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世界一流的“中车方案”

2018-05-10严学锋谷学禹

董事会 2018年3期
关键词:中车一流高铁

严学锋 谷学禹

编者按: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企业艰苦奋斗、砥砺奋进,为国家崛起注入强大经济能量;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开创的繁荣盛世,又给中国企业提供了阔步向前的底气和动力。“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对企业来说,不忘初心、奋发有为,是对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纪念;继往开来、争创一流,是对国家发展进步、实现中国梦最好的报答。为此,《董事会》推出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策划“大国崛企:推动时代的力量”系列报道,深度解读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突出成就的领军企业,为更多的中国企业勇当排头兵、书写新篇章,传递价值,提供借鉴。

2017年9月21日,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正式实现时速350公里运营,速度是以往绿皮火车的4倍;2018年新年致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中国中车总裁孙永才接受《董事会》采访时表示,“复兴号”实现时速350公里运营,标志着我国高铁事业发展开始迈入领先世界的新时代。

高铁的世界领先,是中国中车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一个缩影。有百年历史沉淀(1881年,中国第一台机车诞生)、脱胎于1949年成立的铁道部,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中车成为全球规模领先、品种齐全、技术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大型央企上市公司、2016年位列世界五百强第266位,极大提升了人们的出行品质,高铁成为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国家名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新使命。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在新时代,世界一流成为中国企业的重大新使命。对中国中车如今成绩起了支撑作用的是创新,创新强则企业强,孙永才表示对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相当有信心,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中车方案”以创新为第一动力。

具备相当的基础

在国际资源配置中能够占有主导地位的领军企业、应当具有一流的创新能力、应当是在全球行业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和国际话语权的企业,这三方面是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对世界一流企业特点的总结。打铁还需自身硬。关于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孙永才认为,当前中国中车具备相当的基础。

已在国际资源配置中占有相当的地位。孙永才表示,“中车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中车整合和集聚资源的能力,包括技术资源、产业链资源、资本的资源等等,这是一个企业最大的能力体现。最大化的用好内部资源和最大化的利用外部资源,这是企业的真正能力,说穿了就是你配置资源的能力。当然,这种配置资源能力首先要强调的就是:我们是为用户、为股东创造价值的理念。”近年来中国中车的海外业务布局不断加速,北美、拉美海外区域公司设立;标志着在发达国家实现由产品输出向“资本+技术+服务+管理”输出的典范——美国波士顿地铁项目稳步推进,美国春田制造基地进展顺利;马来西亚制造中心成为东盟地区经贸合作的亮点和“一带一路”示范基地,印度设立的首家工厂建成投产,并购的德国公司、英国公司整合成效显著。设在德国、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海外研发中心进展顺利,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海外经营业绩成效显著,相继获得肯尼亚内燃机车、泰国地铁、印度地铁、巴基斯坦货车等订单,传统市场地位继续巩固;成功中标芝加哥地铁项目,澳大利亚墨尔本地铁订单,获得捷克动车组订单,铁路装备产品进入发达国家成为常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车东盟铁路装备制造中心投入使用。该项目是中国中车第一个境外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投资项目,也是东盟地区唯一一个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同时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企业第一个海外整车制造基地。孙永才称,“在马来西亚,我们不仅输出产品,还输出服务、输出技术、输出管理、输出标准,实现了‘五本模式,本地化制造、本地化用工、本地化采购、本地化维护、本地化管理,基地员工本地化率高达80%,大大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与就业,赢得了该地区市场的高度信赖,堪称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走出去的典范。”

创新能力走在行业前列。中国中车董秘谢纪龙表示,公司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持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了世界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技术平台和制造基地,以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铁路货车、城市轨道车辆为代表的系列产品,已经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地理环境,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产品现已出口全球七大洲104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发达国家全覆盖,并逐步从产品出口向技术输出、资本输出和全球化经营转变。肖亚庆称,“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我们有条件。看企业自身,我国不少国有企业已迈进或接近世界一流企业的阵营。中央企业中,有48家进入世界500强;不少企业的核心产品和技术已达到了国际领先,如高铁、智能电网、‘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等等。”他所提产品,第一个就是高铁。

早年间,“中国制造”意味着创新不足、价值链中低端。而作为“中国创造”的典型、中国少有的全球领先的高端产品,高铁位列中国“新四大发明”(移动支付、高鐵、电子商务和共享单车),成为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同时给力了改革开放。中国中车制造的高速动车组系列产品,已经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发展成就的重要名片,一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5年邀请来华出席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的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共同乘坐中国高铁,16国领导人赞赏中国高铁运行得很平稳、很舒适。而领先的高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极大提升了中外乘客的出行品质——从速度等级、在线数量、行车密度、运营能耗、平稳舒适度等方面衡量,中国高铁各项指标均跨入世界先进行列。2017年,中国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30.39亿人,其中动车组发送17.13亿人,占比56.4%。2018年的“春运”,高铁是主力军。创新能力得益于大力投入,一如中国中车以136亿元研发支出位列“2016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第96位,位居中国制造业第一位;人才方面,公司形成由2名院士、7名中车科学家、61名首席技术专家、9名首席管理专家、19名首席技能专家构成的领军团队。

创新的内容广泛,既包括产品创新,也包括管理创新、组织形式创新、市场创新等。管理创新方面,通过推动生产流程再造,建立从精益生产到精益管理再到精益企业的全方位精益管控模式,这一精益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中国高铁装备“智”造的管理基石,成为推动中国中车转型升级、打造现代组织的根基,成为公司加快全球布局、建设世界级企业的根基,成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实现基业长青的根基。组织形式创新方面,通过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激活组织活力,再到主辅分离,然后到南车、北车股份改制,实现A+H上市,以及中国中车重组成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组织体系的变革,为高铁事业的成功提供了组织保障。市场创新方面,围绕高端化、数字化两大任务,主动适应生产方式变革,积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项目运作与配套融资的融合、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的融合,促进产业模式从以产品制造为核心向产品、服务、金融和系统解决方案并重转变,推动实现中车制造转型升级。在国际化市场方面开拓方面,积极探索推进落实“五本模式”,努力担当“文化的传译者、人才的孵化器、产业的推进器、社区的好邻居”这四个角色,推动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

在全球轨道交通行业发展中非常具有引领作用、国际话语权。日本是最早发展高速铁路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在全球高铁领域日本、德国企业曾经长期领先。改革开放后的1986年,中国中车的前身公司成立;2000年,公司与铁道部脱钩。直到2007年,中國还不得不进口高铁列车并在外国制造商的帮助下进行组装。后来居上、快速发展,目前中国中车在全球轨道交通行业里规模最大、制造能力全球领先、产业链最齐全、产品普及化最高。中国中车2016年营业收入2297亿元、净利润112亿元;2017年前三季度营收1406亿元、净利润68亿元。“十二五”期间,中国中车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70余项,主持或参与起草国家标准200余项。行业竞争状态,已从“中车看世界”变为如今的“世界看中车”。孙永才表示,“我们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有几大优势:第一是创新能力的优势;第二是研发周期比较短;第三是能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的需求;第四是我们提出广义的服务,产品+服务。产品的市场是有空间的、服务的市场是没有空间的,所以,我们通过产品+服务为用户、为企业创造价值。”关于个性化服务,谢纪龙举例说,在沙漠地带,乘客鞋子上的沙子可能造成列车关门困难,为此公司做了改进,解决了这个特殊的问题。

新时代的责任担当

企业强则中国兴。新时代开启新的征程,赋予了中国中车新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强国、质量强国、交通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2018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国有企业要通过改革创新,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践行国家战略,交通强国、装备支撑,中国中车致力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孙永才称“这是我们在新时代的责任担当”,举措包括强化创新、提升品质、业务支撑、市场开拓。

首先是,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中国中车的做强做优做大受益于重视创新。早先,在高铁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中车把创新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吸取国内很多行业技术引进失败的教训,中国中车在高铁引进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战略。一是,杜绝重复引进,避免了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圈子。二是,在消化引进技术的同时布置自主开发时速300公里动车组。最终自主开发了第二代动车组“和谐号”CRH380系列,打开了通向世界高铁市场的大门。第三代动车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2017年下线,建立起了中国标准技术体系,让中国高速动车组真正实现了由“技术跟随”到“技术引领”的跨越。“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强则企业强”,孙永才称,要加快创新,实现创新驱动,把创新驱动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做“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的创新排头兵。

全方面提升品质,体现在各个方面,一如产品、工作效率、服务。2017年,中国中车提出打造受人尊敬的国际化公司。受人尊敬包括:大而强、富而善、新而美。既要有规模,经营业绩要好,持续发展能力要强,同时还能够引领行业的发展。既要受到供应商和合作方的敬重,用户的满意度还要持续提升。同时,还要积极履行社会的责任,股东、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要充分和谐,要得到社会公众积极和正面的评价。

强有力的业务支撑:建设成为以轨道交通装备为核心,跨国经营、全球领先的高端装备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为用户提供中车产品、中车智慧、中车模式和中车方案。

聚焦用户需求,全力开拓市场。重大战略机遇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以及国际产能合作。国际化方面,中国中车将“一带一路”作为重点。同时,参与高端市场。孙永才表示,“在高端市场上参与竞争,才能更好地激发企业的创新力,提升产品的品质,提高服务的能力。”2016年,中国中车海外营收占总收入的比例为8.3%;按照中国中车的国际化目标,“十四五”时期,公司的收入要有20%以上来源于国际业务。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中车在新形势下向新目标迈进的第一个五年:为成为以轨道交通装备为核心,全球领先、跨国经营的一流企业集团奠定坚实基础。其中,2018年是颇为关键的一年:是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第一年,同时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实现“十三五”战略的承上启下的关键的一年。中国中车提出要有三个动力、三大主题。三个动力即创新、变革和国际化;三大主题就是品质、效率和动能。按照这三个动力和三大主题,中国中车确定了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任务:担使命,就是交通强国、装备支撑;促转型,主要是创新变革、转型升级;提品质,原则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防范风险,即规划管理、强化管控、化解风险;塑名片,塑造国家的名片。

挑战更能激发激情

正如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所言,“世界一流企业不是轻易提的,也不是能轻易做到的”。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势必挑战不少,中国中车将如何应对挑战?

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称,“互联网+”已从IT时代到DT时代了,阿里的未来是靠数据。技术变革,特别是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是中国中车在创新方面的一大挑战。中国中车的应对之策是,始终坚持创新引领,打造数字化中车,标准化、精益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发展。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来自市场的挑战。中国中车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包括在国内,更重要的是“走出去”,跟跨国公司竞争,怎样在国际市场上提升公司的知名度、影响力、美誉度?“我们更注重的是和竞争伙伴能够加强合作。合作是大于竞争的,只有合作好了大家去共同地开拓市场、实现资源的协同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孙永才表示,“博弈有正和博弈、零和博弈和负和博弈,大家应该追求正和博弈,像总书记提出来大家共同打造命运共同体。”

其他挑战,一如随着国际市场不断的加大,在国外投资方面的风险,满足当地的法律法规,地缘政治的变化等。

“无论挑战多大,关键是如何地去应对它,把压力变成动力。挑战更能激发我们的工作激情,同时更加促进我们提升公司的治理水平,规范管理,做到依法、规范地去经营。”孙永才表示对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相当有信心,“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是我们在新时代的责任担当。不管是开拓市场、整合资源,还是打造世界一流企业,重要的是中车自己要有信心,更重要的是让用户、股东、社会对你有信心。只要用户、股东、社会对你有信心,那企业在配置资源、开拓市场的能力上就更强,有利于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成为世界一流。敢于担当,使命必达。”

猜你喜欢

中车一流高铁
中国高铁再创世界纪录
品牌护航中车高质量发展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双一流”建设不应“降维”
后浪与前浪
中国中车再次斩获美国地铁列车大单
中国中车再次斩获美国地铁列车大单
中国中车:角色定位问题制约发展
中国中车:铁总“长工”继续
第一次坐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