。

最初的学科哲学是高度综合的,且没有清晰的边界。随着文明的发展,西方演化出职业教育与“自由七艺”。分支学科不断完善,主干学科体系逐渐形成。到了近现代,学科层次更加清晰,分支学科大规模形成,主干学科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的产生,经济、文化全球化,跨学科领域不断出现,学科又呈现出综合化的新趋势,不同学科体系交织而形成诸多交叉学科。

学科源自哲学,源自世界本源问题的解释,源自人类文明的进步,学科不论如何发展变化,都没有脱离哲学本质。学科是人類智慧的结晶,也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它蕴含了阐述万物、奔向自由的本性。从学科形成发展角度看,学科具备育人价值。

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变化是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变化一致的,根据人们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划分为人文、自然、社会三大学科门类。学科具有层次性,学科门类中有丰富的细分学科,同时也存在不少跨领域、跨门类的交叉学科。

(二)学科的分类

1.学科群及学科交叉。由学科的形成发展可以得知,学科在整体上可以划分为人文、自然、社会学科三大类。而学科三大门类之间的界限,并不严格,出现跨领域的状况并不鲜见。如化学,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与生物学相关联诞生了生物化学,与环境科学联系则形成环境化学。当今热门的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的理论包括数学算法、系统学、程序语言、材料科学等。与人类学结合,可以衍生出人工智能学,与医学相联系可以形成人工智能诊断学。学科的交叉不仅是门类内的交叉,也是横越部类交叉。如前面提到的人工智能,以及旅游学学科[7]。学科可以按大的门类划分,又可以根据其发展状况进行细分,同时也存在许多交叉学科与跨领域学科。

2.具体学科。首先,学科分类系统的形成。具体的学科分类体系形成于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西方。当时西方国家产生了三种对学科体系进行界定与划分的具体系统。一是图书馆的书籍分类系统;二是大学的专业学科系统;三是国家科研机构的学科系统。其次,我国的学科分类系统。我国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的不同,曾提出多种学科分类体系。第一种是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后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部委修订的《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分为门类、一级学科至三级学科,四个层次。第二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设立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分门类、一级学科共两个层次。第三种是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四级。除了这三种,也有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学科分类体系如《高科志愿填报专业代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等。其中《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为其他分类体系的主要参考文件,而在大学中具体的学科划分则更多参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目前我国高校学科设置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学科划分分级较多,学科的综合性偏低,没有为交叉学科预留位置。第二,部分学科大类设置不尽合理。第三,缺少社会服务、个人服务、个人发展和家政等特色学科。学科设置的问题,使得我国学科建设发展先天不足,且缺乏灵活性,影响了学科育人潜力的发挥。

三、学科内在的育人因素—从育人角度分析

(一)学科的育人价值

培根在《论读书》中阐述到,阅读不同书籍对人性格会产生不同影响,表明了学科对人品格具有塑造作用,这种作用暗示着学科自身的育人价值。

有学者对学科的育人价值展开研究。“在教育中,德育不仅仅是独立的一个门类,它也不仅是直接发生作用,而是弥漫于所有的学科门类中。任何学说思想,在求真的基础上,都能衍生出美和善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上,人影响了学,学亦涵育了人”[8]。“任何科学知识传达过程中都伴随着某种情感,知识不仅是命题,而且还是各种不同要素的组合,这就是‘科学美‘思想的美”。“从学科的功能来看,科学学科的主要功能是创造知识,但也不能否认它具有育人的功能;学科自身是具有整体育人价值的”[9]。上述研究表明,学科不仅具有育人优势,且具有“整体育人价值”。这是一种全面而有侧重的育人潜力,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交叉学科与相对独立的学科相比,交叉学科具有更为全面的育人潜力。

(二)学科育人的评价角度

学科具有育人价值,而这种育人价值如何衡量评价,需要确立一定的评价角度。

1.以“德智美”为评价的角度。广义育人是指培养教育对象,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的发展。德智美是一项用于评价教育全面发展的标准。德育是引导、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智育是增加人的知识、发展人的智力,促进智慧形成的教育;美育是培养人的审美观念,能够体验美、创造美,形成良好的文化内涵和文明素养的教育。从此角度引申出以德育、智育、美育来考察学科的育人特点,评价学科对学生思想、智能、审美、文明养成等方面的影响。

2.其他评价角度。首先,从能力发展角度分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抽象、推理和模型思想”三种能力的养成,这三种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自信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10]。从学习能力的发展来看,理解、应用、迁移是各类学科所必需的基本能力,是进行各类认识活动和问题解决活动的先决条件,是人学习心理的重要活动。培养这三种基本能力可以显著提高人的学习效率[11]。其次,从文化育人角度分析。学科从文化层面的育人价值,由学科的文化内涵、理论系统、价值体系决定,学科文化对人格塑造,价值观、世界观完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的养成有着深远的影响[12]。

(三)以“德智美”为评价角度的学科育人特点

1.从学科类群角度分析。肖楠、杨连生从理想人格塑造、价值取向引导、思维方式养成、行为方式导向四个育人维度分析了自然、人文、技术、社会四大学科的育人特点[13]。美国学者杰罗姆·凯根在其著作《三种文化》中,对自然、人文、社会三种文化的学者在九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立体分析了三类学科研究的特点及影响[14]。李醒民也在《知识的三大部类》中阐述了自然、人文、社会三大类学科的内涵以及区别与联系[15]。

根据上述研究,从德智美的育人角度分析三种学科的育人特点(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学科类群的育人特点

学科类群

育人角度 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

德育价值敬畏自然、唯物主义,发展的意义,普遍联系的观念,探索意识,相对包容的态度人文关怀、内化的道德标准,更深刻的道德理解,相对个性的态度道德的社会意义、形成根源,对道德更加深刻的理解,相对入世的态度

美育价值追求至真,追求逻辑美,联系的美感,自然的美感感性认识,追求善与美,文化、文明的美感,人文的审美觀人与人、社会关系;社会的美感;制度的美感;体系的美感

智育价值发展的观念,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学习的迁移能力敏锐的发现问题、整体的观念、概括能力、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抽象思维

三种学科群类在德智美的育人角度具有一定的发展内涵,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影响力,并非单纯的中性文化,而是具有积极的影响,或是向上的发展潜力。这种影响、潜力也鲜明带有学科自身的风格特点。

2.从具体学科角度分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抽象、推理和模型思想”三种能力的养成,这些能力是发展智能的基本能力,也是各类学科所必需的素质,同时在数学学科中培养发展这三种能力,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从德育角度看,这也促进了健康人格的形成[16]。而数学本身内在的逻辑美感与空间美感也具有美育价值。历史学科可以授予学生观察审视世界的新视角、新思维。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赋予了学者联系的观念与辩证的思维,并在对历史的观察体悟中感受到事务发展变化前进的美。在这种观察、学习、体悟中促成个人思考的周全、思想的成熟、处世的沉稳,这就是历史学科德育、美育、智育的价值体现[17]。

3.从交叉学科角度分析。交叉学科融汇了不同学科的思想,并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组织,促进思维方式的转换。生物化学,在智育意义上具有生物学的系统思维、进化思维、宏观思维,以及化学的联系思维、微观思维、严谨的态度。德育意义具有保护环境、珍爱生命、服务社会意识,严谨审慎的作风。美育意义自然美观、生命观与联系转化的美感。这样的组合带来两类思维模式的整合,并展现出“1+1大于2”的整体效应。给予学习者更大的视角,确立普遍联系的观念,形成整体意识。激发创造思维与冒险精神,以及对自然的崇敬感。

四、对高校学科育人的建议

(一)学科设置层面

1.提倡三大类学科的互补。三大学科门类,在德智美不同方面的育人特点各异,为响应国家“全面发展”“全方位育人”的素质教育理念,高校在学科设置上应注意学科的互补,理工科學校易增设人文、社会类的选修课;人文、社会类学校应增设理工类的选修课。增加学生文化视野,让学生更加清楚自己的定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意某些基础学科的串联作用。数学、物理、语文、历史此类基础学科所传授的基本思想、养成的基本能力是各类人才需要的基础素养,利于学生自我的发展,利于其他层次学科的教学。可将此类学科考虑设置公共基础课。

3.重视交叉学科的综合育人作用。交叉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所跨学科领域越多,交叉学科所激发的融合性、创新性、联系性就越深刻。对交叉学科的研习,可以发掘更多的学科育人潜力,塑造健全的人格,科学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加强学生的理解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与意识水平。

4.注重对学科课程的建设开发。充分挖掘学科自身丰富的育人潜力,要注重对学科课程的建设开发。加强高校教师之间的交流研讨活动,以及不同学科背景教师之间的文化交流。在课程中融入联系、系统、发展的观念,将德育、智育、美育融会贯通于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学科育人潜力。

(二)构建学科协同育人体系

本文分析了学科的形成、发展与分类,学科的育人特点,并从学科设置层面对高校学科育人提出若干建议。而高校做好学科育人不能仅依靠学科本身的育人性,更需要教师、学校、社会各个层面联合打造协同育人平台。从内容、体制、人才培养等多种角度深入挖掘学科育人潜力,构建学科协同育人体系,方能实现真正的学科育人。

参考文献:

[1][9]孙绵涛.学科论[J].教育研究,2004(6):49-55.

[2][12][13]肖楠,杨连生.大学学科文化育人及其四维向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1(15):32-38.

[3]顾明远.人文科学教育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J].现代教育管理,1995(4):12-14.

[4][10][16]曹培英.从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育人价值看数学基本思想[J].课程.教材.教法,2015(9):40-43.

[5][17]付玉强.从学科育人价值角度看历史学与学生管理[J].西南大学学报,2011(S1):94-95.

[6]顾惠梁.学科德育再探[J].上海教育科研,2000(3):56-57.

[7][15]李醒民.知识的三大部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J].学术界,2012(8):9-292.

[8]叶子南.凡有所学皆成性格[J].博览群书,2002(3):21-24.

[11]王磊.学科能力构成及其表现研究—基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导向的多维整合模型[J].教育研究,2016(9):83-92.

[14]杰罗姆·凯根.三种文化[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3-4.

(责任编辑:王岚)

Abstract: Bacon mentioned in "On Reading" that different disciplines have differences in the shaping of human qualities, and disciplines have unique internal nurturing factors, namely the educational potential of disciplines themselves. This paper defines the subjects education, analyzes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subject, determines the reasonable perspective of the subjects education, differentiates the internal factors of the subjects education,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higher level of the subjects education research, such as coordinated education of the subject and all-round education of the subject.

Key words: college education; educating peopl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discipline classification; cooperative education

猜你喜欢

学科发展
浅论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与当代音乐学科发展
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研究
建筑学建造教学探讨
提高学科发展质量下高校项目预算管理模式探讨
中外公共政策学科发展情况对比研究
世纪之交20年湖北省语言学科发展巡礼
重大基础建设对美国土木工程高等教育的推动作用
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科发展的途径研究
论学科建设的内涵及特点
迈向人类学的中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