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教师价值追求的倾颓与回归

2018-05-14蒋倩倩程岭

现代教育科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价值追求

蒋倩倩 程岭

[摘 要]作为公共知识分子,教师的价值追求不仅会影响学生的知识构建以及精神塑造,还会对学校文化的建设以及社会环境的优化产生影响。分析发现,教师的价值追求主要包括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平等爱人、传帮助人和修己安人五个方面。但目前在一些教师身上出现教学功利化、表演化和粗陋化等价值追求倾颓现象。究其原因,既有社会功利主义浸染、学校文化异化的原因,也有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低下等原因。为帮助教师重塑价值追求,社会应重新审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而学校应通过构建办学特色,为教师发展提供平台支持,激发教师的发展热情。教师自身则要加强交往,增强自我认同和完整。

[关键词]价值追求;教学现象;重塑价值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5-0007-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9.002

一、教师价值追求的重要意义

教师的价值追求是教师对一定的教育价值目标的执着向往以及力图达到此目标的强烈驱动倾向。教师的价值追求对学生知识的构建、精神的塑造、教育整体效益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优化有着重要影响。

(一)影响学生知识构建和精神塑造

在学校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巨大,教师的价值追求对于学生的心智发展格外重要。首先,教师的价值追求影响学生知识的构建。当代法国思想家皮埃尔·布迪厄指出:“学校教育是文化再生产的主要场所。”他认为学校教育是一种代际流动,没有价值追求的教师会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出一代代旧人,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1]。其次,教师的价值追求影响着学生的精神塑造。俗语说:“有其师必有其生”。刘儒德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提到“偶像效应”。在中小学,学生的偶像大多为教师,他们会有选择地崇拜教师,模仿教师品行,从而影响自身的德行发展[2]。

(二)影响学校文化建设和社会环境优化

教师成为塑造社会环境的间接影响者,教师是学校各部分得以运作的中心环节,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亦是社会整体风气的间接影响者。首先,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学校科研水平、管理能力的提升是学校文化建设持久发展的推动力[3]。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支撑力量,学校物质设施的设置和制度的制定都承载着一定的教育意义,体现教师的价值取向。而精神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包括校风、班风和人际关系等,这种文化能否建设好依赖于教师队伍的道德修养和思想观念。其次,学校的文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社会环境的发展。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到:“社会即学校。”他认为学校要与社会统一,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学校的文化发展影响了社会环境的发展,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崇高的德行,最终实现社会环境的优化。

二、教师价值追求的主要内涵

教师是公共知识分子,教师的价值追求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教书育人。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作为一名教师,应将教育作为快乐的事业,以自己的学问和修为教育天下英才。“教書”注重的是教师的知识传授;“育人”旨在通过教师的言行,影响学生思想和道德的发展。苏格拉底说:“知识即美德。”他把知识、智慧与美德统一起来,教师应该将教书和育人紧密融合,由有形到无形、言传到身教,不断实现育人的目标。二是立德树人。党的十九大仍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学校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蔡元培曾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并且把德育作为根本,突出了道德在育人中的重要性,教师要以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帮助学生树立德行。三是静心爱人。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育中,教师要以一颗单纯的心对待学生,真诚地关爱学生。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应该对学生、对教育事业有足够的爱心和奉献精神。四是传帮助人。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创建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这就需要发挥卓越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江苏省教育厅为了落实人才强省战略,实施“青蓝工程”,旨在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五是修己安人。孔子认为:作为师者,就是要通过“不厌”地学习,进行“修己”,以达到“安人”的目的。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加强道德品质和内在的修养,《大学》中也提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核心,因此,教师若要“安人”,必先“修己”。

三、教师价值追求的倾颓现象

社会的快速发展给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教育也受其影响。在一些教师身上出现了价值追求停滞和倾颓等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目的功利化

言传身教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通过言传丰富学生的知识系统,也要重视身教对学生的育人功能。但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有些教师逐渐重物质轻精神,不断追求物质的满足和身份地位的提高,忽视了教师身份的真正含义。在功利化背景之下,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文化衰落的倾向,主要表现为知识与文化的分离,教师教学的育人功能被窄化成知识获取,忽视了知识背后的文化育人功能[4]。这种观点与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截然相反,杜威认为倡导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成长,他反对追求教育的工具价值。同时在功利化目的影响下,教育内容也受其制约,功利性的教学内容,很难激起师生的文化共鸣,教师只生硬地为应考而教,学生的主体性降低,学校的育人功能被淡化[5]。

(二)教学过程表演化

素质教育理念广泛运用,多数学校开展了教育教学改革,旨在寻求一种新的模式,改变课堂单调、乏味的局面,响应素质教育号召,然而过度的改变只会阻碍教育的发展。当前课堂资源丰富,教师频繁使用教学工具,使教学拖上了知识文本传递的快车道。有些老师认为使用信息化手段是为了追求教学的艺术性,热衷于寻求课堂的感官效果,课堂往往以样板面貌出现,没有对核心知识进行挖掘,忽视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使教学成为华而不实的表演[6]。教学媒体虽能呈现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但也导致教学存在节奏单一,师生距离疏远的现象,课堂中缺少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也减少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评价粗陋化

教学评价是撬动教育教学变革的有力杠杆,对教育教学发展起着导向作用。教学评价既能支持、服务教学的变革,亦能阻碍教学变革。杨启亮认为教学中存在两种评价理念即为评价的教学和为教学的评价。前者重视评价,认为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后者重视教学,认为评价是教学的服务器。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仍然关注的是为评价的教学,忽视教学的实质,不断粗浅化,只关注学生是否顺利完成标准化考试,考试成了主流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忽视学生其他素质的发展,教学被窒息在一种竞争的氛围里,为评价的教学漠视了教学价值[7]。

四、价值追求倾颓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功利主义的浸染

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随之而来的利益竞争却也让人们陷入功利化的泥潭。社会功利主义的流行以人们对工具理性的崇尚为特征,人们普遍重视事物的工具性。查尔斯·泰勒认为:“工具理性的视野里存在的只是物、事实和工具,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是不具有工具性的。”人们要求手段的正确和高效,企图谋取事物的最大功效[8]。愈演愈烈的功利主义不断使利己主义合理化,持续地将自私自利演绎的淋漓尽致,并且催生着教育功利化的诞生,教育只是社会谋取利益的一种工具。教师作为教育的一部分,自然避免不了被同化,出现价值冲突。当工具理性战胜教育信仰的时候,教育也终演变成教师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一种途径。

(二)学校特色建设的异化

学校特色建设异化导致教师价值追求倾颓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学校特色构建出现一种比拼现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园是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发挥、表现和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有些学校由于认识模糊和行为上的功利性追求,把开展特色活动等同于学校特色建设,造成学校特色建设的异化[9]。二是由于科层制的存在,导致教师话语权的丧失,造成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现象。值得人们深思的是,有些学校中应试教育风气仍然浓厚,校园中充斥着竞争、利己、排他气息,有些教室中贴着“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等标语,也暗示了校园文化建设异化的现象,促使教育不断功利化,扼杀了教师的精神追求,助长教师价值倾颓现象的滋生。

(三)教师专业素养的降低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教育带来极大的发展空间,但也造成了教师对于互联网的过度依赖,使他们的专业素养逐渐降低。主要表现在教师专业知识的狭隘、专业技能的降低、专业情感的缺失。首先,师以识为基,博识,则有教育力。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有些教师存在视野不宽、底蕴不厚的现象,有些教师只能把“知道”变为“知识”,没有融入个体化和情境化了的教师自我理解和转换,因而不能达到“识知”的程度[10]。其次,师以能为本,有能,则可大有作为。专业技能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现在教师在教育系统中是作为客体存在的,一昧地关注教师技能的应时性,忽视教师持续性发展,造成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11]。最后,在教学中教师的真实情绪得不到释放,职业情感逐渐流失。美国心理学家巴尔和琼斯认为,专业情感是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安迪·哈格里夫斯也十分重视教师情绪对于教学的作用。由于教育改革带来的挑战和压力,使得部分教师缺乏韧性,陷入职业倦怠,阻碍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12]。

五、教师价值追求的回归路径

(一)社会重新审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古代社会将“教师”视为“礼”“道”的化身,形成尊师重道的社会氛围。现代社会把教师当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将教育的重大责任都寄托在教师身上,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首先,需要和欲望是生命的本能,教师作为社会人,是有物质需求的。社会要关注教师的生活状态,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防止教师出现心理落差。同时,在功利化的时代,社会应保持教育的本真,重视教师的育人作用,而不是把教师当作谋取利益的工具。其次,社会要重视社会风气对教师道德建设的影响。冯建军教授说:“德得相通、德福一致。”“德”是为了“得”,“得”是“德”的目的,教师的幸福感也取决于道德水平高低[13]。最后,要充分考虑教师情绪。只有精神饱满的教师才能够积极投入到教育研究中,精神上的鼓励往往比物质的奖励更为深入人心。家长不可将教育单纯地看作一次普通的消费,将教师看作学生的服务者,要支持教师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贯彻“尊师重道”教育观念。

(二)学校构建办学特色,提供展现平台

学校是教师展现才能的主阵地,构建办学特色,既能为教师创造积极上进的氛围,激发教师的科研意识,亦能为教师提供发挥的平台和发展的空间,帮助教师重塑价值追求。

1.构建办学特色,增强研究意识。目标状态的办学特色能够凝聚师生的上进心和创造力,为教师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民主的氛围,提高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构建办学特色,首先需要先进的教育思想,需要教师结合国家期望、社会发展、教育政策、学校特色制定一系列育人标准和开发一套恰当的特色课程体系。依托学校历史文化底蕴提炼特色、借助学校地域文化创特色、精心选定办学理念创特色等路径帮助学校领导出谋划策。其次,富有个性的校长是关键,校长是学校工作的设计师,教师的发展,也有赖于校长的设计。陶西平强调“以人为本,宽以待人”的管理风格,坚定地相信教师,依靠教师,帮助教师实现自身的价值[14]。

2.提供专业支持,促进发展。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丰富发展,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但目前部分教师存在不能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问题。因此,学校领导要为教师提供适当的帮助,使教师积极内化教学理念转化成教学行为。首先要有专家引领,学校领导应适时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理论引领,在对话交流中,让教师们达成共识。同时也要进行行动引领,让教师在与专家的互动中催生新的教学行为。其次,校领导要倡导教师同伴互助模式,多开展教研活动,经常进行专业对话,共同成长[15]。

3.提供展现平台,激发热情。施瓦布说:“我的能力在于激发周围人的热情。”从人性论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倾向于向他人表现自己优秀的一面,教师也不例外,他们期望得到重视,渴望被理解。因此,学校领导要能够为教师提供能力展现的平台,善于倾听教师的真实想法,以此激发教师教学和研究热情。施瓦布成功的诀窍还在于“我拥有的最大资本,是赞赏和鼓励,没有什么比上司的批评更打击一个人的积极性了”[16]。赞赏和鼓励能够激发人的发展潜能,学校领导应充分意识到教师的自尊需得到充分的滋养和关注,真诚的赞美能改变人的一生。

(三)教师加强交往,增强自身认同

1.教师合理交往。教师职业的特性决定了教师的实践形式是以交往为中心的,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师必须建立与学生、同事和家长的人际网络。首先,师生要走出僵化的学校话语系统规定的交往方式,走向民主的交往模式。R·Williams指出:“所有的文化都反应某种独特的生活感受。”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功利性文化盛行,导致教师出现文化冲突。因此需要教师以同理心去接纳学生的感知结构,了解学生的期望,回归到教育生活中[17]。其次,家校联合能够促进学生的一致发展,避免出现价值上的冲突。教师要与家长密切联系,得到家长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再次,教师与同事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共同研究。最后,教师自我交往能够体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日志、学生反馈、他人评课等方式进行反思总结,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自身认同与完整。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坚持一种信念:优秀教学不能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应该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所谓自身认同是指自我生命中所有力量汇聚,形成自我[18]。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走进自己内在的心灵,不应该让外在文化蒙蔽自己的心灵,应具有保持心灵开放的勇气,以真我和自信面对生活,正确看待自己与学生、同事、家长、周围人以及学科的关系。在教学中,善于把自己、学生和学科编织在一起,形成共同体。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屈从于既定的标准。不要因为日复一日的随时让人挑毛病的教学工作而灰心、泄气,教师要找回失去的心灵,找回对改变工作和生活的内部力量的信念。每个教师都应以最真实的自我进行教学,使他们的教学方式契合他們的个性,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魅力。如此,当教师能够形成自身的认同和完整,他就能够洞察一切与自身有联系的整体,并能有意识地主动进行选择、组合和构建适合自身的联系,能够追求实现自身的价值[19]。

参考文献:

[1]牛海彬,白媛媛.解析布迪厄教育再生产理论[J].外国教育研究,2006(05).

[2]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64-267.

[3][9]付光槐,任一明.学校特色建设的现实审视及其路径重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6(02).

[4][5][6]李宏亮.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衰落”及其矫正——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7(04).

[7]杨启亮.为评价的教学和为教学的评价[J].教育研究,2012(07).

[8]张兴峰.教育功利化现象审视:工具理性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10][11]刘梅珍.主体性建构视角下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J].当代教育科学,2015(06).

[12]王嘉毅,程岭.安迪·哈格里夫斯的教师观和学生观[J].全球教育展望,2011(8).

[13]冯建军.道德教育:引导幸福生活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

[14][15]段作章.教学理念如何走向教学行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72-200.

[16]〔美〕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23-26.

[17]谭光鼎,王丽云.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4-155.

[18][19]〔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5.

(责任编辑:王岚)

Abstract: As a public intellectual, the value pursuit of teachers not only affects students' knowledge construction and spiritual shaping, but also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culture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social environment. The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value pursuit of teachers mainly includes 5 aspects: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establishing talents, equal lover, passing on helpers and self-cultivation. However, at present, some teachers have appeared in the pursuit of value utilitarianism, performance and roughening. The reasons are not only the causes of social utilitarianism, the alienation of school culture, but also the low professionalism of teachers. To help teachers reshape their values, society should re-examine the status and role of teachers. Schools should provide platform support for teacher development by stimul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a school, and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enthusiasm of teachers. Teachers themselves must strengthen exchanges and enhance self-identity and integrity.

Key words: value pursuit; teaching phenomenon; reshape value

猜你喜欢

价值追求
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课程整合的探索
论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及科学化构建
以伟大长征精神引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
语文课堂价值追求再思考
童诗教学的基本取向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妖魔化爱国主义的几个错误论调
论刑事侦查中诉讼程序的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当今社会治理的善治向度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的机遇、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