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贴敷治疗虚寒型胃脘痛的效果观察*

2018-05-10高雪琴王启月

天津护理 2018年2期
关键词:痞满胃脘证候

高雪琴 王启月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17)

胃脘痛俗称胃痛,多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病因而引发,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疾病。胃脘痛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虽然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药物产生的副作用会降低患者的治疗效果[1]。并且病情多迁延反复,缠绵难愈,且疗效不宜巩固。穴位贴敷是中医治疗胃脘痛的常用方法且效果显著[2],但穴位贴敷的药物剂量、时间未有细化的研究。本研究根据中医辨证理论,使用自制中药穴位贴敷对虚寒型胃脘痛患者进行药物定量、时间规范化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至12月住院的虚寒型胃脘痛,虚寒型胃脘痛的诊断标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时痛甚,劳累或吃凉东西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疲倦,大便溏薄,舌淡红苔白,脉虚弱。排除标准 ①有慢性胃炎,但并发胃癌、结核、糖尿病等疾病者;②合并有肝、肾功能不全及其他严重疾病者;③患皮肤病及贴敷局部皮肤有破损或皮肤过敏者;④其他原因不配合治疗者。共纳入患者60例,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给予患者抑酸、抗幽门螺旋杆菌、保护胃黏膜药等药物指导、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健康宣教。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中药定量,保留时间固定,每日1次,每次6 h,共治疗14天。

1.2.1 穴位贴敷药物 药物应现用现配,配制时将细辛、小茴香、吴茱萸、炮姜固体中药先磨成细粉、过筛,蜂蜜适量调匀,加工捏制成直径为1 cm的药丸,将药丸摊在3.5 cm×3.5 cm贴敷纸中心待用。

1.2.2 穴位贴敷操作方法 操作前对药物的配置、操作流程、穴位定位进行统一的培训考核,以确保穴位贴敷的疗效。向患者解释穴位贴敷的目的、注意事项、操作过程,同时评估患者的皮肤状况、过敏史等以取得患者的配合。操作中选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天枢、脾俞、胃俞等相关穴位,清洁局部皮肤,将贴纸的中心药物部分对准上述穴位,贴好后以按法按揉穴位局部,使药物与皮肤充分接触,刺激穴位及其循行经络,患者有酸、胀、痛等感觉即可停止按摩,固定好敷贴,交代相关注意事项。操作后去除穴位贴敷,清洁皮肤,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有无红、肿、热、痛,瘙痒等过敏反应,做好登记班班交接。

1.3 评价标准

1.3.1 症状评分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4天进行症状评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将主症(胃脘痞满、胃脘疼痛),次症(胃寒怕冷、纳差、大便稀溏、四肢无力、精神疲乏、食后腹胀)按无、轻、中、重分为4级,分别计分0分、3分、5分、7分。

1.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临床痊愈:证候基本消失,积分减少≥95%;显效:证候明显减少,积分减少≥70%,<95%;有效:证候减少,积分减少≥30%,<70%;无效:证候无减少或稍有减少,积分减少30%以下。疗效判定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法,疗效评分=[(治疗前证候积分总数-治疗后证候积分总数)÷治疗前证候积分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利用非参数检验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胃脘痞满、胃脘疼痛的主症评分,及两组症状总积分差异,利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有效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主症胃脘痞满、胃脘疼痛症状积分 干预组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胃脘痞满症状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胃脘痞满症状积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Z P干预组 30 4.80±1.21 1.30±1.51 -4.748 <0.001对照组 30 4.93±1.44 2.87±1.76 -4.516 <0.001 Z 0.379 -3.361 P 0.706 0.001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胃脘疼痛症状积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胃脘疼痛症状积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Z P干预组 30 5.07±0.83 1.30±1.51 -4.870 <0.001对照组 30 5.07±0.98 2.30±1.29 -4.847 <0.001 Z-0.011 -2.613 P 0.992 0.009

2.3 两组症状总积分 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总积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总积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Z P干预组 30 14.33±3.09 3.20±2.36 -6.718 <0.001对照组 30 16.23±4.99 7.37±3.67 -5.712 <0.001 Z-1.675 -4.487 P 0.098 <0.001

2.4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干预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疗效比较(n,%)

3 讨论

中医认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居于临床证型之首,据记载有关胃脘痛的相关记录说:“三焦痛证,因寒者常属八九,因热着十惟一二”,也充分说明了虚寒型胃脘痛的多见。正如吴尚先所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理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是内证外治,由表入里,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中医特色疗法。在发挥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还发挥经络腧穴对人体的调节作用,通过药物的吸收作用、激发经气来达到经络通、气血行的治病目的[3]。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14天主症胃脘痞满、胃脘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穴位贴敷能有效改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症状。

本研究自制穴贴所取四味中药皆为辛香温通之药,再用蜂蜜调之。一方面有药物的温胃散寒功效;另一方面穴位有健脾温肾,调理脾胃作用。腧穴是脏腑的体表功能反应点,是脏腑精气汇聚之处,使药物能到达脏腑,且对药物有储存和放大等作用。本研究所选中脘为胃经募穴[4],腑之所会,是健脾和胃要穴,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功效;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5],土中之真土,经气之枢纽,有升清降浊之功,化积行滞之力,为调节胃肠,补益气血,温养元阳之要穴;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是治疗胃肠疾病的主要穴位之一,对胃痛,恶心,呕吐等胃肠症状有确切的疗效;天枢居天地之气相交的中点,为人气所从,通于中焦,有斡旋上下,分清理浊,职司升降之功。再加上背腧穴脾俞、胃俞诸穴合用,可达益气温阳,升清降浊,调理气血,健脾和胃止痛的作用。

总之,遵循中医理论指导,通过中医辨证论治,采取中医传统外治疗法[6],穴位贴敷弥补了传统西医治疗虚寒型胃脘痛的不足,无毒副作用,无创伤,无不良反应,经济成本低,操作简单易懂,患者乐于接受,此方法为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辅助治疗提供一种安全、疗效好的新途径。

〔1〕袁旭潮,王捷虹,王康永,等.《临证指南医案》从肝论治胃痛医案的证治分析[J].江苏中医药,2016,48(8):9-10.

〔2〕汤菊芬,李丽萍.胃脘痛穴位贴敷配合TDP疗法的临床效果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10):95-96.

〔3〕张葆花,于文宁,李建设.中医穴位贴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8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5,22(4):445.

〔4〕刘翚,张苏闽,李梅.灸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概况及选穴规律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8):2050.

〔5〕张媛媛,文跃莲,庞春,等.艾灸联合穴位注射缓解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护理,2017,3(3):62-64.

〔6〕王玉玲.中西医特色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重点专科建设中的作用[J].天津护理,2014,22(1):65-66.

猜你喜欢

痞满胃脘证候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普济方》治疗痞满用药规律分析
采用中医辨证疗法对胃脘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
温补法治疗痞满临床经验
疏肝和胃针法治疗痞满的临床研究肝胃不和型
苏玉伦主任治疗痞满的临床经验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张志明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