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层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2018-05-14孟凡美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3期

孟凡美

[摘要] 目的 探讨多重耐药菌感染中应用分层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的价值。方法 选择该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组,实施分层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处理,而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手术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未实施分层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处理,仅按照常规管理模式处理,比较两组效果。结果 研究组ESBLs-KPN感染率、ESBLs-ECO感染率、MRSA感染率、细菌感染种类≥2种率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家属对基础护理、病房管理、病历书写、护理记录等方面的护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多重耐药菌感染中应用分层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处理,除了可以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而且可提高护理质量满意程度,值得借鉴。

[关键词] 多重耐药菌感染;病房管理;分层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1(c)-0068-02

多重耐药菌指的是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有多药耐药性与多重耐药性等特点[1],定义为微生物对3类或以上抗生素同时又耐药,而并非同类3种。外科作为医院比较重要的科室,接待的患者机体抵抗力差、免疫力差,或者严重疾病需抢救治疗,安全性差,极易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2],需加强重视。近几年,多层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逐渐开展起来,2015年4月—2017年5月为了探讨其在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价值,该院实施了分层级质量管理模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组,实施分层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处理,将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手术患者未实施分层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处理100例作为对照组,仅按照常规管理模式处理。对照组: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在16~75岁,均值(47.9±2.3)岁。研究组: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在17~72岁,均值(47.4±2.7)岁。前述资料上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期间实施常规管理,研究组期间实施分层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处理:(1)成立分层级护理管理小组:按照护理人员的年龄与学历、专科知识及工薪等将该院护理人员分为N0、N1、N2、N3,其中N0-最低层级、N3-最高层级,除了N3之外其余各层级护士均交由高一级护士担任指导老师,指导下一级护士开展护理工作。(2)明确层级责任:对每位护士职责进行明确,制定岗位责任与工作制度,不同层级护士权限与责任分工不同,具体为:N0护士:主要负责手术患者的基础护理,对他们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做好围术期健康宣教与心理指导,告知治疗期间可能遇到的注意事项。N1护士:主要负责管理与考核,加强药物作用和检查方法及护理技术等管理,提高治疗依从性。N2护士:主要负责解决下级护士护理期间遇到的疑难问题,承担教学工作,承接科研项目。N3护士:主要负责指导下级护士完成任务,对存在的护理问题提出建议,并拟定解决措施,负责分层培训护士,制定培训计划。(3)重视培训:上级护士对下级护士展开培训,涉及专科知识、讲座,以及护理查房与操作示范、护理配合等,加强护理带教。护士长和专科护士要对培训结果进行定期评估,根据结果制定新的培训计划,N2-N3护士一对一对N0、N1护士实施临床指导。(4)多重耐药菌感染问题针对性护理管理:①加强密切监控。对易感人群进行监测,比如侵袭性操作、免疫力低下、多种抗菌药物应用、住院时间过长、创口愈合难度大等,密切观察,若有特殊情况进行培养与鉴别病原菌,早发现与早隔离及控制。②建立防控机制。建立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报告-防控体系,确保信息互通,检验科发现多重耐药菌后及时反馈,上报院感管理科,对疑似样本核实与甄别,确保结果准确。确诊后上报,并寻找原因,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分析与处理。③重视卫生管理。制定标准的保洁管理,对现有的保洁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不同等级护理人员加强监督,促使他们掌握基础的消毒与操作技巧,避免卫生环境所致感染。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手术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护理风险事件及手术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进行记录,实施统计学分析。

1.4 评价标准

护理满意程度主要对基础护理、病房管理、病历书写、护理记录4个方面进行调查,家属完成问卷调查,每个方面评分25分,评分越高则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越高[3]。

1.5 统计方法

利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据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x±s)表示,和t检验,P<0.05为差异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KPN)感染率、ESBLs-大肠埃希菌(ECO)感染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群(MRSA)感染率、细菌感染种类≥2种率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组间手术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比较

手术患者对基础护理、病房管理、病历书写、护理记录等方面的护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手术患者需要住院进行留观与护理,从过去经验与相关文献来看,手术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多重耐药感染的几率较高[4-5],而病房在管理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笔者进行总结,主要有这样几点:①易感人群:尤其是老年人,而我国老龄化加剧,手术患者中老年人增多,他们基础疾病较多,抵抗力与免疫力下降,长期受到病痛困扰,病情迁延,使得住院时间延长,成为主要感染人群。②侵入性操作:不同科室患者,性质不同,感染几率也不同,侵入性操作患者更容易導致感染发生。③医护人员缺乏防控意识:部分医护人员防控意识不强,无法准确认识多重耐药菌感染因素与传播途径,在护理操作期间未引起重视,接待高危患者时未能隔离与筛查,诱发多重感染传播。④不合理应用抗生素:抗菌药物应用成为普遍现象,手术患者应用更多,但不合理应用成为热点课题,尽管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剂量、配伍不当等所致的菌群失调也十分常见,需要加强重视。传统护理质量管理模式难以满足手术患者的需求,随着护理模式研究增多,分层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逐渐开展起来,这种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可根据护士不同的能力与岗位进行调整,分层次进行管理,促进他们协同合作,上级护士正确指导下级护士,严格把关,使得护理操作更规范化与标准化[6]。

该院将收治的200例手术患者进行了研究,其中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处理,研究组则接受分层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处理,结果显示研究组ESBLs-KPN感染率、ESBLs-ECO感染率、MRSA感染率、细菌感染种类≥2种率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患者对基础护理、病房管理、病历书写、护理记录等方面的护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传统管理模式更多的是关注患者的基础护理,缺乏护理人员素质与道德品质培养,导致护理质量参差不齐。分层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相比其他质量管理模式而言,護理人员分为不同能力水平与岗位能力进行护理,不同层次负责与管理的护理操作不同,上级护士严把关卡,正确对下级护士进行指导,使得护理操作更合理与规范。上级护士对下级护士进行培训,并对他们的护理操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与解决下级护士护理期间出现的问题。分层次护理质量管理可以更好地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服务患者,提高整体护理水平,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儿科护理人员职业素养。

综上所述,多重耐药菌感染中应用分层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处理,除了可以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而且可提高护理质量满意程度,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广红玲,沈玲丽.分层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儿科患儿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7,15(19):2399-2401.

[2] 王莹.护士多重耐药菌感染知信行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7,37(7):832-834.

[3] 周健,孟军,江淑芳,等.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分析与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9):1743-1744.

[4] 熊小玲,劳志刚,赵艳群,等.集束干预策略在预防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应用效果[J].广东医学,2013,34(15):2426-2428.

[5] 刘玉东,李秋云,张蓉,等.中医院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13):998-1001.

[6] 何林.ICU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特征及护理对策的探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z1):277-278.

(收稿日期:2017-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