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毕业生初次就业薪酬分位数回归模型的课程评价

2018-05-14张颜江周璐瑶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分位数回归课程评价薪酬

张颜江 周璐瑶

摘 要:以毕业生初次就业薪酬作为衡量就业能力的指标,基于广东某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2015届毕业生调查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在控制了家庭关系等因素影响后,发现不同类别课程对薪酬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评价。

关键词:毕业生;薪酬;课程评价;家庭关系;分位数回归

作者简介:张颜江,博士,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财金学院投资与理财专业讲师,研究方向:投资理论、金融统计;周璐瑶,硕士,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财金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产业经济理论。(广东珠海 519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2016年校级科研项目“毕业生初次就业薪酬水平的决定”(编号:XJMS20160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1-0097-05

关于课程评价问题,“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拉尔夫·泰勒认为“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1]。根据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决定》同时将“服务需求,就业导向”列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并指出要“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显然,具备较高的就业能力是“高素质劳动者与技术技能人才”的显著特征,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能力目标。因此,在课程评价中应将就业能力作为评价标准引入来判断课程与教学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就业能力,并将此作为课程评价的一个依据。

毕业生初次就业薪酬是反映“就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课程设置合理、教学过程有效必然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初次就业薪酬。本文基于广东某高职院校的财会类专业毕业生调查数据,从分析课程成绩对毕业生初次就业薪酬影响的这一新的角度,对课程进行诊断和评价,为课程评价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一、相关研究述评

学术界以提升就业能力来进行课程评价的文献多采用定性的理论阐述,而定量研究相对较少。大致来说,相关课程评价研究从以下三个方向展开。

第一个方向是课程评价理论研究,代表文献有郑一筠(2009)、郭江平(2009)等[3][4]。郑一筠(2009)提出课程评价模式的构建要有利于提升就业力。郭江平(2009)提出以就业为导向设计高职课程内容,要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

第二个方向的文献主要是针对具体的专业实践,总结了课程评价改革的经验,如段少丽和姜忠宝(2012)针对高职机电类课程,提出摒弃传统的试卷考试考核方式和方法,以就业为导向,模拟电行业或企业的实际岗位,进行任务过程考核[5];魏勇军(2013)提出课程考核评价应与行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有机融合 [6]。

第三个方向的文献主要采用定量方法对课程评价进行了研究,如肖凤翔、马良军(2013)构建高职实践性课程评价模型,将社会评价纳入评价指标,数据获取主要采用专家调查方法[7];郭德侠、郭德红和李怡(2014)通过市场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满意,提出高校应该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和改革课程结构,增加通识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8]。

课程评价相关实证研究关注的主要是大学生毕业薪酬决定问题。岳昌君等(2004)、郝登峰和周琦(2011)、邓峰(2013)等研究均以成绩排名来衡量学业水平,发现其能显著提高毕业生起薪水平,但这些研究均未对学业水平依照课程进行细化,因此也就未能进行基于毕业生薪酬的課程评价研究[9]-[11]。

综上所述,已有文献中还未有从课程对毕业生薪酬影响的角度进行课程评价的研究。毕业生薪酬作为反映企业对学生素质与能力评价的重要指标,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有极大的关联,而对此相关关系,课程评价研究者还未予以深入分析。本研究基于广东某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的毕业生数据建立薪酬决定模型,并基于实证分析对课程进行评价。本文的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基于就业能力的课程评价研究成果。

二、研究模型与方法

建立基本模型如下:

LNXC=[β0]+[β1LNGX]+[β2LNJS]+[β3LNZH]+[β4LNZJ]

+[β5LNZS]+[β6LNZX]+[β7MALE]+[β8SY]+[β9WK]+[β10LK]

+[β11CW]+[β12ZSJ]+[β13GX]

(1)

研究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其中被解释变量为LNXC为毕业生初次就业薪酬的对数形式,该数据由就业管理部门通过调查获得。解释变量LNGX、LNJS、LNZH、LNZJ、LNZS、LNZX,分别为学生在校期间公共选修课、基本素质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专业选修课各自的对数平均成绩,以LNGX为例,计算方式为:

[LNGX=In(1naoni=1gi)]

(2)

其中n为公共选修课的课程门数,g为该门课程的期末成绩,i表示第i门公共选修课。需要指出的是,对以上六个解释变量系数显著性的检验实际上是对课程内容是否符合企业需求、教学过程与考核手段是否有效的联合检验。如果课程对数平均成绩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该类课程设置合理,教学过程与考核手段有效,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及就业竞争力。相反,如果课程对数平均成绩系数显著为负,就意味着教学内容、教学进程、考核方式三个环节出现严重问题,比如教学内容错误、落后,完全跟不上企业实践需要,或者教学进程混乱无效,导致学生学习效率极为低下,从而降低了就业竞争力。

控制变量为性别变量MALE,生源类别变量SY,文科变量WK,理科变量LK,就业岗位变量CW,就业区域变量ZSJ,家庭关系的代理变量GX。所有控制变量均为虚拟变量,定义如表2所示。

性别MALE、生源类别SY、文科WK、理科LK这四个虚拟变量代表个人的特征,与个人的性格、素质、能力特征具有一定相关性。就业岗位变量CW用来控制岗位差异对薪酬的影响,若是财务类岗位则取1,其他岗位则取0。就业区域变量ZSJ,则用来控制就业单位所在区域经济环境差异对于薪酬的影响,若是珠三角区域则取1,否则取0。

通过学生访谈,了解到家庭关系在就业尤其是毕业生初次就业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因此本文将家庭关系纳入控制的范围。与现有毕业生薪酬研究文献相比,本文第一次引入“家庭关系”作为影响变量[9]-[11]。通常来说,家庭在住址当地相对于外地具有更多的社会关系,因此本文用家庭地址是否与工作单位地址处于同一城市来衡量家庭社会关系在就业中的影响,用GX表示,若是则取1,否则取0。

本文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与经典最小二乘回归法相比,分位数回归能给出被解释变量的更加完整的条件分布特征,因此在劳动经济学中,分位数回归特别适合于不同收入水平劳动者收入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大小的分析。本文数据处理与实证分析均采用stata14软件完成。

三、样本选择与数据描述

本文数据来源于广东某高职院校就业部门对财会类专业2015届毕业生的调查。为了排除毕业生薪酬以及录取分数线的跨省区域差异问题,本文将省外生源学生以及就业单位在省外的学生从总样本中剔除,并剔除了数据明显错误或者数据大量缺失的样本,最终得到256个样本。基本模型(1)式中研究变量描述统计如表2所示。

虚拟变量的均值反映了虚拟变量等于1的样本比例,从表1可见,该专业男生较少,仅占15.2%,显示女生相对更青睐财会类专业;就业单位与家庭处于同一城市的样本占比44.1%,略低于选择在家庭所在城市之外就业的学生比例;相对于理科生与中职生,文科生较少;从事财务相关专业学生数占比达到89.5%,反映了就业专业对口率较高;就业区域在珠三角内外分布基本相同;城镇生源学生占比42.2%,略低于农村生源学生。

表3显示各类课程对数平均成绩具有较高相关性,这会造成回归结果不显著、误差估计较大的风险。

四、实证结果分析

由上文基本模型式出发,采用分位数回归法分别对25%、50%、75%三个四分位进行了估计,结果如表4、表5、表6所示。为直观起见,也将估计所得薪酬分布的25%分位数、75%分位数称为预期薪酬水平的“下限”与“上限”。

由于对数平均成绩变量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因此采用逐个带入回归的方法。模型(1)至(6)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分别单独考查了某一类课程对薪酬的影响,模型(7)则给出了所有课程的影响。

由表(4)回归结果可知,对于上四分位数即25%分位数的毕业生薪酬,基本素质课、专业核心课对数平均成绩回归系数显著为正,意味着提高基本素质课、专业核心课成绩可以显著提高预期的上四分位薪酬水平,从而也意味着降低了获得低薪的概率。这一结果表明基本素质课、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结果考核三个环节是有效的,提高这两门课的成绩能有效提高毕业薪酬的“下限”。另外,在包含了六大类课程的模型(7)中,所有课程对数平均成绩均不显著,这是由于各门课程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所引起的,后文中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模型的改进。

笔者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结果,表4中的控制变量GX在模型(1)至(6)中都显著,表明关系在提高毕业生薪酬“下限”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意味着有关系的毕业生和没关系的毕业生相比,获得低薪的可能性较小,这是符合直觉经验的。

中位数对于毕业生薪酬分布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因此中位数回归结果相对于上四分位与下四分位回歸有更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表5中位数回归结果显示,基本素质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对数平均成绩都对薪酬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仅有公共选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对数平均成绩不显著。鉴于中位数对于整个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这一结果表明,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基本素质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在内容、教学、考核三个环节表现良好,学生如果努力学习提高成绩,会显著提高预期毕业薪酬的中位数水平。

表6中下四分位数即75%分位数回归结果与中位数回归结果基本一致,基本素质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对数平均成绩都比较显著,而公共选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对数平均成绩都不显著。因此,如果提高基本素质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的成绩,不仅会显著提高预期的中位数薪酬水平,也会显著提高预期薪酬的“上限”水平。

综合表4、表5、表6的分析,可知基本素质课、专业核心课成绩能显著影响薪酬的条件分布,提高这两门课的成绩对薪酬条件分布的上分位数、中位数、下分位数水平都产生显著的提升作用,反映了这两类课在所有课程中对于提升就业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对于薪酬条件分布的中位数与下分位数水平有着显著的影响。基于此,建议总结基本素质课、专业核心课的教学经验,同时进一步强化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的教学效果。

另外,实证分析也表明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在所有分位数的回归中均不显著。通过与教师座谈,了解到公共选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注重于能力与素质拓展,与本专业内容结合不强;另一方面,学生认为选修课对就业帮助不大,因此学习积极性不大,尤其是公共选修课采用网络选课授课模式,监督措施的缺失导致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较差,这都导致了公共选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也就无法对就业能力提升做出贡献。

由于各类课程成绩之间的高相关性,导致表4、5、6中综合模型(7)中,解释变量多数不显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将所有课程平均成绩的对数作为解释变量,记为LNPJCJ,然后进行分位数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三个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LNPJCJ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分数提高能从整体上将预期薪酬分布右移,这意味着从整体上看该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教学内容与就业能力紧密相关,考核方式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如何更好地进行课程评价一直是教育理论界研究的难点。本文以广东某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2015届毕业生为例,建立了毕业生初次就业薪酬对公共选修、专业基础等六大类课程平均成绩的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基本素质课、专业核心课成绩能显著影响薪酬的条件分布,提高这两门课程成绩能使得预期薪酬分布的四分位数水平都显著提高,而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对于薪酬条件分布的中位数与下分位数水平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成绩则对薪酬四分位数没有显著影响。

以上实证研究结论意味着如果想避免拿低薪,学生一定要学好基本素质课与专业核心课;如果想拿高薪,还必须学好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而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对提高薪水并没有什么作用。因此,在课程评价上,基本素质课、专业核心课高于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而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则评价最低。鉴于数据中存在的多重共线性,以全部课程对数平均成绩为解释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该专业的课程有助于就业能力的提升。

本文的研究为课程评价引入了新的思路与方法,进一步丰富了课程评价研究文献,有助于各专业利用毕业生调查数据从就业能力提升角度进行课程评价,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85.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號). [EB/OL].http://www.scio.gov.cn/ztk/xwfb/2014/gxbjhzyjyggyfzqkxwfbh/xgbd31088/Document/1373573/1373573.htm,2014-6-24.

[3] 郑一筠.高校课程体系评价模式与就业力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2009,(6):13-14.

[4] 郭江平.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4):5-6.

[5] 段少丽,姜忠宝.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机电类课程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 2012,(11):128-128.

[6] 魏勇军.就业导向的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8(2):147-150.

[7] 肖凤翔,马良军.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性课程评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1):159-164.

[8] 郭德侠,郭德红,李怡.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与高校课程改革[J]. 高等理科教育, 2014,(3):81-87.

[9] 岳昌君,文东茅,丁小浩.求职与起薪: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 管理世界, 2004,(11):53-61.

[10] 郝登峰,周琦.近十年影响广州市大学毕业生起薪的教育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11,(10):76-83.

[11] 邓峰.高等教育质量与高校毕业生起薪差异分析[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 2013,(9):8-8.

责任编辑 秦俊嫄

猜你喜欢

分位数回归课程评价薪酬
新常态下我国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分析
县域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函数的实证研究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基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工业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云计算背景下的学生课程评价模式探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吸引人才,薪酬体系需细分
70%
“薪酬沙皇”走马上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