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养成

2018-05-03陈鹏

关键词: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陈鹏

摘 要: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学习的基石。因此,历史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史料的运用。而史料的呈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运用、解读,才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展以及实证精神的养成。

关键词: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概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其中“史料实证”要求学生“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1]。史料是重构与再认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最新投入使用的统编历史教材中,文字、图片史料明显增多,这充分说明了史料学习的重要性,也是我们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和实施的重点内容。

“历史知识学习的目的不是仅仅让学生记忆和复制一些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探究历史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帮助学生构建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和评价。”[2]尤其是面对刚接触历史、尚不具備认识复杂历史问题的初一新生,虽然他们对历史学习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对基本历史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缺乏研读专业史料的能力,也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去解读历史现象,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注重历史知识的讲解,更要注重历史方法的传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3]5-6因此,史料教学应该是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帮助学生内化学史、治史方法的有效途径。据此,笔者根据统编历史教材的新变化及新课标的要求,以七年级上册《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一课为例,谈谈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养成的教学策略。

一、甄选微观史料 加深历史概念理解

“史料是构成历史认识和历史解释的基石,史料在培养学生证据意识、同情理解、探究能力和质疑精神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因此,好的历史课堂应该建立在史料实证基础上,做到言必有据,事皆可证,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史实。新课标要求“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3]12,可见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是教科书中只是简单提及“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这就给学生在理解上造成很大的困难:1.什么是国家? 2.为什么夏朝的建立就标志着早期国家产生了?针对这两个难点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设计。

材料一:国家和前国家社会氏族组织最大的不同,是公共权力的出现。构成这种权力的,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物质的附庸物,比如监狱和各种强制设施等。

——《浅谈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理论中的要素》

问题:从材料一中能看出,需要具备怎样的要素才能被称之为国家?

在此基础上,笔者继续展示材料。

材料二: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昭公十四年》

材料三:筑城(内城墙)以卫君,造郭(外城墙)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

——《淮南子·原道训》

材料四: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监狱名),使至此。”

——《史记·夏本纪》

材料五: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

——《史记·夏本纪》

问题:分析以上四段材料,夏朝都有哪些机构和制度?

首先,根据材料的阐述,让学生知道国家的组成要素,明白国家和氏族组织的区别;然后,根据材料分析夏朝建立后设置的机构和制度,由此得出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这样不仅水到渠成地解决了这个微观历史问题,而且潜移默化地体现了史料的价值所在。

我们的教材囿于篇幅限制,对于知识点的叙述都比较抽象,导致学生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历史史实。因此,根据教学要求,我们需要精选微观史料,变抽象为具体,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从而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树立起从史料中理解历史概念的意识,明白史料分析对于解释历史史实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夯实基础。

二、甄选细节史料 培养严谨治学态度

细节“可以使逝去了的历史重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和认识所学的史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5]。细节往往是具体的、生动的,细节的讲述可以让历史“活”起来,以小见大,让学生感受更真实的历史。因此,基于细节的史料教学,也是有效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讲到西周建立时间时,大家往往会忽略一个书本细节的表述:夏朝建立时间为“约公元前2070年”,商朝建立时间为“约公元前1600前”,而西周建立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少了一个“约”字,这有何科学依据呢?笔者就西周建立时间表述的准确性这个问题,进行了适当拓展。首先在时间轴上列出夏、商、西周的建立时间,然后提问:“请同学们注意看时间轴,西周建立的时间和夏、商有何区别?”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然后再提问:“西周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是如何确定的呢?有何史料依据?”一方面引导学生要注重书本细节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强调要基于史料,寻找历史证据,从而养成基于史料的实证态度。于是,笔者给学生展示了这样一件青铜器——利簋(见图1)。

通过讲解利簋内部铭文记载的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使学生知道天文学家根据铭文中“甲子日”的记载,从而印证了《尚书· 牧誓》所记“时甲子昧爽”和《逸周书· 世俘解》所记载的“甲子朝”的正确性,并由此计算出武王伐纣的确切日期为公元前1046年。而且根据记载,牧野之战一天之内就结束了,所以西周建立的时间也是公元前1046年。通过文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的相互印证,贯彻了“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史学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了更真切、更饱满的历史。同时,传递给学生的是历史课堂的科学性,历史表述的规范性、严谨性,使历史学习的实证意识与求真、求实态度融为一体。“求真、求实……应该是平时课堂教学坚守的底线。”[6]而这种严谨、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必将对学生以后解决类似问题大有裨益。

三、甄选冲突史料 引领价值观教育

要了解历史的过程,就必须认识到史料的重要作用,史料是历史解释的重要依据。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也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应该说学生对夏、商、西周建立的时间、建立者、亡国者、都城等基本知识点的掌握都没有问题,但是历史学习绝不仅仅是学习历史史实,历史学习的目的之一是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3]2。因此,课堂上笔者在介绍夏桀、商汤、商纣、周武王时会设置冲突材料,形成认知冲突。

材料六:(桀)求美女,积之于后宫… …日夜与末喜及宫女饮酒,无有休时 … …造琼室瑶台以临云雨,殚财尽币… …

——《列女传·孽嬖传》

材料七:(汤)轻赋薄敛,以宽民氓… …以振(救济)困穷 … …百姓亲附。

——《淮南子· 修务训》

问题:分析材料,夏桀和商汤分别是怎样的君主?

材料八:(纣)好酒淫乐,嬖于妇人… …以酒为池,悬肉为林… …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

——《史记·殷本纪》

材料九: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 …日夜劳来定我西土,我维显服,及德方明。

——《史记·周本纪》

问题:分析材料,商纣王和周武王分别是怎样的君主?

在本课的最后环节,笔者提出如下两个问题。

问题1:请同学们运用历史证据说说夏灭商兴、商亡周建的相似之处?

问题2:从夏、商、周的兴亡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鲜活的历史需要历史人物的支撑。通过对夏桀、商汤、商纣、周武王的解读,进一步使学生明白了夏灭商兴、商亡周建的缘由,梳理了三个奴隶制王朝更迭的内在逻辑,培养了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在分析、概括史料的基础上,通过“请同学们运用历史证据说说夏灭商兴、商亡周建的相似之处?”以及“从夏、商、周的兴亡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呢?”这样两个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问题的设置,引導学生深层次地感悟历史,提高历史思维品质,提升课堂教学的高度和深度,使历史课堂教学更有启发性。通过由史到论、由论到史的这一过程,突出了历史史实对现实生活的借鉴作用,使学生在探究历史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评判之中,从而彰显历史课堂的育人功能。

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史料实证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于史料分析、归纳得出史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树立一种追求严谨、真实的史学精神,从而“赋予学生史论结合的求真思维习惯的素养”[7],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史证意识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是在长期历史学习与思维训练中逐步加深对史料证据价值的认识,而只有认识到史料证据的重要价值,学生才能更精确、更全面地解读历史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将史料实证作为一项基本教学原则在平时的课堂上予以贯彻,在基于内容和目标框架下精选史料,帮助学生在研读材料过程中认识历史真相,感悟历史价值,形成基于史料来建构历史的史证意识。

参考文献:

[1]何文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尝试[J].中学历史教学,2017(8):22.

[2] 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经验及启示[J].历史教学,2002(11):5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鲍丽倩.历史教学:史料研读与历史叙事的有机融合[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半月刊),2017(6):18.

[5]叶小兵.细节的重要[J].历史教学,2005(9):56.

[6]老任.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8):67.

[7]孙继珍.学科育人视野下运用神话传说进行史料教学的误区[J].中学历史教学,2016(8):42.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分解初探
史料实证意识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