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元性视角下的企业技术的可持续性创新

2018-05-09于梦溪

科学与财富 2018年8期
关键词: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

于梦溪

摘 要:为促进企业对于技术的可持续性创新的认知,有必要加强对于双元性视角下的企业技术的可持续性创新相关理论的整合。本文首先解析了双元性内涵的本源与拓展;其次,站在技术创新的角度,从双元性视角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双元性 技术创新 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可持续发展起源于环境保护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远超出了单纯环境的范畴,它将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协调统一,已然发展成为了一个有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

纵观全世界发展的大局,虽然在进入2017年后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向好,但之前的全球经济低迷所带来的“余震”犹存,世界经济复苏仍韧性不足[1]。在“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16年),中国全年的GDP超74亿元,较2015年增长了6.7%。放眼世界,这一数字无疑是遥遥领先,然而这却也是中国自1990年以来年度GDP最低涨幅。为了发展新动能以加强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三五”规划指明在尖端技术和环保领域中的创新发展可以为经济提供新动力,国家需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并且实现从利用模仿创新的后发优势向自主创新的先发优势转变[2]。

2 双元性内涵的本源与拓展

2.1本源性双元性

双元性在管理学当中,其本源性的内涵是指为同时应对一对相互冲突的管理诉求而采取一对相互冲突的管理行动。其中,Duncan在1976年发表的文章中最早地提出了“结构双元性”[1]这个构念,其初衷在于为了组织的创新活动而对组织进行结构上的设计。组织在面临创新相关的抉择时会历经两个阶段,即初始阶段和实施阶段,促进创新的初始阶段的特质却会阻碍创新的实施阶段,反之亦然,由此产生的这种管理冲突导致了这两类活动无法有效地共存。因此Duncan提出,组织为了对这种冲突进行权衡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双重结构”(dual structure),其本质即为不同类型的活动来创造出分离的结构。

在Duncan提出结构双元性的构念之后,陆续有研究跳出了“结构”的框架,转向了组织的“情境”层面。正式的“情景双元性”[4]的构念是由Gibson和Birkinshaw(2004)提出,其初衷是在于解决组织在同时追求“一致性”和“适应性”上遇到的管理诉求的冲突。相比起Duncan所提倡的结构上的分离这样一种直接的管理行为,Gibson和Birkinshaw更多的是将关注点放在组织环境上,认为最理想的状态即为组织建立起一种业务部门的情境,它能够鼓励个体们为同时达到一致性和适应性,在那些有冲突的需求当中对于如何分配时间做出自己的判断。

2.2拓展性双元性

基于Duncan以及Gibson和Birkinshaw在双元性研究方面奠定的基础,其后的诸多学者将“一致性”与“适应性”这一对相互冲突的管理诉求从更为微观的角度展开,并且将视野放宽至“差异显著”的管理诉求,而不再仅限于“相互冲突”,相应的,其目标也转变为了寻求“差异显著”的管理行动。例如, Narver(2004)[5]探究了市场导向的双元性与新产品的成功之间的相关性,其中的反应型市场导向是指针对解决顾客表达出来的需要,而先动型市场导向针对的是潜在的,即顾客自身尚未意识到的需要。类似的,中国学者张婧和段艳玲(2010)[6]则是将组织均衡理论范式引入了市场导向的研究,认为企业应采取均衡市场导向,即兼顾反应型市场导向(利用性学习/活动主导)和先动型市场导向(探索性学习/活动主导)。

3 拓展性双元性意义上的企业技术创新

3.1技术创新基本性质的双元性

纵观讨论组织双元性的研究,“探索性”和“利用性”是一组出现最频繁的词对。广为学术界所认同的,March(1991)[7]将利用定义为对于既有能力、技术以及范式的修缮以及延伸;而探索是对结果是不确定的、耗时的,并且通常是消极的新选择进行试验。自此以后,学术界沿用这一提法所展开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下文对于技术创新的讨论也将基于这两个提法。此外,学界在涉及到双元性的讨论中普遍将创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探究,这其中便可能包括企业的技术创新、流程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等。虽然明确针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双元性研究并不多,但基于认知上的惯性、数据的可得性以及绩效的易测量性等原因,许多文章关注的创新所潜在指向的便是技术创新。

在性质上,探索性创新是激进的创新,要求要有新的知识或者从既有知识中分离出来[8],它依赖于增加灵活性、适应性以及在问题解决上的创造性,并且目的是满足新兴的客户或市场的需要[9]。而利用性创新是渐进的创新,要建立在现有知识之上以深化已有知识[10],它依赖的是寻找及时的信息以便使企业可以利用其现有的能力来对市场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快速响应[11],并且目的是满足既有客户或市场的需要。

在所涉及到的企业活动方面,探索性创新涵盖了那些旨在进入新的产品市场领域的技术创新活动[12],它为企业提供新的设计,创造新的市场,并且开拓新的分销渠道[13],并且探索性创新捕捉的是研发过程中的“研究”层面[14]。利用性创新则涵盖了那些旨在改进既有产品市场定位的技术创新活动[12],它会拓展既有的知识和技能,改进已有的设计,延伸现有的产品和服务,提高现有分销渠道的效率[13],并且利用性创新捕捉的是研发过程中的“开发”层面[14]。

3.2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取向的双元性

与技术创新的双元性类似的,学界在探究可持续发展与创新的关系时很少具体至“技术创新”,同样是将创新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

处在一个利益相关者们对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愈发强烈的环境当中,对于企业而言,站在合理性、名譽以及绩效的立场上来看,为了响应可持续发展的诉求而进行创新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要性。从前许多企业都坚信,花费在变得环境友好上的努力会削弱他们的竞争力,因为这些被花费的成本无法立即转变成经济效益[15]。然而随着可持续发展诉求的兴起,已然使得竞争格局发生了改变,它迫使企业去改变他们考虑产品、技术、流程以及商业模式的方式,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取得进步的关键便是创新[16]。

鉴于可持续发展诉求下企业创新有如此的重要性,许多研究就企业创新的做法应该如何也进行了探讨,于是便出现了“可持续性创新”的提法,这其中对于“经济”与“非经济”方面的讨论也是双元性的体现。如Bos-Brouwers(2010)[17]提出的,可持续性创新是指那些产品、服务、技术或是组织流程的更新或是改进当中的,不仅仅能实现经济绩效的改善,同时也能增强环境和社会方面的绩效的创新。Erik g(2009)[18]等人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导向的创新(SOI)的重要性。其提出以往的集中在经济层面的对创新的成功的测量已显露出弊端,因为非经济层面对于企业的创新管理而言也同样重要。许多企业对于推行可持续创新的抵触情绪可被归结于这种创新过程中所包含的高风险因素,不仅是包括产品在经济层面上能否成功,还包括此种创新在环境和社会上的可持续效应的方向性风险,换言之就是它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4 结语

社会公众在对可持续发展取向和技术创新性质的认知和做法上常常是片面甚至是存在盲点的。通过对现代企业实际行为的审视,其在对经济层面可持续的追求的乐此不疲的常态和对非经济层面的忽视和怠慢造成了诸多企业在全面可持续发展上的严重失衡。类似地,许多企业在对两种性质的技术创新实践上,天平也存在严重倾斜。过度依赖利用模仿性质的利用性创新而忽视自主创新性质的探索性创新使得中国制造陷入了一种“照葫芦画瓢”的安逸陷阱中。因此对可持续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获取全面的认知,站在双元性视角上进行均衡性的实践,实现企业技术的可持续性创新则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佚名.瞭望:世界经济复苏韧性不足,五大制约因素需关注[EB/OL]http://mt.sohu.com/business/d20170613/148468270_301529.shtml,2017-6-13.

[2]佚名.“十三五”规划:引领绿色革命[EB/OL]. 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5,20121220264587741.html,2016-04-07.

[3]Duncan, R. B. 1976. The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 Designing dual structures for innovation. In R. H. Kilmann, L. R. Pondy, & D. Slevin (Eds.),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 vol. 1: 167-188. New York: North-Holland.

[4]Birkinshaw J, Gibson C. Building ambidexterity into an organization.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4;45:94.

[5]Narver,J.,Slater,S.,&MacLachlan;,D.(2004).Responsive and proactive market orientation and new-product success.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1(5),334-347.

[6]張婧,段艳玲.市场导向均衡对制造型企业产品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0,12:119-130.

[7]March, J.G. (1991).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learning. Organizarion Science, 2, 71-87.

[8]Levinthal, D. A., J. G. March. 1993. The myopia of learning. Strategic Management. J. 14 95-112.

[9]Benner,M.J.,M. L. Tushman. 2003. Exploitation, exploration, and process management: The productivity dilemma revisited. Acad. Management Rev. 28 238-256.

[10]Jansen J,Vera D,Crossan M.Strategic Leadership for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al Dynamism [J].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2009( 20) :5-18.

[11]Jansen, J.J.P., van den Bosch, F.A.J. and Volberda, H.W. (2006), “Explorative innovation,exploitative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and environmental moderators”, Management Science, Vol. 52 No. 11, pp. 1661-74.

[12]He, Z.P.Wong. 2004.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ambidexterity hypothesis. Organ. Sci.15(4)481-494.

[13]Abernathy W J., K. Clark. 1985. Innovention: Mapping the wind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Res. Policy 14 3-22.

[14]Chang, Y., Hughes, M., & Hotho, S. (2011). Internal and external antecedents of SMEs' innovation ambidexterity outcomes. Management Decision, 49(10), 1658-1676.

[15]Varadarajan R. Innovating for sustainability: a framework for sustainable innovations and a model of sustainable innovations orientation.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17;45:14-36.

[16]Nidumolu R, Prahalad CK, Rangaswami MR. Why Sustainability is Now the Key Driver of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Trade Forum. 2009:10.

[17]Bos-Brouwers HEJ.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and innovation in SMEs: evidence of themes and activities in practice.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9;2010;19:417-n/a.

[18]Erik g. Hansen;Friedrich Grosse-Dunker;Ralf Reichwald.Sustainability Innovation Cube—a Framework to Evaluate Sustainability-Oriented Innov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9,Vol.13: 683-713.

猜你喜欢

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浅方式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