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幼儿习得性无助的影响因素及教育策略

2018-05-10刘玉

新一代 2018年7期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解决策略影响因素

刘玉

摘 要:幼儿习得性无助是指幼儿在经历了一系列不可控的事件之后,在出现相同或相似的情境时出现思想、感觉和行为的缺陷。影响幼儿习得性无助的因素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外因主要包括家长的自身示范以及教师的管理策略;内因主要与个体的归因方式以及以往的失败经验导致的心理障碍有关,要想解决幼儿的习得性无助主要有以下教育策略:营造自由宽松的家庭氛围;树立公平教育理念,客观评价儿童行为;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树立正确的归因方式,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幼儿;习得性无助;影响因素;解决策略

习得性无助是青少年时期很容易出现的一种心理障碍,它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儿童的认知、情感和态度,更有甚者会导致儿童抑郁症的产生。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大部分的家长和教师都会感到困惑,儿童的这种习得性无助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导致它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呢?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预防和对儿童进行教育呢?其实从幼儿出生开始,习得性无助感就开始潜移默化的在幼儿身上形成,所以对习得性无助进行研究应该追根溯源,从对幼儿的研究开始。

一、幼儿习得性无助的概念

习得性无助这个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创始人Seligman提出,他将动物在经历努力后无法逃避有害的、不愉快的情境,不能领悟到偶然成功反应和表现出明显情绪性的这一主观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1]这种习得性无助是在后天学会的,在之后的黑特的一系列实验中都表明这种现象在人的身上也存在,并且具有迁移性。

所谓幼儿习得性无助,是指幼儿获得某些无法控制的外部经验后,在面临相同或类似的情境时出现思想、感觉及行动上的缺陷。[2]当在我们与幼儿交往时,发现幼儿面对一件事物,在还没有开始尝试之前,就喜欢说:我不会,我不行的时候,你就应该考虑幼儿这种表现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如果这项任务对幼儿来说的确是有难度,那幼儿产生这种恐惧的心理状态情有可原,但是当幼儿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挑战都开始说“不”时,那幼儿的习得性无助就开始形成。同时,具有习得性无助的幼儿会表现出明显的低成就动机,对于他们来说在以前的尝试中他们都以失败而告终并因此受到了惩罚,所以他们大多倾向于为了规避失败和惩罚而选择不去尝试新的事物,如果这种低成就动机不能及时的得到缓解,那幼儿追求成功的动机就会被弱化,这会对幼儿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习得性无助感会导致幼儿形成低成就动机水平,消极的自我认知以及抑郁的产生,这种种的危害都提醒着我们要重视幼儿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因为他对幼儿的危害不是一时的而是一生的,那影响幼儿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因素有哪些呢?

二、习得性无助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

1.家长的自身示范。在幼儿心中,家长是无所不能,所以幼儿的很多行为都是对家长行为的一个模仿。因此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在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消极、被动时,家长应该从自身找原因,看自己给孩子营造的家庭氛围是否真正的适合儿童。另外家长也应注意自己是否也存在习得性无助,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给孩子起到了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如果家长经常抱怨自己跟同事的关系处得不愉快是因为同事太自私,那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时他也会认为都是同伴的错而不从自身找原因。因此家长应对自己有积极的归因,家长的消极归因同样会对幼儿产生不利的影响。

2.教师的管理策略。当幼儿进入学校,教师就成为了继父母之后的另一重要“他人”,教师的管理策略也对幼儿的身心产生重要影响。古德和布洛菲曾指出,“教师如果对一个学生的具体行为和成就抱有期望,将会对学生有不同的行为表现。[3]当幼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抱有期望时,他就会更加的努力上进,相反,那些没有受到教师关注的幼儿就会缺乏自信,怀疑自己做得不够好,久而久之得不到教师的关注就容易自暴自弃,变本加厉。因此教师应严格的遵守师德,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另外,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从开始实行鼓励式教育以来,现在的课堂我们可以随处听到教师说:你可真棒啊!你可真乖!……教师的这种不走心的夸奖有时是无力地,甚至是有害的。

(二)内部因素

1.个体的归因方式。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的原因分析可以分为三维度六因素:内部—外部,可控—不可控,稳定—不稳定,研究发现当学生把失败的原因归根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时更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这其实是一种不恰当的归因方式,我们要引导幼儿进行正确的归因,不要贬低自己。比如教师教给了幼儿一首比较难的儿歌,大部分的幼儿都没有学会,如果这个时候,你认为是你的能力有问题,你本身就笨,那这就是进行了一次错误的归因,在这种错误归因的影响下,你就会丧失信心,就很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反过来,如果你认为自己再努力一点就会学会这首儿歌,你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可控的努力因素时,那你就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这首儿歌,并且在你成功之后,你就会信心倍增,大大减少习得性无助产生的机率。

2.以往的失败经验导致的心理障碍。大多数具有无助感的学生都是在以往的學习或生活中遭受了较多的失败,丧失掉信心导致的。幼儿本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愿意去尝试新鲜的事物,但是在尝试之后没有体会到成功的滋味时,幼儿就会产生退缩性行为,不敢轻易的做出尝试。发展到后来即使有的问题幼儿可以解决时,幼儿也会认为我不行而选择放弃。

三、习得性无助的教育策略

(一)营造自由宽松的家庭氛围

首先,父母应尽可能的创造一种民主型的家庭模式,在这种家庭模式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平等,幼儿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幼儿面对困难时,家长应尽可能的鼓励幼儿去勇敢的尝试,在有必要的时候给予幼儿一定的帮助,跟幼儿一起克服困难,帮他们做出客观的归因,避免幼儿因归因的错误而丧失挑战新事物的勇气。

其次,父母应该起到一个榜样示范作用,幼儿在很多时候都是通过观察来模仿父母的行为的,如果父母在面对困难时就表现得很胆小、畏惧,那当幼儿面临困难时,他同样也会为自己的退缩胆小找借口。

最后,家长要时刻关注幼儿的状态,在幼儿未出现无助感时,可以对幼儿进行一定的挫折教育;在幼儿已经出现无助感时,可以给幼儿多营造一些较简单的情境,让幼儿体验成功,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重塑自信。

(二)树立公平教育理念,客观评价儿童行为。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幼儿。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是聪明,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存在差异,我们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来评价每一个学生,在某一领域的差生可能会是另一领域里面的天才。所以教師要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学生,改变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标准,做到正确的引导和挖掘。

(三)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生活和学习中,教师和家长都要对幼儿进行一定的挫折教育,不能让幼儿觉得生活是一帆风顺的,都是跟着他的想法走的,这样一旦幼儿稍一遇到点困难就会想要放弃,不愿意做出一点改变。但是成人要正确地了解什么是挫折教育。挫折教育不是对幼儿进行惩罚和辱骂,而是给幼儿设置一定的困难情境,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挫折,从而激发幼儿的潜能,是教育者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抗挫能力。

(四)树立正确的归因方式,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预估。如果教师在其成功的时候更多的是赞扬他能力方面的因素,在幼儿失败时更多的是强调努力等非智力因素,那么幼儿就会认为自己是聪明的,只要自己可以多做出一些努力就一定会成功,那他们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在他们失败时,他们更多的是会进行积极的归因,进行积极的心理建设。教师应将这种积极的归因贯彻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给幼儿营造一个正能量的生活环境,做好幼儿的榜样示范。

总之,习得性无助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成人在生活中要密切关注幼儿的行为,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积极的预防,而对于已经表现出无助感的幼儿,成人应适当的干预,给予一定的引导和纠正,但是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可以采用游戏、创造情境等方式创造成功的体验,增强幼儿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温清霞.习得性无助研究述评[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20(1).

[2]马妮萝.对幼儿习得性无助缓解策略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6.

[3]James D.Brown.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向海英.成就动机的归因理论与教学改革[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猜你喜欢

习得性无助解决策略影响因素
让孩子善于习得乐观
在物理学习中教师如何避免学生的习得性无助
军人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我国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分析
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