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演、编、创”课本剧 让高职语文教学情趣共融

2018-05-08刘英艳

卷宗 2018年4期
关键词:课本剧戏剧课文

刘英艳

高职语文教学应以学生将来的就业为主要方向,重在培养学生的倾听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欣赏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高职学生学习的规律是:学习需求的强度和目标性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认可直接关联。由此可见,“演编创课本剧”有利于引领高职语文教学情趣共融,走向互动,走向生活,走向智慧。

1 走进文本,“演”课本剧,趣味横生

高职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程,在语文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助于提升“工学结合”。

我校语文教材《大学语文》中有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都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表演性,非常适合改编成课本剧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与吸收。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离婚》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我利用课件展示故事发生的背景:一艘普通的航船,一片寂静的江面,有四五个淡淡的人影,同时播放着的轻快音乐,让学生们分组表演。学生们把课堂当成了舞台,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表演中去。学生在表演中不仅再现了课文的情景,同时也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语言、动作、神态,把文中爱姑和七大人等的个性特点表演得栩栩如生,把故事中蕴含的哲理演绎得淋漓尽致,学生们完全沉浸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再如:教学《受戒》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分组进行表演,再选出一组在班上展演,大家互评互议,老师无需讲解课文内容,无需分析人物形象,无需解释文章主旨,学生在自读自演自评自议中便了然于心了。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尊重生命、关注生活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活力!

2 感悟情境,“编”课本剧,焕发活力

关于高职学生的“阅读”,我认为:它是学生认识世界、拓宽视野、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编”课本剧对高职语文阅读教学和综合性学习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理解、感悟能力的增强。现将我个人的理解表述如下,就教于方家。

1、概念理解。新课程理论鼓励学生对语文学习材料作出多元反应,要求学生对文本作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创新” 式教学?开展“编课本剧”活动,就是“创新”式文学阅读的方式之一。如:教学《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我先示例:把课文的背景部分改编成“序幕”,让学生通过范例了解剧本的基本常识,然后通过A、B两组同学示演,让学生在表演中领悟剧本中“提示语”的写法,最后学生举一反三自由改编七个小故事。学生既要充分地阅读文本,还要深入地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故事之间的联系,然后才能进行再创作。在整个改编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不是被动的学习者、知识的储备者了,而是语言文字的创造者!

2、感悟情境。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陶冶。 “编课本剧”让学生主动走入情境,他们要充分理解主题,把握人物形象特点,才能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如:学生在改编《黛玉葬花》一文时,这样补充提示语:

林黛玉正自悲泣,【独立墙角,一手微倚柳枝,一手执帕拭泪】 忽听院门响处,只见宝钗出来了,宝玉、袭人一群人送了出来。【不假思索地侧身躲避,低头、锁眉,做侧耳细听状】待要上去问着宝玉,又恐当着众人问,羞了,倒不便。因而闪过一旁,让宝钗去了, 宝玉等进去关了门, 方转过来。【起身、抬脚,正欲上前,又低头思量片刻】犹望着门洒了几点泪。自觉无味,便转身回来,【疾步匆匆状】无精打采的卸了残妆。【时而呆坐、时而愁眉、时而长叹】

若是学生没有体会到黛玉敏感多疑而善良、步步留心、處处小心翼翼的性格特点,断不会如此补充提示语了。因此,“编课本剧”能在情境氛围中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感受大美语文的艺术魅力。

3、分组选择。让学生以自愿为原则,给合成若干小组,推举出负责人,人人动手改编课文。由于是自由组合,大家的学习热情明显提高。选择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必须了解戏剧常识,如了解幕、场、人物说明、舞台说明,理解个性化、动作化的戏剧语言等;必须了解戏剧的特质,体会“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的特点,选择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的课文,而这正是活动成功的关键。

4、改编评价。例如:改编《高老头》一文时,学生往往照抄课本里的人物对话,舞台说明也照抄课本里的叙述语句,冗长罗嗦。我们应该向学生明确:改编课本剧时,可适当增删。枝节要大刀阔斧地砍掉,保留和创作一些能强化戏剧冲突、突出人物性格的对话、动作的内容。删简或增添,既要适合于剧情发展及人物性格的需要,又要适合舞台演出。教师在课本剧的改编过程中,充当的是指导者、参与者和配合者的角色;改编课本剧是阅读欣赏的一种再创造,学生才是主角。

3 大道至简,“创”课本剧,润物无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史书《春秋榖梁传》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所以,有人说:“语文活动就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离开‘人,‘言无从依附;离开‘言,‘人难以自立。”

语文教学以言语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为目的,以学生的言语结构为参照背景,以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规律为教学活动的序列。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皮特·科德在其著作《应用语言学导论》中指出:“语言学习不仅仅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结合的过程。”“语言结构是‘许多系统的系统,或者说各种相互有关的范畴的‘网络,其中没有哪个部分是完全独立的,或者完全从属于另一部分。就语言来说,在把一切都学到手以前,没有哪一部分可以完全学会。”由此来看,语文素养即语言素养,是一门有关语言的艺术。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剧本是以代言体方式为主体,表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戏剧演出的文字依据。在文学领域里,它是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体裁,是以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指示组成的。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

因此,语文教学其实就是简简单单的语言教学,语文能力其实就是简简单单的言语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要学会把复杂变成简单,用智慧创造“简单”,简简单单地教语文。让学生依据课文或从生活中汲取素材“创编课本剧”, 正是这样一个集“艺术教育”“ 学做合一”“ 个性发展”于一体的良好教学形式。“创编课本剧”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在当今这个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育环境中,“演、编、创”课本剧是一种轻松愉快,充满挑战的教学形式,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在高职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演、编、创” 三部曲,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课本剧表演是手段,编好剧本是根本,创作剧本是目的。运用“演、编、创”课本剧这样一种活泼的教学形式,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愉快、生活、互动、智慧、享受的方向,它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应该成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较为重要、较为活跃的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课本剧戏剧课文
PEP《英语》六(下)课本剧Freer and happier
有趣的戏剧课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背课文的小偷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课本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