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实施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2018-05-09杨叶红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指导思想身体素质体质

杨叶红

(巢湖学院体育学院,安徽 巢湖 238024)

培养健康体魄的学生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应有之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环节,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依托高校的体育教学。高校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环节。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和持续下降的趋势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2006年《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呈现下降趋势,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1]。相比2006年,2010年的数据显示:19-22岁年龄段大学生在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等方面继续下降[2],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也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3],这都说明高校体育教学并没有发挥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对于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已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党和政府也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于2005、2006、2007年相继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的有关要求,2014年7月又连续颁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和《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等3个文件,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关心学生体质健康,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评价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国家教育部制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其实质是通过检查来了解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来促进高校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为了解《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颁布对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产生的影响,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实施对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产生的具体影响,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对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监测,颁布多项体质健康检测标准,分别于1952年、1975年、1990年、1992年、2002年、2014年制定《劳卫制》《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及其《实施办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政策文件的内容变化体现我国学生体质测试内容及健康测试指导思想的发展变化。以下主要就《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进行比较(表1)。

表1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比较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主要考察学生心血管系统机能或心肺耐力、呼吸系统机能、速度和爆发力素质、柔韧、力量素质和运动技能。项目设置上,引体向上和铅球等被取消,但出现运动技能测评,如足球、篮球运球和排球颠球等,体现了对学生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重视。为了应对学生体质的不断下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取消运动技能、部分选测项目,主要对学生体型、心肺功能、速度素质(移动速度)、柔韧素质、力量素质(爆发力)、力量耐力(肌肉耐力)和耐力素质进行测试,考察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另外,测试结果与学生毕业、评奖评优和学校教育工作评估结合等。

2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对高校体育的影响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取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中“运动能力”指标、“同类”指标的“选测”,设立全国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学生毕业和学校教育工作评估结合等变化。因此,相应地会对高等学校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等体育课程体系各方面产生影响,具体体现在:

2.1 对教学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的影响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取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中的“运动能力”内容,评价体系主要有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指标。取消运动能力中篮球运球、足球颠球、排球垫球等项目,评价目的是了解不同年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基本水平,弱化运动能力方面的考察,并通过检测与评价各年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来实现该标准的功能,由此直接导致教学指导思想的变化,即由注重运动技能的教学向注重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转化。教学指导思想的变化直接带来教学目标的改变,即由原来重视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向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体育锻炼习惯、体育爱好、体育兴趣,培养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转变。

2.2 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取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中“选测”项目,全部项目都为必测项目。以往通过根据自己的专长项目替代弱项的方法就难以实现了,对样本整体的评价更趋于客观。高校体育教学沿袭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体系,都是重复练习相同的动作内容,重视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育课教学中片面强调了运动技能的教学,忽视身体素质的练习,结果就是学生运动技术水平较高,而体质健康状况则不容乐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取消“选测”项目和运动能力必然会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会产生影响。

2.3 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首先,由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方法也就会相应变化,原有体育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三基”教学,教学目标是学生掌握专项技术知识,方法采用“师徒传授式”,这种教学方法在新形势下不符合教学实践的要求,必须开发出更多新的符合实践需要的教学方法。

2.4 对课程设置及组织形式的影响 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需求呈现多元化,学生更愿意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选择运动项目,现在的课程还停留在三大球等项目上,学生缺乏兴趣。《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颁布后,高校原有的课程资源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需要开发出结合地方和学校实际的娱乐体育、民族民俗民间体育及新兴体育等项目内容。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强调对学生身体系统、身体技能和身体素质进行测评,只有在达到各规定项目的要求后学生才合格,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更多的身体练习和课外体育锻炼,通过全方位地体育锻炼才能达标,因此,对体育课程的组织形式产生影响。

2.5 对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影响 过去,体育课合格只是学生获取学分或完成教学计划的一种手段,《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颁布后,要求学生学年总分评定等级,规定: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级为良好及以上学生才可以参加学校的评奖评优。毕业时平均成绩50分以下按照结业或肄业处理。另外,学生测试及格率连续三年下降的学校和地区,分管校长和负责人将被问责,在各类评估和评奖中“一票否决”,这些要求会对学校体育工作考评、学生评奖评优、毕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3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实施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

通过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详细解读,分析其对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影响,立足本地教育教学实际,着力进行体育课程设置体系研究与改革,并将研究成果落实、合理的体现在今后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中。

3.1 重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教学指导思想直接影响

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教学思想具有局限性[4]。《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取消运动技能的测试,反映了教学指导思想的变化,即有运动技能的教学向体质健康转变,过去简单的注重运动技术的学习向“健康第一”的观念变化。另外,由于高校体育教师大都来自于体育专业院系体育教育专业,受自身学习经历的影响,其执教思想还停留在传授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上,其执教方法是“教师讲授-学生重复练习”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观体验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学校体育本质是“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是为国家、社会培养健康的人[5]。因此,需要从各校实际情况出发,从国家对人才素质需求出发环境出发,形成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必须树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体育课程教学的导向,掌握基本技术是体育课程教学的基础,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是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是根本,这四个层面形成了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3.2 优化体育课程目标及定位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

准(2014修订版)》的颁布,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课程目标的树立应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对学生体质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制定。在健康第一、体质健康为本的指导思想下,培养目标应转变为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兴趣、增强体质为主,实现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健康发展。

3.3 优化体育课程结构,合理开发教学内容 目前课程

结构呈现单一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体育课程结构形式单一,高校体育课被普遍设置为每周2学时的必修课,缺少其他创新课程形式,如身体素质拓展等。其他课外体育活动基本是无人组织、无人管理、无人监督、无人测评的状态,课内学习的内容很难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巩固和提高。第二,课程组织过程单一。现在每节课的结构还是延续20世纪70年代的课程组织结构。准备活动部分10min,技术学习部分30min,恢复部分5min,没有或很少有专项身体的锻炼时间,再加上课外活动的欠缺,学生体质下降就不足为怪了。

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仅为运动项目的现象,注重开发具有一定运动负荷、能有效提高学生体能素质的教学内容,并针对学生的体质实际开展针对性教学。传统的体育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上,注重运动项目,这些课程教学只会培养学生的运动技术,并不一定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因此,教学内容需要选择一些具有一定运动负荷的项目或练习,对各班级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选择课堂内容,安排教学计划,从而能够切实提高身体健康。

3.4 改进体育教学方法 首先,由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方法也就会相应变化。原有的体育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三基”教学,教学目标是学生掌握专项技术知识,采用“教师讲授-学生重复练习”的模式,要求学生所做动作必须与教师所作的一样,忽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情感。这种教学方法在新形势下是不符合教学实践的要求,必须开发出更多符合实践需要的教学方法。在考察各种教学方法的利弊基础上确立科学而合理的教学方法。例如,自主练习法、分层练习法可以增加学生的练习体验,强调个人学习情感的投入,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3.5 优化体育课程组织形式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是以院(系)为单位进行排课,每个院(系)的体育课排在同一时间,总体上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自由。又由于课堂人数的要求与教师人数的冲突、教师专项技能与学生需求的错位,导致选择的体育课不喜欢,或者课堂人数过多缺乏练习,从而影响体育锻炼效果。因此,优化课程组织形式,合理分配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课程形式,研究一节课的课程组织形式,合理分配课内时间分配和各部分内容比例,满足学生个性需要和发展要求,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注、成长与发展。

3.6 调整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现在的高校体育课程考核形式主要是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场技术演练进行评分,旨在评价学生的技能水平[6],忽视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测试,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主要考察学生的身体系统、身体素质,造成学生得分普遍较低,反过来说,得分低是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低造成的。又由于授课教师自己评价自己的学生,个人的好恶直接影响学生的成绩,更有甚者,学生直接质疑老师考核的公平性。另外,没有把体育测评与学业挂钩,学生轻视体育课程。这些考试和成绩管理制度的弊端,造成部分学生不积极进行体育锻炼,进而影响学生的体质,造成体质测试分数偏低。因此,从体育课成绩评价来看,把运动技术的测评与学生体质健康结合起来,建立学生运动技术测评与学生体质健康结合的评价内容,确定二者之间合理的比例。

4 结 语

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及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最终载体,本文首先分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对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影响和冲击,然后提出相应建议,所研究的内容涵盖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管理、评价等等方面,较为科学而全面力求构建一个科学而完整的课程体系,以期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以及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指导思想身体素质体质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锻炼
新发现
在数学活动中认识时间解决问题
跳单、双圈教学设计
谈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问题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体育锻炼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