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间相学事春茶

2018-05-03静清和

书摘 2018年1期
关键词:陆羽茶道仙人掌

☉静清和

魏晋南北朝以后,茶由西南的巴蜀地区向广大中原地区传播,中国茶业的重心,沿着长江逐渐由西向东偏移,客来敬茶成了普遍的礼仪。

南齐武帝萧赜崇尚节俭,他临终前订立遗诏,以茶饮作为祭品,可见萧赜爱茶的至死不渝。从晋代开始,道教、佛教与茶结缘,以茶醒神,以茶修行,以茶悟道,以茶养生。诗僧皎然言茶:“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赊。”又有“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的“三饮”,层层递进,神韵迸发,深刻揭示了茶的精神属性。茶饮三碗时,道已证,集已断,苦已灭,云开月见,烦恼自是荡然无存,又何须去除烦恼呢?皎然借手中的三碗茶,断无明,破烦恼,明心见性,把禅茶一味的体悟,明确地阐述出来,并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总结和提出了“茶道”一词,为后世中国茶道的丰富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从此,国人的饮茶格局,突破了解渴、醒神、保健的物质层面,上升到滋养心灵的精神层面。不仅如此,皎然的“三饮”,还影响和启蒙了晚唐卢仝《七碗茶歌》的问世。隋朝立国39年而亡,如过眼烟云,不容忽视的是,它既为大唐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陶瓷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端。白瓷的烧制技术,在隋代克服了铁元素对呈色的干扰,而臻于成熟。另外,开国皇帝杨坚罹患脑病,经常头疼,后遇一僧人对他讲:“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此后的杨坚,经常饮茶,头痛之患果然奏效。皇帝好茶,朝野皆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臣民们闻知此事,纷纷采茶饮茶,由上而下,极大地推动了茶的发展和普及。《隋书》记载:“由是竟采,天下始知茶。”

唐代执壶

隋文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皇帝之一,身体力行,对饮茶的推动和影响,其榜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甚至孕育了大唐第一个茶文化高峰的到来。

唐代虎皮三彩碗

初唐704年,孟诜编撰的《食疗本草》写道:“茗叶利大肠,去热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又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当日成者良。蒸捣经宿,用陈故者即动风发气。”文中的“蒸捣经宿”,可以明确地证实,唐代初期的制茶技术,已经存在蒸青和捣压工艺了。也就是说,陆羽《茶经》记载的“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经蒸青、捣压的茶饼,业已存在。这充分表明,初唐时期茶的制作,很清晰地进入了蒸青绿茶的时代,这是我能查阅到的关于蒸青绿茶的最早史料。

公元701年出生的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序云:“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示余茶数十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诗序中的仙人掌茶,是指经过蒸压过的饼茶,茶饼以片计量,故饼茶又称“片茶”。后来,郑谷《峡中尝茶》诗中有“开缄数片浅含黄”,白居易也有“绿芽十片火前春”。李白诗中的“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其中的“曝”,不能单纯理解为生晒,他所表达的准确意义,应如《茶经》记载的“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等,是一整套的完善的蒸青制茶工艺。如果再深究一下,此时茶叶的制作工艺,如果仅仅依靠晒青,又如何能压得成饼茶呢?只能像早期朴素原始的“以米膏出之”了。仅仅依靠米浆黏结、或是没有经过蒸压的饼茶,又如何“以拍洪崖肩”呢?更不会如李白所言:“拳然重叠,其状如手。”

大唐盛世,以僧人皎然、文人钱起为代表的文人雅士,开始以茶集会、挥翰赋诗,一时风云际会,蔚然成风。安史之乱以后,大约在公元756年,年仅24岁的野人陆羽,离开故乡湖北竟陵,经过巴山峡川,寻泉问茶,来到江南,辗转于太湖之滨,结识了湖州杼山妙喜寺的住持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陆羽通过皎然,也介入了皎然的权贵才子朋友圈,借此拓展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和眼界。皎然大师长陆羽13岁,隐心不隐迹,在皎然不遗余力的帮助和筹划下,陆羽得以安心闭门对书。根据陆羽的《陆文学自传》记载:“常扁舟往山寺,随身惟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水,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令人奇怪和不解的是,陆羽为什么会每每号泣而归?难道他也不堪寂寞的折磨和重压?从中能够窥见,陆羽性情的异于常人。但陆羽的运气真的是好,在皎然尽心尽力的资助下,他可以衣食无忧,“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又在诗僧皎然无私的策划、指导下,陆羽开始心无旁骛地著述《茶经》。

之后,陆羽根据湖州刺史颜真卿编纂的《韵海镜源》,重新对《茶经》原稿进行了一次较大的修改,尤其对初稿中的“七之事”作了增订。大约公元780年,又在皎然的资助下,《茶经》得以顺利付梓刊行。《茶经》甫一问世,中国饮茶革命的面目,便焕然一新了,如宋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猜你喜欢

陆羽茶道仙人掌
仙人掌
陆羽品茶
寻迹万里茶道
不捧场的好朋友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
仙人掌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茶道六百年》
第一次放孔明灯
骄傲的仙人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