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阅读议论性文章

2018-05-07罗文平吴瑞云

中国教师 2018年4期
关键词:议论性论据全文

罗文平 吴瑞云

议论性文章是以议论这种表达方式为主,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达作者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它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这类文章内容广泛、贴近生活,同时实用性强。它对于中小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中涉及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都有赖于通过议论性文章的阅读加以培养。对于这类文章,我们该如何阅读?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明确论点

阅读议论性文章,首先要特别注意对文章论点的把握。论点是议论性文章的灵魂,在文中起统率作用。明确中心论点就像把握住了贯串全文的一根红线,能进一步认识全文各部分的有机联系。一般来说,一篇议论性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虽然有几个分论点,但都是围绕着中心论点,是中心论点的证明和补充。所以,寻找并归纳中心论点是阅读一篇议论性文章的首要任务。那么,怎么把握它的中心论点呢?

从文章题目中寻找。有一些议论性文章,它们的题目就表明了作者的观点,而且全文都是围绕着这个观点来写的,很显然,这就是中心论点。比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题目的意思是说,人应该主动探究事物,获得真知。这也正是作者在文中要论证的观点,即中心论点。再如《失败是成功之母》,意思是说,只有经历过失败,甚至是多次失败,才能不断总结经验,取得最后的成功。这也是全文要证明的观点,就是中心论点。作者之所以要把自己的观点在题目中亮出来,就是为了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而这也为读者尽快找到文章的中心论点提供了便利。

从文章开头中寻找。有些议论文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便于下文展开论证。读者通过阅读文章的开头,就能了解作者的观点。比如吴晗的《谈骨气》一文,开头第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句话表明了全文的观点,下文列举的事例、讲述的道理都是围绕着这个观点来的,所以,这就是中心论点。

从文章中间寻找。有些议论性文章,作者先发表一番议论,当条件成熟时再提出中心论点;还有的为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先从身边的社会现象讲起或叙述一则故事,再引出要论证的观点。像这类文章,我们就只能在文章中间找到它的中心论点。比如毕淑敏的《给人生加个意义》一文,先说自己在大学演讲回答大学生的提问,然后再引出本文的论点: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给它加一个意义。还有一些是在文章末尾对全文进行总结时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与此类似,就不累述了。

从文章中自主归纳、提炼出中心论点。有些议论性文章,全文都没有现成的中心论点,读者只有在通览全文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概括才能得出。这就需要读者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达相关内容,才能使归纳的论点准确、到位。

阅读议论性文章,明确它的中心论点是关键。不同文章,中心论点的出现方式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具体的文章,灵活运用以上方法,使我们又快又准地把握中心论点,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

二、分析论据

论据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指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

阅读议论性文章时,读者有必要分析论据,认清它在证明论点或反驳论点中所起的作用,进一步领会论点统率材料、材料服从论点的关系。比如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作者为了证明治学不可迷信书本,引用了孟子的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就是道理论据,它有力地支持了作者的观点。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作者列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典型例子,这是事实论据,直接支持了作者的观点。我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有了事实论据做支撑,就能极大地增强论点的说服力。辅以无可辩驳的道理论据,起到强强联合的效果,进一步提高文章的可信度。当然,论据要讲究典型性,要和论点一致,否则,它的作用也会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三、厘清論证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直接影响议论性文章的说服力。阅读此类文章,厘清文中的论证过程、论证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正确掌握运用论据的方法。议论性文章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第一,举例论证是列举一定的事实来证明观点正确的方法。这是议论性文章中最常用的论证方法。一方面,可靠的事例最有说服力;另一方面,如果缺少事实基础,文章就易变成空洞的说教。比如吴晗的《谈骨气》一文,列举了文天祥、闻一多等人的事例就是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第二,引用论证是根据公认正确的科学道理或者根据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论断和名人名言来论证观点的方法,这种方法体现着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可使论述更有权威性,以此增强说服力。例如,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一文就引用了张载、笛卡尔等中外学者的名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引用论证。

第三,对比论证是把一个事物的正反意见和优劣情况进行对照、分析来论证观点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将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为明确,给人以更鲜明、深刻的印象。如鲁迅的《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吗》,文中把反动派们失去了自信力与中国的脊梁们没有失去自信力进行对比,达到反驳的目的。这就是对比论证,如果运用得好,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比喻论证法是用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观点正确的论证方法。由于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所以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用一个穷青年如何继承一所大宅子来比喻对待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从而达到更有力批判的目的。比喻论证的运用既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又使作者的观点容易被人接受。

四、把握结构

为了把论点论证清楚,并且增强论点的说服力,议论性文章要讲究结构的安排。它的基本框架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不同文章,根据内容、问题的需要,往往有多种结构方式。所以,我们在阅读议论性文章时,需要在分析它的论证过程的基础上,厘清思路,把握结构。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结构。

总分式结构。这是议论文较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在论证过程中,有的是先总说后分说,有的先分说后总说,还有的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这类结构能使文章前后呼应,有始有终,让人有浑然一体之感。如胡绳的《想和做》,作者首先针对“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和“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的情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然后从做和想两方面来论证,最后得出“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应该抽点工夫来想一想”的结论。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总—分—总的结构。另外,《理想的阶梯》用的是总分式结构,《“友邦惊诧”论》用的是分总式结构。

并列式结构。在论证过程中,为了论述的方便,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平行的分论点,或是把论据并列起来,论证的几个层次或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比如巴甫洛夫在《给青年的一封信》中对青年提了三点希望:首先是“要循序渐进”,其次是“要谦虚”,最后是“要有热情”。这也是文章的三个分论点,它们是平行的关系,这就是并列式结构。

对照式结构。在论证过程中,把两种事物(或意见)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意见)来烘托某一种事物(或意见),这就是对照式。如《世上没有傻问题》一文,先从孩子渴望理解世界来论证,后从成人讨厌提出问题来论证,两者正反对比,得出结论:科学精神就是好奇、怀疑、探究。

层进式结构。在论证过程中,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这就是层进式结构。它的特点是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变更。如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全文只有90个字,却具备了起、承、转、合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是由表到里,层层深入的,所以属于层进式结构。

五、体会语言

议论性文章的特点决定了它的语言有自身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准确、鲜明、简练、逻辑性强,在阅读中要特别注意。

语言的准确表现在用词的恰当以及表述概念的准确上。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或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彻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其中,“保持”在原稿中用的是“保存”,很显然,原稿中的用词有搭配不当之嫌,经过修改就没了这个问题,语言就变得更加准确了。再如鲁迅的《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吗》,作者通过明确“中国人”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驳斥对方,语言表达非常准确。准确性是議论文语言最基本的特点,一旦失去了准确性,一切的辩驳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语言的鲜明表现在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因为议论性文章的观点是鲜明的,这就要求支持观点的语言也鲜明、有力。如果语言模棱两可,必然会使观点也变得模糊不清,这将大大削弱文章的说服力。以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为例,题目就旗帜鲜明地表明的自己的态度、立场,内容也是围绕着这一观点展开,让人一目了然。

语言的简练表现在行文时措辞力求简要、精练。比如苏洵在《六国论》中讲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一个“赂”字指出了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韩愈在《师说》中概括教师的基本职责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以上两例都是增一字则太多,减一字则太少,是语言精练的典范。

语言的逻辑性表现为语言表达周密,判断、推理严密。在议论性文章中,不仅词与词之间有很强的逻辑性,而且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只有言之成理,才能顺理成章。比如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鲁迅的《“友邦惊诧”论》等都是典型代表。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肖佳晓

猜你喜欢

议论性论据全文
写作指津坊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情理结合著华章
青年再造
发现“西方中医”
反腐
来信
高中议论性散文习作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