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农村产业融合的共享农庄发展对策研究

2018-05-14林蕾许艺娜

南方农业·中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产业融合

林蕾 许艺娜

摘 要 共享农庄是将共享理念、新的科技技术与农庄融而为一的乡村农旅融合发展的创新业态模式,有别于当前休闲旅游度假农庄。对于农村闲置住房所有者来说,共享农庄的出现能在不改变其住房所有权的基础上,保证其合法权益的同时产生额外的经济收益。共享农庄在福建省尚处于抽穗萌发阶段,基于此,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方面论述了共享农庄这一新生事物的价值所在,并在分析福建省发展共享农庄的优势、问题与挑战的基础上,進一步阐明发展的必然性,从而探索提出福建省共享农庄可行性发展构想。

关键词 共享农庄;农村闲置地;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32.044

1 共享农庄的产业融合价值

1.1 经济价值

共享农庄是将共享理念、新的科技技术与农庄融为一体的乡村农旅融合发展的创新业态模式,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农庄。传统农庄的经济价值一般体现在农庄产品的就地消费,能够节省产品包装及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费用,而共享农庄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共享”。刘奕、刘奕等在《共享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动态》一文中指出共享经济的3个理论视角:交易成本理论、协同消费理论、多边平台理论[1]。简单来说,共享经济就是人们以共享为特征的经济活动组织方式[2],它能够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利用互联网平台将闲置资源在社会上进行共享,使闲置资源也能发挥经济价值。共享农庄就是在农村闲置住房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市场对农庄的需求以及游客对农庄的要求进行改造。因此,共享农庄的出现有效刺激了旅游消费市场,并且能够带动旅游行业发展,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

1.2 社会价值

共享出行工具大量出现,标志着中国社会已经步入“共享”时代,共享农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共享农庄利用农村闲置资源,有偿与他人分享,实现“产供销”一体化,通过减少社会资源消耗,提升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能自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降低农村人口失业率。同时,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业,以“半游客半村民”的模式进行运作,即旅游者可以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甚至是旅居乡村,能够达到节约社会空间的效果,并形成乡村公共空间。在这个公共空间内,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自主进行学习,自发分享农业经验,自愿建设美丽农村。

1.3 生态价值

农村闲置地的最大优势是能够自行创造被需求的生态产品,创造出的生态产品直接在共享农庄内被消费,间接实现生态价值。为了更大程度上吸引游客驻足,农庄的居住环境必然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因此在共享农庄的筹备阶段农庄运营者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农庄进行生态涵养,人为创造出农村的金山、银山。

2 福建省共享农庄开发条件

2.1 优势条件与机遇

福建省作为中国沿海省份,绿水青山是得天独厚的资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能够成为开发共享农庄的自然优势条件。福建省作为中国大陆重要的出海口,陆路、水路古来兼有,强大的交通运输网相互交错,为游客出行提供了便利。同时,福建省经济基础扎实,为开发共享农庄提供了资金链。

2.1.1 共享理念的推广与运用

所谓“共享理念”实际上是指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的“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3]。同时,共享理念能够建立使用者与共享产品之间的有效连接,补足公共资源的短板,修复当前公共资源分配不合理的漏洞。

随着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商品价值的认识逐渐发生变化,由原来的物主观念(占有价值)转变为为我所用(使用价值),为推广共享理念提供了便利,以OFO共享自行车的出现作为过渡点,作为全球第一个无桩共享单车,使“中国式创新”的共享产品从中国市场向全球市场发展的蓝图正式诞生。

2.1.2 共享经济市场发展快速

共享模式的兴起,促进了共享产品在市面上进行流通。除共享单车外,还出现一系列打着“共享”旗号的产品,如:共享雨伞、共享洗衣机、共享充电宝、共享宿舍等,这些共享产品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居民对租赁产品的使用次数。同时,共享产品从一线城市快速向二三线城市发展,大规模的扩张使共享产品覆盖整个中国,形成共享关系网。《中国共享经济报告》显示,2016年共享产品创造的市场经济价值达39 450亿元[4],2017年增长至57 220亿元[5]。其中,共享单车的发展势头迅猛,呈现近10倍规模发展,就OFO而言2016年度完成5次融资,2017年底就有超过20家企业对共享单车进行投资。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共享经济仍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增长速度。2020年,共享经济规模预计占GDP的10%,2025年达20%。这种利用用户预存定金的敛财方式,形成了密不透风的资金网,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2.1.3 政策机遇

自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有关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措施以来,宅基地建设成为广大民众日益关注的问题之一,将两权细化至三权的措施有效保障了农户的利益,农民可以自由地将使用权转让、抵押,充分用“活”农村闲置财富,创造农民“新”财富。同时,在2017年7月3日国家发改委等8部委发布《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意味着“共享经济”这一新经济形态发展有了规范和准绳,对于营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促进共享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共享农庄在一定程度上是农村三产融合的产物,充分利用“乡村振兴”这股热潮,能够促进共享农庄更好地发展。

2.2 问题与挑战

共享农庄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中国尚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发展所需条件及设施落后,与需构建信任规则的共享经济一样,其中涉及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农民、农庄与市场的衔接,每一个环节都十分关键,对于初生的共享农庄是极大的挑战。

2.2.1 共享农庄开发经验不足,基础设施薄弱

新兴事物在中国的发展总是举步维艰,不同于以往形式的休闲农庄,共享农庄主要是以农民作为开发的主体,农民短视及规划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共享农庄的发展。共享农庄的雏形最早出现在美国,中国较为成功的例子也仅限于海南省,整个开发经验严重不足,加之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存在差异,使得能够借鉴的开发经验很少,从而很容易造成共享农庄“先天不足”,再加上农村基础设施相对于城市来说较为缺乏,如若不及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很容易造成共享农庄的“后天畸形”。

2.2.2 共享农庄开发缺乏有效的保护和规划

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共享农庄的发展只会举步维艰,这也是当前共享农庄发展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需要处理好政府、共享农庄运营者及产权拥有者三者间的关系,为共享农庄提供保障。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最需要得到保护的是农民的利益,即共享农庄产权拥有者在整个运营中能够分配到足够多的红利,维持共享农庄发展的内部和谐环境。“短视”是中国农民的通病,很容易造成共享农庄规划的滞后性,如何补足规划漏洞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同时,对于共享农庄内部资源的管理维护也需要有长远的规划,才能营造出有利于支撑共享农庄发展的外部环境。

2.3 共享农庄在福建发展的必然性

2.3.1 福建共享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力推动

《福建省加快共享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对于促进共享经济在福建省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福建省内旅游城市和文化景点较多,流量较大,共享发展是必然趋势。共享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与城市互惠互利,推动了福建省经济快速发展。

2.3.2 家庭农庄旅游模式的转型需求

推动共享农庄发展的关键是促进农业与旅游业实现深层次的产业融合。一直以来,福建省家庭农庄旅游的产业链只是单一的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及销售,农场效益低下。乡村旅游也仅停留在观光旅游的层面上,缺乏体验项目,造成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是由于福建省家庭农庄旅游活动范围狭小,利用资源匮乏,从而需要推动福建省家庭农庄旅游转型,推动农庄向共享发展。通过共享资源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延长产业链。

3 福建省共享农庄可行性发展构想

3.1 因地制宜,合理开发

“共享农庄”提倡因地制宜,在统一规划下小规模、创新性发展农庄经济,实现多元化发展。福建省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迅猛,又是沿海省份,因此对共享经济需求旺盛,市场需求广阔,为共享农庄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支撑。因此,在此基础上必须充分结合福建省的地理、地势、地貌特征,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特色进行系统开发,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3.2 立足产业融合,破除要素制约

共享农庄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整合农村的现有资源,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延长农村产业链,以此带动农村交通、市场贸易、休闲旅游等产业的完善和发展,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贯通,增加三产之间的互动性。新意的内容使农民产生兴趣,能够提高参与度,促进农村产业加快融合。

3.3 农民和经营主体合理分配利益

完善共享农庄的内部治理机构,能决定农民和经营主体进行合理分配利益,同时也是决定双方积极性和参与性的关键[6]。农民和专业经营团队在共享共商、共建、共赢的基础上,以股份制形式建立类似农民合作社或股份有限公司运作模式的共享农庄,农民成为集农庄所有者和农庄雇员于一身,并且提供供农庄运营的共享资源,而运营者则是雇主,主要提供农庄运营资金。这种依靠农民与经营主体共同运作的方式,将改变以往政府及经营主体在整个农庄运营过程中直接受利的状况,使农民能平等共享农庄红利,将农民的就业和增收推入第三空间。同时,农民和经营主体利益分配很容易出现争执,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在失去话语权的同时会深陷利益分配不公的沼泽,因此要避免效仿带来的弊端。

3.4 高效利用最新技术和管理模式

当前,互联网贯穿整个市场,为人们的消费提供了便利。共享农庄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附于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共享农庄的交易模式,因此必须保持技术上的先进性,充分运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共享农庄快速发展添砖加瓦。

共享农庄产业在福建省正处于抽穗萌发时期,对于管理模式的要求甚是严格,不能照搬以往农庄的管理模式,应在其基础上整合开发经验,制定出适合共享农庄运行的管理模式,从而推动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共享理念逐步推广到各个领域,共享农场理念的出现,开始将共享经济引入农村。共享农庄模式通过使用权交易将农庄的闲置资源与城市需求之间进行最大化、最优化的重新匹配,将不确定的流动性转化为稳定的连接,间接地缩小了城乡差距。基于此,以共享农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共享理念的出现、共享经济的发展方面进行剖析,并研究了共享农庄在福建发展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了共享农庄能在福建省实施的合理条件,并提出了发展设想与建议,从而推动家庭农场及其他农场、农庄实现转型升级,破除壁垒,实现要素流动和产业融合。

参考文献:

[1] 刘奕,夏杰长.共享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动态[J].经济学动态,2016(4):116-125.

[2] 宋逸群,王玉海.共享经济的缘起、界定与影响[J].教学与研究,2016(9):29-36.

[3] 孟鑫.共享理念與分配正义原则[J].科学社会主义,2016(1):20-24.

[4] 王晓.我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超5万亿元[N].国际商报,2018-03-30.

[5] 陈礼腾.《2016年度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发布[J].计算机与网络,2017,43(11):10-12.

[6] 涂琼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
美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美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区弱势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构建及路径选择
产业融合背景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探讨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研究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