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协调发展

2018-05-08梁希

卷宗 2018年4期

摘 要:高校学生素质问题,是目前我们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让学生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体能素养,学校需要采取相应的合理策略来加强学生体能素养训练,让学生能够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增强自身修养,成为新时期可造之材。而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是体能素质训练中的两大重点内容。两者虽然存在紧密联系,具有一定相关性,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两者所具有的含义又存在较大的不同。为了让两者协调发展,共同配合并服务于高校学生素养建设,笔者主要围绕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两者之间的异同点、融合对策展开有效分析。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协调发展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体制不断的改进与优化,关于教学与训练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该领域存在不同声音。其中有一部分声音来自于支持健身的群体,在他们看来,高校组织体育课程,就是为了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因此没有必要组织一些竞技类很强的体育活动。当然,也有声音反映高校需多组织竞技类体育比赛,这样能够让学生在竞技精神的熏陶与影响下,形成良好品格。而在笔者看来,无论是体育教学还是运动训练,无论是健身还是竞技,都在学生体能素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意义,因此,笔者认为两者之间应该以并存的方式存在。

1 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内涵

1.1 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具体指学校为实现学生体能训练,促进学生体能素质符合年轻人体质标准,而开展的一项教育活动。学校以学生素质训练标准为主导,优化设计体育课程内容,并组织相关教育人员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向学生渗透某一体育项目的运动知识、技能,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完成相关体育知识的内化、吸收。

1.2 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具体指将某一体育项目,以活动或比赛的方式呈现给学生[1]。通过教练员与学生的密切配合,完成相关体育项目训练。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不仅能够扎实体育运动技能,更能够让学生切实感悟竞技精神,从而以更加端正的态度参与到体育项目训练当中。相较于体育教学,此种训练方式表现的赛事规则更为严格,并且在学生群体中也比较受欢迎。

2 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异同性分析

2.1 内容有交集

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在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交叉,因为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它们最终服务的载体都是体育课程,教师只是将体育内容转化为两种不同表现方式,一种是通过知识、技能灌输,一种是通过实践训练,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体育训练。或者说,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学生加深体育内容理解和技巧领悟。同时,无论是那种表现形式,同一体育项目对运动器材、设施要求都大致相同。所以说,正是因为两者内容相同,才具有两者协调,共同实施教育的可能性。

2.2 特点不同

虽然内容上存在交叉地方,但两者在教学特点上存在明显差距。据了解,体育教學覆盖面更加全面、具体,所服务的对象具有普遍性,无论是处在哪种阶段的学生,都能够通过体育教学,掌握基础性的运动知识、技能。而运动训练相对来说针对性更强,对服务对象的素质要求也更为严格,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性的运动技能,更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竞赛知识,懂得竞赛规则。两者特点存在较大不同,一个具有很强的广泛性,而另一个却具有较强针对性,二者相互对应,共同构建完善、全面、具体的体育训练体系。

2.3 任务与目的不同

高校之所以开展体育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掌握一些基础性的体育知识。诸如一些投篮的技巧、足球运球要领、击剑动作规范等[2]。换句话说,体育教学目标不仅仅在于训练学生体能素质,更侧重于学生身心素养训练,让学生在体育课堂当中养成坚韧品格,摆脱畏难、怕苦情绪。而运动训练主要任务在于学生运动技巧的巩固、层次加深,以培养训练超高素养的专业运动员为主要目标。

3 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探究

3.1 优创协调发展理念

要想让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在良好环境下共同进步,深入发展,体育教师需要做的便是更新教育理念,以协调发展为核心理念,主导相关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体育教师在学生体能训练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体育课程的组织者与实践者,应该明确自身教育职能,在主学思想引导下,构建教学与训练相融合的体育课堂。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正视体育学科,让学生能够从思想上认清体育训练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提升自身体能素质,更重要的是在挑战体育项目过程中,形成坚韧品格。只要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体育训练的重要性之后,便可以自主、主动、富有热情地参与到体育项目当中。

3.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为人师者,必须具备超强的职业素养,才能够保证所设计体育课程教学各项任务顺利完成[3]。为此,针对当前高校部分体育教师自身专业素养问题,学校应加强重视,从体育教师招聘和培训这两个层面加强师资素质建设。在体育教师招聘时,高校应该结合目前体育课程具体教学要求,就应聘教师自身素养进行全面考察,尽量招收一些专业性强,且接受过正规训练的人员做体育教师。同时,学校应积极为内部体育教师提供专业培训机会,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议,鼓励各个体育教师就自身所执教课程,以及在课堂教学中面临的困扰和总结的经验进行会议交流,让学校内部体育教师素质获得整体提高,为优化体育课程与项目训练做好准备。

3.3 优化体育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内容设定,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因此,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教师在设计体育内容时应着重考虑学生自身兴趣,努力丰富体育训练内容,让学生从心底里对体育训练产生足够兴趣。首先,关于体育项目的设定上,学校不能够仅设计一些常规性的项目,像足球、篮球等,更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兴趣需求,设定网球、健美操等。同样地,像攀岩、游泳、瑜伽等一些扩展类的体育项目也必不可少。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开设多种课程,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需求自主选择课程并参与实践训练。如此丰富多样的体育课程,能够显著增强学生体验的兴趣,让学生以更加热情的心态参与到体育项目训练。

3.4 优创体育教学手段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兴趣,体育教师需要就体育课堂形态加以创新,即创设多种教学手段,增强体育课堂灵动性。教师不妨利用学校资源成立体育社团,或者组建专业运动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的正规与重要性。体育教师可以成立田径队、篮球队、游泳队,利用学生在体能测试中的成绩作为队员招录指标,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展开自我推荐、同伴推荐,尽量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进入自己喜欢的队伍当中。同时,为了管理好各个体育项目队伍,教师不妨从队伍中挑选出表现优秀且具有一定责任心的学生作为队伍干部,辅助教师开展相关体育训练活动。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构建教学情境,用多媒体课件替代教师完成相关运动动作示范,既能够减轻教师压力,又能够调动体育课堂气氛。

3.5 适当增设体育比赛

竞技比赛对运动规则、动作技巧要求更为严格,也是帮助学生实现体能训练的重要路径。因此,教师不妨根据学生体能素质建设情况,定期举办体育项目竞赛,比如说办班联赛,校联赛等,让学生在荣誉感的驱使下,自主进行体育运动规范性训练。通过体育比赛,增强班级凝聚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团队配合的重要意义。

4 结论

综上,对于高校学生来讲,无论是体育教学,还是运动训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成长教育意义。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两者所属的教育功能,并根据学生实际要求,合理设定体育课程与训练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校园中获得充沛、丰富、全面的体能训练,从而为今后以更好地状态参与社会实践做好素质铺垫,作为体育教师还需要跟随体育教育事业发展步伐,循序渐进地将体育教育进行改革,满足学生体能素质训练需求,励志于培育德智体美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李献军.高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协调发展[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4):106-108.

[2]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李献军.淺析高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协调发展[J/OL].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4.

[3]程少宇.浅谈高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协调发展[J].新西部(理论版),2015(12):154-155.

作者简介

梁希,男,汉族,山东,讲师,硕士,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