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改革:问题与出路

2018-05-07◎邓

团结 2018年2期
关键词:选科分科文理

◎邓 凡

(邓凡,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责编刘玉霞)

高考改革,总是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因为这事关国计民生,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学生未来的成长。恢复高考40年来,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选拔需求,根据社会上的不同的呼声,我国高考改革在选拔标准、考试科目、考试方式、招生计划与录取等方面进行了大大小小30余次改革,涉及近70个政策文件,政策几乎年年有变动,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也不断在变迁。

改变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考改革经历了迂回曲折的发展过程。在选拔标准上经历了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考试方式上从单一走向多元、考试科目从分科走向融合、录取方式上从效率优先走向更加注重公平的转变。无论高考怎么改,其最终目的是要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民众的需求,为国家和社会选拔合适的人才,实现教育公益性的价值取向。

考试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从古自今都备受社会关注,考试改革也持续不断。新一轮高考改革从2014年就已经启动。最先于2014年在浙江和上海试点,第二轮于2017年在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四地启动,第三轮于2018在四川等17个省市全面启动。由于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影响更大,2018年也被认为是本轮高考改革的开篇之年。

新的高考制度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最明显的是考试科目上的变化。以往高考实行文理分科,考试科目四科,即语文、数学、英语、文综或理综,而新的高考取消文理分科,采取 “3+3”模式,即语文、数学和英文为必考科目,其他3科从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政治六科选三科考试(浙江是7科选3科)。第二是学业水平考试。新的高考改革前,九科学业水平考试集中在毕业当年一月份一次性考试,而改革后的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考科目,合格性考试分别在高二、高三期末各组织一次 (含补考),这个作为高中毕业的依据;选考科目考试时间为高考结束之后,选三科考试计入高考总成绩。第三是外语考试,新的高考改革前,外语考试只是高考时考一次,成绩计入总成绩,改革后,外语考试增加听力考试内容,在高中阶段进行两次考试,取成绩最高者计入总分。最后是招生录取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于考试选科不再文理分科,招生录取也不再有文理之分,而是分为普通类、体育类、艺术类等几大类。其中,普通类也不再分一、二、三等几个批次,而是根据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和考生高考总分,分成三段来填报志愿和录取。另外就是全面取消了体育特长生、中学奥赛等5项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问题

从近几年的改革试难来看,新一轮高考改革确实获得了积极的效果,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选考科目的多样性给考生带来更大的选考难度。 “6选3”或 “7选3”模式的选考科目,其政策初衷是为了学生综合素质更全面发展,但是从全国公布的考试方案来看,这种选考模式至少会产生20种选科组合 (7选3则有35种选科组合)。为了考试利益的最大化,为了考取好的大学,考生必然会在这3科当中纠结,选取那些自己能在高考竞争中处于优势但可能并不是自己感兴趣或自己擅长的科目,考生最后选读的可能并不是自己喜欢的学校或专业,这就违背了政策初衷。

其次,等级赋分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了考生选科博弈,也不利于某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在新的高考中,选科考试的成绩是按等级来赋分,与之前的 “标准分”类似,即按考生在报考这一科目学生中的排位计算等级给分的,比如化学科目,某一考生在考试中获得60分,但这不是高考选科的最终分数,如果满分100分,该地区有5人选考该科目,最高分为60,那么获得60分的这名考生就是该地区第一名,其化学科目的最终成绩就是100分。虽然这一例子比较极端,但却很具有代表性,这种不考虑报考这一科目的考生人数、学科重要性和学科群的问题,会使考生选择“田忌赛马”的方式来选择难度低、考生实力相对弱的学科,以使自己在考试中获得更高的等级,取得更高的分数,以利于得到相关大学的录取。从根本上来说,这不仅不利于该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也没有达到高考 “选拔”这一基本功能。比如,上海新一轮高考中,选考物理的学生人数减少。实际上,选考物理并没有影响到考生的分数,但是考生和家长却会认为,选择物理考试的学生水平都比较高,他们的高考成绩之所以没有受到影响,是因为其他科目的分数把总分拉上去了。长此以往,选考物理的学生会越来越少,也会导致考生对物理重视程度的降低,从而也会影响大学在培养物理方面人才的质量。

第三,大学各专业提出的选考要求给考生带来诸多投机行为。尽管教育部已经出台 《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报考科目要求指引 (试行)》 (下称 “《指引》”)来规范各大学在招考时提出的选科要求,但诸如 “专业培养对学生学科基础要求相对较宽的,可以不提科目要求,考生选择任意三门选考科目组合均可报考”、 “专业培养与某一选考科目关联度高的,应在 《指引》可选科目中明确一个选考科目,考生必须选考该科目方可报考”等之类的要求,实际上并不能规避考生选择投机行为。比如大多数文科专业都比较适合 “专业培养对学生学科基础要求相对较宽的,可以不提科目要求,考生选择任意三门选考科目组合均可报考”这一条,高校也完全可以遵守这一规定,但是考生在报考文科专业时候完全可以选择 “物理、化学、生物”等这几个学科来考,这并不违反任何规定。但是从常理上来讲,报考文科专业的学生一般会选择 “历史、政治、地理”这三门,而且都会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学科来考,不会冒险选择其他理科科目。但是如果某考生在理科那三门很好,文科三门很差,但是为了上好的学校,他选择报考文科专业,而选考科目是理科那三科。这对于大学来说并非是好事,大学并没有招到合适的人才,在以后的专业培养过程中学生培养质量会受到诸多挑战,教育成本将会更高。

最后,选科考试并没有真正实现文理不分。新的高考制度改革后,从表面上看不再实行文理分科,要求学生重视每一科的学习,事实上学校也是这么做的。但是对于考生而言,这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高考选三科考试,而且是任意三科,那么考生为了利益最大化,学校为了升学率,实际上还是会人为地分科。毕竟人的精力有限,高中三年时间短暂而又宝贵,考生必然会更倾向于选择某一面。而且在现有条件下,升学率仍是社会评判学校 “好坏”的标准,学校必然也会人为地引导学生进行文理分科,这对学生对学校都是现有的最好的选择。

出路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首先,全面考核,差异选科。所谓全面考核就是考生所有科目都可以考。在新高考规定中,学生从六门或七门中选择三门参加选考。这种选考模式一是增加了学生选考难题,二是增加了学生投机行为,不利于基础教育学科发展,也不利于大学招生培养。建议调整为所有考生都可以报考所有六门或七门选科考试,甚至可有更多选科考试,但是,如果要参加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的话,至少要报考三门。考生在高考之后,再根据自己的成绩,结合报考的大学和专业,选择三门成绩参加高考志愿填报、录取这样的方式来实现差异选科。这样减少了选科的博弈,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三门选考科目成绩去报考大学。

其次,中学实行教考分离。在新高考制度下,选考三门,学生的选考难度增加,学生的博弈行为也更加增强,如果不实行教学与考试分离,学校必然会引导学生做出相关的学科选择,某些学科就会逐渐衰败,不能实现国家文理融合的宗旨。如果实现教考分离,学校很难再限定学生必须选择哪3门科目学习、考试,因为选择多少门科目考试,是考生的自由,学校只有重视每一门学科的教学质量,才能提高整个学校的升学率。

最后,积极探索申请制,大学严格控制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申请制是西方一些大学录取的主要方式,有助于消除学生博弈行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报考的大学或专业的科目、成绩等方面的要求,去选择相关学科的学习与考试。在申请制下,学生完全可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出发去选择,而不需要再和其他同学博弈。在我国,大学严进宽出,大学教育质量控制不严,当然这是众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如果大学入学考试采用申请制的话,大学应该转变传统思维,严进宽出变为宽进严出,控制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样才是考试的最终目的,才是教育追求的目标。

猜你喜欢

选科分科文理
生涯规划背景下高中生如何选科浅析
生涯规划背景下高中生如何选科浅析
文理生的battle
高一严禁选科分班
新高考综合改革下选科走班的思考
平淡考查朴素启发
取消文理分科:听听孩子们怎样说
高中文理分科要不要取消
那朵风干的百合花
杀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