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加坡博物馆与城市文化发展

2018-05-08王琼凤

卷宗 2018年4期
关键词:国家博物馆认同感亚洲

王琼凤

查尔斯.兰德利在《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一书中提到城市是由种种认同感形成的,而这种认同感是根植于城市各处,以不同的生活方式来呈现。这种认同包括文化与历史认同,这也是城市的价值所在。城市在发展更新的过程中,需要更多新的空间,然而历史建筑却占据了城市的中心的主要空间,如何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

博物馆作为城市的文化集聚地,不仅是研究、教育、收藏的场所,同时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脉搏。博物馆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城市的文化脉搏,在创意时代的背景下博物馆作为文化的载体,是建设创意城市的基石,丰富着城市的文化,为居民带来认同感,为城市带来活力,提升城市的品味,推动经济的发展,博物馆无疑是发展创意城市的最佳孵化器。

1 博物馆,城市的文化奠基石

新加坡国土面积仅719.1平方公里,博物馆数量高达55间,在2004至2008年从28间增至52间,几乎翻了一倍,其中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新加坡美术馆、8QSAM、玩具博物馆、新加坡集邮博物馆、土生文化馆、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亚洲文明博物馆、艺术科学博物馆等都集中在市中心,形成了城市文化中心带。

位于市中心的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亚洲文明博物馆和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均直属国家文物局属于国有博物馆,同时这三家博物馆也代表了新加坡的历史、人类学以及艺术的发展水平。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的历史可追溯到1887年,2017年已走过130年历程,最初的博物馆属于自然历史博物馆叫“莱佛士图书馆与博物馆”,主要收集东南亚的动植物昆虫的标本,之后博物馆从自然科学转向社会科学,如今以新加坡历史为主。常设展厅为一楼的新加坡历史馆和二楼的新加坡生活馆。历史馆:主要有两条线来介绍新加坡的历史,一条是历史学家的叙述,另一条是经历过那段历史的普通人的叙述。生活馆:一共有四个展厅分别是“摩登都会”、“苦难昭南”、“成长岁月”和“多元声音”。博物通过现代科技,利用视觉、听觉和触觉向游客传达新加坡的历史信息。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的发展正是城市文化生长丰富的缩影,从最初的知识集聚与传播,到知识集聚的整体拓展,再到文化的地方性特征突现,博物馆在丰富自己的收藏,拓展自己的传播功能与地方特色的同时,逐步成为城市文化的地标与真正的文化中心。

亚洲文明博物馆顾名思义展示的是亚洲的文化遗产,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移民国家,博物馆展现的就是亚洲文化的多元性,特别是通过发掘亚洲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并寻找和探讨亚洲的各个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如何将亚洲文化和世界联系,博物馆将自身置于地方、区域和全球中,置身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之中,置身于不同类别与知识的海洋中,集聚呈现古今中外的文化,从而成就自己成为城市的文化中心。

博物馆成立于1993年,位于位于亚美尼亚街,2003年第二分馆在皇后坊开幕,位于新加坡河旁,命名为亚洲文明博物馆,原来位于美尼亚街的主馆在2006年经过改造后,2008年复馆,复馆后改为第一分馆土生文化馆。亚洲文明博物馆收藏的藏品来自中国、印度、南亚、西南亚和东南亚等。馆内常设展览包括古代宗教、南亚与伊斯兰世界、唐代沉船、中国文化、当代文化项目、中国瓷器和贸易。博物馆的使命是通过探索亚洲的艺术遗产,促进对新加坡多样性文化遗产的理解,以及它们与世界的关系。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是目前新加坡最大的博物馆,于2015年11月27日正式开幕,由新加坡最具代表性和最重要的历史建筑——政府大厦和前高等法院改建而成,是新加坡最大的视觉艺术机构,主要收藏了从19世纪至今的新加坡及东南亚的艺术品,展现新加坡和东南亚的文化艺术。永久展厅包括星展新加坡展厅和大华东南亚展厅展示。星展展厅专门展示的是新加坡艺术史上有深远影响的作品,主要彰显新加坡艺术家的艺术成就,此外还有吴冠中展厅,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拥有128幅吴冠中作品(其中114幅来自吴冠中的捐赠)。

2 博物馆,带动城市居民的认同感

认同感是心理学里的自我身份的构建与认同,身份的构建包括语言、文化、历史等。城市居民的认同感是来自熟悉的街道、建筑、博物馆等一切保有过去回忆的建筑与场所,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保存着城市过去与现在的记忆,能让城市的居民对城市更加富有凝聚力。博物館作为一个凝聚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场所拉近了城市居民与整个城市的距离,让居民感受到归属感。

新加坡市中心的博物馆大部分都是历史建筑改造而成的,改造后的博物馆不仅保留了历史遗迹,也建构起国民的身份认同感,在博物馆中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

2000年之后新加坡开始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同年推出《文艺复兴城市计划1.0》,此后博物馆的数量急剧上升,许多博物馆陆续进行翻新、开设分馆。

新加坡河北岸,建于1867年殖民时期的建筑皇后坊于2003年经过修复后作为亚洲文明博物馆第二分馆开幕,博物馆位于新加坡河的入口,周围遍布维多利亚歌剧院、滨海艺术中心、金沙娱乐城等文化娱乐设施,除此之外新加坡河两岸林立着金融大楼、餐厅、宾馆、还有克拉克码头酒吧一条街等。在亚洲文明博物馆无论是华人、马来人还是印度人都能寻找到自己的文化的本源,从文化上亚洲文明博物馆增加了新加坡本地不同种族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感。

随着展品的增多,2015年底博物馆的的郭芳枫楼和邱德拔展厅开幕,两个展厅是在原有的建筑间的空间上用钢架与玻璃加盖而来,新加盖的部分是二十一世纪的建筑形式简洁、通透、明亮,整个建筑古今结合,体现出新加坡正在不断的变化,既保留了传统也在不断的革新。

经过3年的修复于2006年12月重新开放的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在原本的建筑外观没有改动之下,加装玻璃和钢架将博物馆与福康宁公园相连接,将面积扩展到18400平方。博物馆背靠福康宁公园,建筑融合了现代主义的玻璃金属元素,博物馆既古典优雅,又现代,增加的现代化视听设备和多媒体应用,为游客增添了不同于传统博物馆的体验。博物馆的历史感、现代感与参与感激发了本地居民的认同感。

与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相连接的福康宁公园是市中心超过60米高的一座小山丘,公园内遍布着大量14世纪到19世纪的文物与遗迹,并且莱佛士爵士曾在山顶修建总督府,公园本身就是一处历史遗迹,也是一座博物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与其相连,不仅拓宽了博物馆的实际面积,无形中也连接了新加坡的历史中心,形成了新加坡文化的中心集聚地。

2005年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国庆群众大会的演讲中宣布将政府大厦和前高等法院改造为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在经过十年的改造于2015年底开幕,改造后两栋建筑相结合,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的大理石、走廊等都被保留了下来,内部空间重新设计,显得更加通透敞亮,更加适合展示藏品。政府大厦和前高等法院这两座建筑见证了新加坡的殖民时期和独立的过程,同时也见证了这个国家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日本曾在此处投降,李光耀在此宣誓就职,这两座建筑本身俨然就是一座博物馆,承载着新加坡的历史。

新加坡國家美术馆是响应文艺复兴城市计划战略的成果,新加坡政府一直希望在文化艺术上领域内在世界上发挥影响力。政府采用的策略是凝聚国民,增加国民的认同感,而国民的参与则更加强化了这种认同感。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以东南亚的艺术为主,政府希望借此在东南亚艺术领域在世界上掌握话语权。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亚洲文明博物馆和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这三座博物馆在相继的改造方案中都是保留建筑的原貌,使用现代化的钢与玻璃结构加宽扩建,这样做的好处是首先解决了光线的问题,让展厅内明亮。其次、加装的玻璃建筑非常现代与传统的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建筑的外观上古今兼容。再者、新旧建筑的融合给城市各年龄层的居民都有自己的记忆点,保留的历史建筑为城市保留了历史记忆,并将带有历史记忆的历史建筑改造成博物馆,更能引人共鸣,增加民众对城市的归属感与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

3 博物馆带动城市的活力

博物馆不仅保存城市的文化,也为城市注入活力。博物馆除了有静态的展品之外还有充满活力的艺术表演和艺术活动,亚洲文明博物馆经常在一楼大厅配合特展举办传小型的音乐会和传统舞蹈表演,游客可以参与互动。

新加坡国家文物局每年4-5月份举办为期两个星期的新加坡文化遗产节和8月份举办仲夏夜空艺术节,届时新加坡将变成一场狂欢的艺术派对中。

新加坡文化遗产节通过举办讲座、展览、表演、音乐会和遗产游览等活动来加强民众对新加坡的历史与文化遗产的了解,新加坡文化遗产节2017年已经进入第14个年头,2017年活动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导览、开放日、电影与对话和展览。活动的地点分别为包括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土生文化馆放映免费电影、亚洲文明博物馆的美食展及武吉巴梳、小印度、新加坡河、新加坡富丽敦酒店、孙中山南洋纪念馆、百胜、武吉士等。

从2008年开始举办的新加坡仲夏夜空艺术节到2017年已经走过第十个年头,已经是新加坡最大的户外艺术节,也是目前亚洲地区最受期待的室外艺术节之一。艺术节邀请国内外的艺术家参与灯光装置艺术、街头艺术表演等艺术活动,2017年的的主题为奇光夜色从武吉士一带的新加坡美术馆一直延伸到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途径亚洲文明博物馆、土生文化馆等文化遗产建筑,博物馆的外墙建筑成了灯光秀的布幕,上演一场场精彩的灯光秀,除此之外还有精彩的街头艺术表演、灯光装置艺术、演唱会和美食广场,时间从晚上7:30一直持续到12点。

新加坡遗产艺术节大部分的展览和活动是免费的,只有少数文化遗产之旅和一些特定的展览需要交报名费(3-10新币),目的是让更多民众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是在对外推广自己的文化,提升城市的活力。新加坡仲夏夜空艺术节对公众则是全部免费开放,活动所在的区域内,部分的街道是封锁,将街道、城市还给民众,让民众在夜晚尽情的享受音乐艺术。

新加坡文化遗产节和新加坡仲夏夜空艺术节都是以博物馆为据点向民众推广新加坡的历史以及文化艺术,提升城市的文化艺术气息,将艺术节作为文化桥梁吸引国外的游客,带动经济的发展,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4 结语

博物馆是城市化的产物,现代的博物馆不仅只是收藏、展示、研究的公共文化场所,同时也是文化娱乐的场所。在现代的创意经济时代下的博物馆不仅承担着历史传承的责任、同时也承担了文化、创意、互动娱乐的功能,除此之外,通过博物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民众通过自己的参与与创造从中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

在面对城市的快速发展,博物馆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加强博物馆的建设,是城市文化建设和传承的重要渠道,同时以博物馆为据点开发多样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同时也可以加深民众对城市的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兰德里.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胡小波.未来城市发展与博物馆的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2014

[3]朱纪蓉.新加坡博物馆发展研究[J].中国博物馆.2016

[4]任明.新加坡二十一世纪以来城市文化发展观测[J].上海文化.2014

[5]苏东海.城市、城市文化遗产及城市博物馆关系的研究[J].中国博物馆.2007

[6]王洋.博物馆与城市文化建设[A].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博物馆学会.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博物馆学会

猜你喜欢

国家博物馆认同感亚洲
亚洲自动售货机展
博物馆之夜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
芬兰国家博物馆扩建项目
卡塔尔国家博物馆
宝贝在哪儿?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那些早已红透VOL.03半边天的亚洲it gril,你都关注了吗?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护士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