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采勇诗歌的乡土情结

2018-05-14洋滔

星星·诗歌理论 2018年5期
关键词:诗人诗歌

洋滔

在重庆,有好大一批生活、工作在主城外的区县诗人作家,创作十分勤奋,成就也很巨大,他们深入群众,倾听心声,扎根基层,关注现实,回望过去,担当未来,呼应时代,关注众生的哀痛与赞美,观照社会的复杂与进步,用诗歌激活人们人性中淳朴善良而柔软的部分。他们“墙内开花墙外香”,如兰采勇、胡云昌、周冬梅、重庆子衣、唐刚、彭世学、何治杰、殷贤华……好多好多,几乎每个县区都有,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好的和比较好的,在好多重要报刊占有重要的一席,在好多大赛中勇夺大奖,为重庆赢得了不少荣誉。重庆还有一批埋头读书写诗的人,从不外露,但实力强大,不可小视,如显武、熊林清、毛焦火辣、马豌豆等等,我们应该感谢这些为重庆诗歌坚守和默默为诗歌奉献的人!

在这批诗人作家中,我首先点到了兰采勇,我和他并不熟悉,从未谋面,几乎没有什么联系,他博客有什么信息,我去看看,有什么发表和获奖消息,我去点个赞,而我的博客他好像从来不光顾。但我认定,这是一个优秀的诗人。

兰采勇在重庆市綦江县工作,听朋友说是在文化馆上班,几年前我寄过一组诗给他们县文联主办的刊物,被兰采勇毙了,他从我博客另选几首发表,可见他选稿是很认真和严格的。后来他邀我去参加他们的中秋诗会,因为要参加另一个诗人节而未能去成采勇那里,很是遗憾。去年冬天,采勇发纸条说要出版诗集《我的乡愁我的情》,希望我写个序。我没有推辞,原因是我喜欢他的诗。

诗歌是兰采勇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他面向纷繁的乡村现实,营造的诗歌生态总是能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他以淳朴的诚实和积极的审美态度,对乡村情有独钟,对乡土诗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他创作不拘泥于固定的格式与韵律,努力让自己的诗呈现出“一山一水皆入画,一草一木都是景”的态势,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入手,让农民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建设宜居乡村,浓墨重彩写好“基础便民”大文章。他的诗不是那种廉价的歌功颂德,鹦鹉学舌,而是来自他内心的渴望,写作的过程是在创建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域。因此,他的诗歌真实、朴素,充满一种向善向上的正能量。他爱故乡,爱故乡的人民,故乡的一切都在他笔下变得生动感人。“就允许我念一次旧吧/把脚步归还给青石土巷/把镰刀归还给麦地/把犁耙归还给牛铃声/一滴水能缓解村庄的干涸/一缕光能穿透夜色的荒凉/五谷尽可丰登,鸡鸭结伴成群//这样,我就能恢复良知/善良始终是我坚实的臂膀/走在温润潮湿的空气里/我就把心归还给了自己//如果可以,请将时间归还/让母亲额上的白发转青/父亲的身体变暖/昨日的花在谢掉之前/总能惊艳春天//”(兰采勇《还乡》,选自诗集《我的乡愁我的情》;下同)对故乡的那种深情厚谊,对故乡亲人的那种春天般的温暖和希望母亲“白发转青”、父亲“身体变暖”的感情,真切而凝炼,直抵人心,十分难得。兰采勇在这首诗中对还乡的心理独白,有别样的光彩,我们看到这场伟大变革给中国乡村普通百姓带来的精神和物质的新天地,有着朴实但又深刻的意境,让我们缅怀已经卸下的祖祖辈辈所承载的那些超重的部分,他甚至说“有时,病也是一种幸福/裂开的伤口,刚好装得下/你——故乡//”(《病》),看得出,诗人切肤之痛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悲悯之心。

中国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乡村变得整洁优美,人居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农民群众过上了更加文明、健康、舒适的现代生活。兰采勇用宜居乡村、清洁乡村、生态乡村的绿色发展理念,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幅温馨雅致的乡村风俗画,恬淡静美,真实可信。我们不仅感受到“亲人的气息”,还领略到大自然的静谧和美好。诗不能太实,诗是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对话,有时诗更是心灵的独白。“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心潮澎湃地想/时光是仓促而又慌张的//九月初九,我卸下/滿腹牢骚,一步跟一步/向着心灵的高度,攀爬//那位唐朝的兄弟还在/我们在半路相逢,击掌而歌/互道衷情,结伴上山/他说他想念那个浪迹异乡的诗人/我说我思量与河流并行奔跑的家乡/我们都躲不过/这一天内心的牵盼和疼痛//站在高山之巅,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要清醒//”(《登高》)兰采勇写出了登高的古今诗人灵魂的憧憬、“牵盼”和“疼痛”,古代诗人想到的是自己的朋友,采勇却在“思量与河流并行奔跑的家乡”,他没有自我怨艾,浅吟低唱,以诗歌温暖社会,为家乡燃起光明的火把向前“奔跑”,蓬勃发展。一旦登上“一览众山小”的山巅,诗人突然感觉自己“比任何时候都要清醒”,诗句精巧,意味深长,意义深远。兰采勇笔下的农民工,为了和家人团圆,过年前,从五湖四海挤火车、汽车、轮船甚至飞机回老家,我们看到,他们的希望和祝福在一起,分别和距离在一起,“告别还未冷却的年夜饭/又涌进狭窄的车厢/车轮永远是那么疲惫/道路永远是那么遥远//……一场不经意的雪/最终,覆盖了/远行的印迹//”(《一年之初》)简洁精致,含蓄内敛,实实在在,隽永深刻,不浮华,不枯燥,记录了鲜活的动感的一个特殊群体的生命和故事,看似远离直接教益和宏大题旨,但却蕴藏着一种精神力量,很有现场感。一顿还未冷却的年夜饭,犹如暖阳和风,带着家的馨香、父母的嘱咐、亲朋的关爱,走向遥远的远方,那场大雪,掩埋了他们留恋的足迹,生活中的这一切偶然与必然,会让农民工感知到生活的恩惠,命运的多舛,显示出诗人的大爱和慈悲之心。心疼别人是一种美德。只有互相扶持才能走得更远,这,就是爱的力量。

兰采勇的诗是他灵魂的发言,他用诗歌传播真善美,血液里流淌着祖国的文化基因和诗歌传承。在节奏紧张的现代社会,他千方百计探寻一片可以让灵魂栖息的诗意,让诗歌生出坚韧的力量滋养精神世界。情感与自我,未来与人生,社会与现实,亲情与爱情,无不被他谱出美丽的篇章,酿出诗情画意。“赶在农忙的空隙/父亲带着乡下的颜色进了城/穿胶鞋,背尼龙口袋/走路三小时,节省十元钱/烟熏的腊肉挨着土气的干竹笋/硬生生地挤进电梯门/惶恐,闪躲,害怕生人/对我的左邻右舍低声下气//出电梯,左拐,右拐/父亲开始偏头痛,犯迷糊/像小孩一样牵着我的衣服/脚步踉跄,担忧裹满泥巴的双腿/在横竖都是钢筋的森林里遗失//把进门的时间拉长/走过客厅,像穿越火线/拘束,目楞,流汗/田里的好把式/离开庄稼就变得沉默寡言//沾满乡土味的父亲/没走进城市的腹部,遭遇/陌生的孤独。乡情铸成巢/一根纸烟,把故乡卷成一段泪水/烧疼了田野里的熟稔和温馨//晨曦的狂躁,催醒/父亲背对城市的脚步//”(《父亲》)兰采勇用准确完美的意象,生动活泼的语言,塑造了带着“乡下的颜色进了城”、“像小孩一样牵着我的衣服,脚步踉跄”的父亲的形象,非常逼真,非常现实,完美地展示了父亲这一代人转型时期的真实状况,写出了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写出了他们的陌生和彷徨,“一根纸烟,把故乡卷成一段泪水”,父老乡亲离开故土的心痛和伤感,体现了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一代人精神的抚慰和疗伤,它有一种可传递的、跨越时空的强力,引发读者心灵的颤抖和共鸣,唤醒读者内心的觉醒。《风,请你轻轻地吹》这样写母亲:“上午的时光已经够乱了/母亲要喂养,下地/皲裂的手来不及梳理额前的乱发/风,你要轻轻地/拂去母亲身上忙碌的汗渍//……厨房里的时光已经够忙了/母亲要刷锅,洗菜,煮食/四起的烟尘会弥漫昏花的双眼/风,你要轻轻地/把烟尘挡在母亲视线之外//……捎上我一句久违的问候/帮母亲揉揉酸软的肩头/我的视线/才能走出那串深深的愧疚//”像一杯没有放糖但味道又很香醇的白开水,清新而沉重,寡淡而又回味无穷。这是母亲的亲历、生活的闪光、智慧的化身、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的完美结合。有叙事,有抒情,有张力。两首写父亲母亲的诗,我们看到兰采勇是一个时时挂牵父母的愿意为父母“揉揉酸软的肩头”的大孝子,其实,百善孝为先,关心农村,关爱农民,首先就要关爱乡下的父母,连父母都不爱的人,谈何爱人民?

面对农村新的形势,乡土诗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兰采勇没有逃避现实,正确把握和反映农民的精神本质,在生活中、在民间文化的宝库中汲取珍贵的艺术资源,坚持“三贴近”,了解农民,熟悉农民,从思想感情上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把他们看作自己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从实践中积累创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塑造有血有肉的农民形象,创作反映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有中国气派、为广大读者所欢迎的优秀诗歌。他的《拾穗》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司空见惯的命题,但在他笔下,就变得活灵活现,生龙活虎,寓意深刻而且另类,他没有唱颂歌,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风烛残年的老人在汗水浸润的稻茬里,“让忘记回家的稻粒归仓”,他们心痛怜惜“那些遗失的字句,溃烂在秋后的寒冬里……撞疼白花花的阳光”他们“颤巍巍的动作,治愈不了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胃痛”。读到这里,我的心灵为之一震,整首诗的意境得到恰到好处的升华。一首诗让人哭让人笑都不是好诗,让人思才是好诗。《拾穗》就是这类让人思的出类拔萃之作。《烙印》面对几乎要“把整座山烧焦”的大火,只有一个颤巍巍的老妇人“挥着树丫把妄图蔓延的火往死里拍”,而一些人却“坐山观火烧”,对山火視而不见,袖手旁观,诗人表示出极大的愤慨和谴责,叹息“真怕另一出悲剧的生长”。兰采勇让诗歌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这样,必定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确保诗歌持久的生命力。诗人这样写《爱情天梯》:“一粒星火足以沸腾一生/如同化蝶的梁祝,相濡以沫/把爱种在心里,把心交给对方/着六千级老茧和汗水/攀登。开出世间最美的玫瑰/艳过所有的芬芳和滴翠//蔓延了两个世纪的天梯/其实就是一座立起来的碑//” 这是发生在重庆江津的一个真实故事,采勇写得清新自然、善良美好、真情激昂,秉承了诗人一以贯之的品性和爱心,通过这首诗,我们知道,惟有爱,才是人心向善、人间大美的源泉。

这部诗集里大多数诗都写得好,但也有个别诗还需要推敲,还需要精炼和升华,有的地方要注意意象的准确、遣词造句的妥当。这样,兰采勇的诗会上一个新台阶。瑕不掩瑜,兰采勇在诗歌创作上,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向生活学习,在继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创新,了解农民丰富的生活,掌握农民生动的语言,艺术地提炼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来。这个世界上,惟一不败的是一个人的能力,而成就一个人能力的,除了个人先天的智慧外,就是学习,所以,要不断学习,就像呼吸一样,呼吸着,学习着,就永远不会落人之后。

猜你喜欢

诗人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最帅的诗人
七月诗歌
“诗人”老爸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愤怒
小小诗歌汇
一个诗人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