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管圈活动用于食管癌围术期对术后感染风险的影响

2018-05-10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8年1期
关键词:品管圈感染率食管癌

金 铧

食管癌为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早期手术治疗多能获得良好预后[1]。随着诊断技术不断改善及手术技术不断提高,食管癌患者生存时间延长,病死率降低,但由于食管癌手术创伤大,加上患者抵抗力弱、体质差,使术后感染成为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感染会延缓术后恢复,甚至可造成患者死亡,因而降低食管癌术后感染率成当前重要任务之一[2]。既往有报告[3]显示提高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可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现今我国医院多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案,此种方案缺乏针对性,对降低感染发生率并没有显著效果,因而引入合理的管理方案成为当前改善护理质量的重要任务。品管圈活动最初用于企业的管理,未将其应用于医疗管理[4]。故本次研究将品管圈活动引入食管癌围术期护理中,探讨对术后感染风险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145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67例,对照组78例。对照组男 40例,女 38例;年龄 41~73岁,平均(56.78±4.69)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1例,高中及中专29例,大学及以上18例;肿瘤分期:ⅠA期15例,ⅠB期21例,ⅡA期30例,ⅡB期12例;肿瘤位置:胸上段13例,胸中段44例,胸下段21例;术后病检回报肿瘤类型:腺癌48例,鳞癌30例。观察组男 32例,女 35例;年龄 43~75岁,平均(55.79±4.51)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3例,高中及中专27例,大学及以上17例;肿瘤分期:ⅠA期13例,ⅠB期17例,ⅡA期23例,ⅡB期14例;肿瘤位置:胸上段9例,胸中段43例,胸下段15例;术后病检回报肿瘤类型:腺癌42例,鳞癌25例。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肿瘤分期、肿瘤位置及肿瘤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二、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

①符合食管癌的诊断[5];②符合手术治疗的标准[6];③年龄:18~80岁;④在我院行食管癌手术;⑤临床资料完整。

2.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的原发性疾病难以耐受手术;②肿瘤侵犯周围结构、合并淋巴结转移或合并远处转移;③合并其他系统肿瘤;④合并感染。

三、方法

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予以食管癌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具体方案如下:

(1)手术前:评估患者饮食情况,了解营养状况,并给予饮食指导;做好医护人员、物品使用及手术注意事项等相关介绍;指导患者进行口腔护理,缓解患者焦虑心情。

(2)术中:让患者处于最舒适的体位,充分暴露手术视野,进行规范消毒,麻醉师要密切关注病人的反应,及时发现病人的异常表现,并做出合理的处理,确保患者安全。

(3)术后:检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呼吸道、引流管及胃肠减压护理,胃肠功能恢复后指导患者合理进食等。

2.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引入品管圈活动进行食管癌围手术期的管理。具体步骤如下:

(1)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又称组圈,圈员成员有护士长1名和主管护师5名,由护士长担任圈长。将病房护士分为4组,病区分为4部分,每组管理一块病区,且由主管护师担任组长。另外一名主管护师负责手术室食管癌管理,并做好病房和手术室的沟通。具体工作流程由护士长将工作任务分配给主管护师,每组的主管护师再将工作任务分配给小组成员,并进行专业指导。小组成员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将问题上报给主管护师,由主管护师进行分析整理,并做好记录,再向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召集工作人员于医院会议室开会,每月一次,主要目的收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奖励表现良好的工作人员。

(2)制定合理计划:活动时间共1年,首先学习品管圈理论知识,共半个月,参考《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7];之后针对本活动的主题全面分析食管癌患者患者感染原因,并绘制鱼骨图(见图1)。针对图中的原因制定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①针对医务人员手部卫生,在医务人员洗手区贴上六部洗手法图解,指导医务人员洗手。严格执行医护人员无菌操作流程[8],每周由组圈成员随机抽取5名医护人员检验洗手方式及无菌操作,对于不合格者予以扣除奖金100元。规定每天最多3个人探访,探访时间为10:00-12:30。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护理指导,同时为每个病房提供热水区及晾晒衣服区。病房电视每天09:00-10:00播放卫生健康讲座视频。②针对院区环境,病房环境要每天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患者床单按时按需更换,每个病房放置免洗消毒液,标记使用期限,并及时更换。医护人员查房需佩戴口罩,限制每个病房查房人数不超过5个。术前30 min做好手术室的卫生情况,使菌落数控制在≤200 CFU/m3。充分做好术前准备,避免频繁进出手术间,同时控制参观人数不超过3个,减少术中人员流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③针对仪器设备,对于一次性物品要标记好使用有效期,对于过期产品及时作废。对于无菌包裹使用前需检测使用期限,包装有误破损及潮湿,不满足要求应再次灭菌处理。术中应将及时清除器械表明的血迹及残留物等,规范消毒器械。

图1 “感染率高”鱼骨图

四、观察指标

1.比较组圈人员无形结果

两组各抽取30名医护人员,采用 《品圈管理无形成果表》[9]评估每位成员对圈能力、专业知识、责任感、创新能力、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及发觉问题能力进行评估,每项得分1~10分。

2.比较两组感染风险评分

参考《医院感染风险评估表》[10],制定出符合本次研究的评定项目表。评估风险发生可能性(共18分)、风险发生严重性(共24分),主要内容包括手卫生依从性、灭菌物品清洗质量控制、灭菌效果监测、消毒剂效果监测、医疗废物处理及无菌操作规范性,风险发生可能性得分标准:高3分、中2分、低1、无0分;风险发生严重性评分标准:很高4分、高3分、中2分、低1、无0分,得分越高代表发生感染风险的可能性越大及越严重。

3.比较两组感染发生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感染发生情况。感染发生率=感染例数/总例数×100%,确诊患者符合感染诊断标准[11]。

五、统计学方法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值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两组医护人员无形成果比较

观察组医护人员无形成果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 1。

二、两组感染控制风险评分比较

护理实施后,两组感染风险发生可能性与严重性的评分均较实施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三、两组感染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为4.48%(3/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38%(1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3,P=0.032)。

表1 两组组圈人员无形成果比较 ,分)

表1 两组组圈人员无形成果比较 ,分)

?

表2 两组感染风险评分比较 ,分)

表2 两组感染风险评分比较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01;#与对照组比较,P<0.001

?

讨 论

品管圈活动是由日本石川馨博士构建的一种新型管理方法,起初用于企业管理,主要目的是鼓励全员自主参与,不断维护和改善公司产品,增强品质意识以及提高做事效率及质量[12]。由于品管圈活动管理的高效性使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近年来品管圈用于医疗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周小娟[13]将品管圈管理用于护理文件书写管理中,发现在品管圈活动管理下,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团队精神及责任心增强,规范了文件的书写,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为了解品管圈活动对食管癌术后感染风险的影响,进行了本次研究。

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医护人员圈能力、专业知识、责任感、创新能力、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及发觉问题能力高于观察组,并且观察组病房风险评分及患者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主要是因为观察组引入品管圈模式,建立组圈小组,并将工作人员分组,划分病区,让每组负责一块病区,这样做可以将工作任务细化,有利于工作任务安排,同时也可促进工作人员交流。此外,全员参与寻找工作中的问题,利用鱼骨图绘制感染率高的原因,更加直观的了解现状,采取各个击破及正针对性方案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从而降低病区及手术室的感染风险及感染率。何雪芬[14]的研究中发现通过品管圈活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得到完善,医务人员感染防控意识增强,操作程序更为规范,使新生儿感染率从8.00%降到2%。马灵亚等[15]研究人员将品管圈活动用于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中,同样也发现精神患者的医院感染率由10.71%降至3.45%,减少了胃肠道、皮肤及泌尿道感染事件的发生,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这也进一步说明品管圈活动的优势。

综上所述,品管圈活动可提升护理人员工作能力、创新力及合作能力,并且可减少院内感染风险从而降低食管癌术后感染率,值得在临床管理中推广使用。

[1]毛景涛.常规手术与全胸腔镜联合非气腹腹腔镜辅助食管癌根治术的对比研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5,20(5):505-506.

[2]王丽君,顾连兵,蒋大明,等.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围手术期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19):1310-1313.

[3]刘润娥,左慧肖.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神经外科术后感染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7):1296-1297.

[4]梁铭会,刘庭芳,董四平.品管圈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2):37-39.

[5]王国清.食管癌诊断治疗的历程和展望[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9,16(4):197-197.

[6]王文凭,陈龙奇.食管癌外科治疗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1,18(1):58-65.

[7]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8]崔菊霞.无菌操作技术在无菌制剂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药事,2013,27(2):158-159.

[9]项盈,蒋黎敏,傅启华.运用品管圈方法开展检验报告双审核质量控制的价值[J].中华临床实验室管理电子杂志,2015,3(1):28-33.

[10]董卫国,陈静,史登平.建立医院感染风险评估机制预防控制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2):2865-2867.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现代实用医学,2003,81(7):460-465.

[12]陳耀茂.談日本品管圈活動的重建[J].品質月刊,2001,37(2):79-87.

[13]周晓娟,陈霞,方储馨,等.品管圈活动在持续改进护理文件书写质量中的实践[J].临床护理杂志,2013,12(4):59-62.

[14]何雪芬,杨松萍,俞秀.品管圈在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1):4852-4852.

[15]马灵亚,朱亚珍.品管圈活动对住院精神患者降低医院感染的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2):5087-5088.

猜你喜欢

品管圈感染率食管癌
英国:55岁以上更易染疫
48 353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分析
肠内营养支持在放化疗食管癌患者中的应用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手术的配合
BED-CEIA方法估算2013年河南省高危人群的HIV-1新发感染率
MCM7和P53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降低口腔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率
品管圈在质量文化构建中的应用
品管圈“转”起来
品管圈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