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麦家《解密》英译本的叙事学视角研究

2018-05-06李玲

文教资料 2018年2期
关键词:叙事学翻译策略解密

李玲

摘 要: 《解密》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一个典型成功案例。将叙事学理论运用到小说翻译批评当中,可以判断小说翻译形式与内容是否存在二元对立。《解密》叙事语言极具特色,本文在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的视角下,分析文学背景、译者翻译策略等对翻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解密》原文与译文叙事方面具有一致性;在叙事视角和人物塑造方面,译者进行了部分操纵,造成不对等。

关键词: 《解密》 翻译策略 叙事学

《解密》英译本由译者米欧敏和Christopher Payne合作翻译,获英语世界两大出版巨头“企鹅”和FSG联合出版,不仅打破了中国作者海外销售纪录,还收获了国际主流媒体的赞誉。因为《解密》译本在海外的成功译介,许多学者将目光转向了这部成功“走进”海外市场,并有能力与本土畅销书并驾齐驱的作品。叙事学是现今发展较为成熟的文學批评手段,可以体现小说作为叙事文本的形式特色。Mona Baker提出了一套叙事翻译理论框架,用于揭示出作者、译者与文本、社会间复杂且不断变换的关系(Baker 2007)。将叙事学运用于小说翻译批评可以避免小说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二元对立,多角度发现小说翻译中的假象等值。《解密》叙事风格极具特色,叙事视角多元化,包含丰富的引语,译者需正确认识到其叙事风格才能对其进行再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就开始有学者尝试将叙事学理论和翻译研究进行结合。申丹(2001)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出发,尝试构建叙事学视角下的小说翻译批评研究。其他学者从叙事话语、译者的声音、人物的视角、引语转换等视角对小说翻译进行研究。叙事学对小说翻译批评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将叙事学应用于小说翻译批评能避免传统上的形式对应和功能等值等二元对立的悖论,从而把小说翻译批评中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张景华,2007)。

本文从国内学者广泛采用的视角出发,探究译文文本能否传达原文叙事形式的价值,从叙事视角和引语转换两个角度,分析译本是否忠实传达原作的叙事特色、传达原著的审美价值。

一、叙事视角

《解密》原作最突出的叙事特点之一是其多元化的叙事视角。叙事视角的设定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独创性和文学功底。小说由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的访谈实录,以及各种书信、笔记等文本形式构成。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内聚焦交叉叙述,同时夹杂着外聚焦和零聚焦的视角。

全书由“起、承、转、再转、合”五篇共同组成。起篇中叙事者以零聚焦模式的全知视角讲述了容家几十年的历史。其一,这种叙事模式可以全面地展示出容家传奇般的历史;其二,这种叙事模式展示出作者麦家叙事语言的简洁精炼。因此,在翻译这一部分内容时,译者应当意识到原作者选择此种叙事视角的初衷及真实作者的叙事风格。

在起篇当中,译文字数与原文相当,句式尽量保持简洁,但在一些细节上,还是能看出译者没有以传达原作叙事特色为主要目标,如:例1“她是何人?”“无名女子。”“有甚事快说,我念着经呢。”“她有孕在身。”“我不是郎中,来见我作甚?”“Who is she?”“A woman.”“Whatever it is that you want, you had better make it quick, because I want to get on with reciting my sutras.”“Shes pregnant.” “I am not a doctor, what do you want me to do about it?”

这段对话充分体现了起篇的叙述语言风格,对话精悍短小,句式简单,传达的信息清晰明朗,阅读起来节奏连贯、轻快。最长的句子仅有十个字。小黎黎带着怀着容家骨肉的风尘女子坐车子来到容家老宅,想为其谋得一个居所。这段对话就是小黎黎与容家大奶奶的交涉,并成功让其收留这位无名女子的过程。短短几句话,这段情节就被生动地描绘出来。译文基本传承了原文语言简约的特点。但是,在“有甚事快说,我念着经呢”译文中,译者使用了三个分句组成的一个长句。这一长句拖慢了对话的节奏,有些句子中的成分可以省略。

在起篇之后,每一节几乎都由小说的叙述者和受访者的叙述相结合。这种多视角的方法能够从多个角度描绘出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这也是作者的目的。此外,不仅叙事者不同,受述者也不尽相同。例如,当小说的叙述者以第三人称叙述时,受述者是隐含作者。当受访者以第一人称给出回答时,受述者是隐含作者,同时是隐含读者。通过这种访谈文稿的方式,小说构建出了荣先生、郑局长等关键人物的形象,对于衬托主人公容金珍的形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例2:说实话,我在破译界浸泡一辈子,还从没见过像他(容金珍)这样对秘密有着超常敏感的人。To tell the truth, I have spent my entire life working in cryptography and I have never seen anyone with such a remarkable sixth sense where ciphers were concerned as [Rong Jinzhen] had.

例3:他说,统一这种摒弃历史的愿望便是联系。他的一句话将我的整个心灵都翻了个身!“That doesnt affect my basic contention,” he said. “If you are trying to eliminate history from all your ciphers, that also creates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m.” That really did open my eyes!

以上两个例子都来自郑局长的访谈实录,此段访谈郑局长主旨是表达他对容金珍的天才解密技能的惊叹。例2中,刚开篇,局长就对容金珍这种独一无二的解密天才表示感叹。为了增强对容金珍的敬佩之感,局长先用了“浸泡一辈子”这样的短语描述自己的身份。因为这是第一人称视角下的叙述,所以不能直接描述人物的特点,而要从人物的叙述话语中进行总结推断。这句话中,“浸泡”这个词就承担了这个任务。译文中,译者并没有强调这一点,而是中规中矩地译成了“spent my whole life working...”。这样就削弱了这句话所衬托的容金珍对破译的敏感。此处译者没有发挥第一人称这一视角的优势和功能。

例3中的“他的一句话将我的整个心灵都翻了个身!”的译文也削弱了原文语气的强度。这句话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容金珍的一句话带给他的震撼。这种修辞的运用极具原创性,而译文则稍显平淡地译为“That really did open my eyes!”。值得一提的是,英语中对感叹号的运用不如汉语频繁,一般情况下除了感叹句鲜少使用感叹号结尾。虽然译者使用了感叹号,但是“打开眼界”与“整个心灵都翻了个身”相比,力度仍然削弱了许多。表面上译者较严格地遵照原文本进行翻译,也在形式上模仿原文,但是译文中出现了一些假象等值。

二、引语转换

引语可以分为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若不用引号,则为自由引语。人物话语在推动情节发展和人物构建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译者大致上将直接引语保留了原有的格式,而将间接引语更改为直接引语的形式。如例4:说着,他又举起拳头,连连高喊口号——毛主席万岁!红卫兵万岁!同志们万岁!He raised his fist and shouted over and over again: “Long live Chairman Mao!Long live the Red Guards! Long live our revolutionary comrades!”原文文本是自由间接引语,叙事者以第三人称明确地描述人物的语言,没有加引号。而译文中加入了引号,还明确用“shouted”标记这种直接引语。译文中此类现象明显,可以推断译者是为了使译文更便于英语读者理解,以免产生歧义、误解。

除了一般引语外,书中还有相当数量的書信,这些书信也可当作一种自由直接引语。书信对角色构建起到了关键作用,可算作一种人物叙事话语,如例5:我不知道给您去信是不是我愚顽一生中犯下的最后一个错误。I do not know if writing this letter to you will be the last mistake I ever make.洋先生临终前写下这封信,想为童年的容金珍的未来找到一个托付,于是用恳切又谦虚卑微的语气写下了这封信。“愚顽”一词的运用特别凸显了洋先生的态度,而在译文中没有体现。没有捕捉到“愚顽”所表现的态度,则会削弱情节的跌宕感。译者对人物叙述语言的特点关注度不够,体现在译文上,即削弱了译作的叙事美感。

三、结语

在叙事视角方面,译者基本能够传达原文信息,但是并没有特别关注特定视角在情节推动和人物塑造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译者在翻译时并未关注到多视角产生的不同效果,因此造成假象等值。在引语转换方面,译者为了表达清晰,基本全部译为直接引语的模式,以方便英语读者理解。书中的书信也是人物叙述语言的一部分,译者同样对人物语言的细节敏感度不足。

参考文献:

[1]Baker, Mona. Reframing Conflict in Translation[J]. Social Semiotics, 2007,17(2).

[2]申丹.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张景华.叙事学对小说翻译批评的适用性及其拓展[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6).

猜你喜欢

叙事学翻译策略解密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炫词解密
解密“一包三改”
炫词解密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解密“大调解”
叙述结构和聚焦多重性——让·埃什诺兹《我走了》和《一年》的叙事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