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史观分析列强对华的经济政策

2018-05-08樊婷婷

卷宗 2018年4期
关键词:经济政策

摘 要: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近几年来,史学观点呈现多元化,主要包括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其中,用全球史观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对历史的理解会更为全面,有助于对历史现象的理解更为清晰。

关键词:多元史观、全球史观、经济政策

孙观汉先生常用一个例子,“有一个球,一半白,一半黑,看到白的那边的人,说它是个白球,另一边的人,则说它是个黑球。他们都没有错,错在没有跑到另一边去看。”也就是说,当我们思考问题时,应该是多方面的,一件事不仅有一面,不仅有两面,甚至有很多面。而对于历史现象的理解,从全球史观入手,会理解的更为全面和透彻。

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近几年来,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高考热点中,史观呈多元化,多元化史观主要包括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其中,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针对近代列强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历史现象,本文以全球史观加以分析,并得到一些认识。

1 列强对华的经济政策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列强还以不平等条约为护身符,对中国进行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侵略的同时,也开始了经济的侵略。

列强对华经济政策的基本方式是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其经济政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甲午中日战争前,《南京条约》等多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城市被开埠通商。列强在中国市场大量倾销商品。此阶段,列强对华经济政策以商品输出为主,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两国。

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还在中国兴办银行、修筑铁路、开矿山、办学校等。列强利用特权,控制通商口岸,在中国市场倾销商品的同时,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对中国进行大量的资本输出。并与中国民族企业争夺市场,恶意垄断,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此阶段列强对华的经济政策以资本输出为主,侵华的主要国家是日、美两国。[1]

无论采取哪种经济政策方式,列强的经济政策均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2 全球史观分析列强对华的经济政策

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但是,全球史观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谈论了“整个世界”,而在于是否把对象置于建立了普遍联系的“世界”之中。

从这一意义上讲,全球史观分析列强对华的经济政策,应该将中国置身于世界之中,从而分析对中国有何影响。

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瓦解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输出的商品主要是棉纺织品,因此,最早受到外国商品冲击的便是五口通商地区的手工棉纺织业。随着上海的开埠和外国棉纱、棉布的大量输入,素称发达的上海及其附近的松江、太仓一带的手工纺织业受到沉重打击。据时人记载,......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福建、广东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形。西方机制纱、布以其低廉的价格为武器,逐步向中国内地推进,破坏着中国传统手工棉纺织业。使得“纺”也“织”、“织”与“耕”,逐步分离,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2]

西方列强在输入西方工业品的同时,西方资产阶级还从中国大量输入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中,其以丝茶为大宗,“1842-1846年,茶的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五倍。由于丝货出口激增,江苏、浙江一带的蚕、丝生产和上海附近的缫丝业迅速发展起来。茶叶出口的增加也促进了国内茶叶生产和茶工场的发展。福建和湖南的农民也开始大量种植茶叶,通过茶贩运到通商口岸出卖。”[3]西方资产阶级操纵着丝、茶市场,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客观上必然导致中国农业经济中自给自足比重的减少。同时,也扩大了中国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中的商品经济作物比重,使得农产品日益商品化,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1846-1856年,茶的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再增加三倍多。”“福建和湖南的农民也开始大量种植茶叶,通过茶贩运到通商口岸出卖。或者通过当地的茶商转卖给外国商人。”这样 ,中国丝、茶的生产和出口贸易开始走上了依附外国资本的道路。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输出商品,从中国购买农副产品,在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逐渐破坏着中国传统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着新的变化,中国的商品生产开始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处于附庸地位,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投资场所。

由此可见,记述各种事件的过程,即使这种记述扩及世界范围,也未必能使人很好的理解当今世界。而全球历史观是一种联系的观点,它强调世界地区之间、地区内部之间是一个彼此联系的有机体。所有的一切都在世界这一整体中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以及互相碰撞和冲突。

3 对全球史观的认识

全球史观虽然正处于发展之中,甚至还有一些争议,但不可否认,全球史观作为一种观念和方法极大地推动着史学学科的发展,这不仅表现在一些世界历史著作的编纂上,而且表现在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和分析上。

首先,全球史观强调以宏观的角度,整体的看待历史。摒弃以国家为

单元的思想模式。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全球的组成部分,但每个社会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全球史学者认为,世界通史的基本叙事单位应该是相互具有依存关系的若干社会所形成的“网络”。这个网络可能覆盖局部地区,但也可能覆盖整块大陆,整个大洋,半球乃至全球。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著名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就主张用全球观点来考察历史。他认为西方史学必须“重新定向”,必须尝试“采用更加广阔的世界史观点,跳出欧洲,跳出西方,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所有的时代”。

全球史观的代表性作品——《全球通史》,就是以全球的视角描述了1500年前和1500年以后的全球文明。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4]因此,如果仅仅以单个的民族或国家为视角就难以展示世界历史的全貌、也无法理解世界历史的总体运动。

其次,全球史观应该关注联系的重要性。宏观的历史不等于地区史和国别史的简单组合,而是重在阐述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历史的联系与影响。

我国著名史学家吴于廑教授通过深入研究,构建起“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体系。他强调说:“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

所以说,全球史观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谈论“整个世界”,而在于是否把对象置于建立了普遍联系的“世界”之中。作为研究者,其任务是探究世界内部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及其依存关系,仅仅靠“记述各种事件的过程,即使这种记述扩及世界范围,也未必能使人很好的理解当今世界。

第三,全球史观强调客观、公正记述历史,平等对待各个地区和各个民族的历史和文明,即“不仅放眼世界,展示全球,而且不带成见和偏私,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并且不允许将任何民族和任何文明的经历只当作边缘的、无意义的东西加以排斥”。

但不可否认的是,“欧洲中心论”在全球史观之下,也未能避免,“台湾三套教科书的内容与论述过于偏重欧美,强调了西方文化的发展与影响,而忽视了非欧美文化的历史地位与客观作用。”[5]

“西欧中心论”主要强调西欧白色人种的优越性,把西欧一隅的进步视为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把西欧看作是世界历史的主角,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此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用民主与专制对立东西方,既东方自古以来就是专制的,而西方自古以来就是民主的。其实,西方民主的源头,当然就是雅典,而雅典只是希腊地区200多个城邦中的一个,并不足以代表整个希腊。而且雅典的民主是一种原始的民主。”[6]

综上所述,全球史观应该平等的看待各文明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厚此薄彼。现在从西欧观点解释事件已经不够了,我们必须尝试采用更加广阔的世界史观。将全球史观作为一种观念和方法应用于历史学习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实践,只有这样,我们看待历史现象时才不至于产生另一种偏颇。

注释

[1]彭晨辉,《列强对华经济政策的阶段性特征》,《中学政史地:高中历史版》, 2004(05M):35-36

[2]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24页

[3]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25页

[4]于沛,《全球史:民族历史记忆中的全球史》,K107

[5]钱乘旦,王宇博《换个角度看历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4-1,314页

[6]刘新成,《全球史评论》第一辑,商务印书馆, 2008

参考文献

[1]杨学功,《基于新史觀的历史意识培养》,《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

[2]沈年耀,《论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政策的特点》,《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3]彭晨辉,《列强对华经济政策的阶段性特征》,《中学政史地:高中历史版》, 2004

[4]陈崇凯,《略论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经济的掠夺》,《河北学刊》, 1990

[5]李 方,《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天津师范大学, 2008

[6]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刘新成,《全球史评论》第一辑,商务印书馆, 2008

作者简介

樊婷婷(1986-),女,汉族,吉林省延吉市,研究生,延边大学,研究方向:世界史。

猜你喜欢

经济政策
浅析大唐盛世都城—长安的经济制度
如何看待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对中国的经济政策
浅析朴正熙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
产业政策的两个重要属性和权贵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政治效果与治理体系
中国新形势下的经济政策对未来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