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的探究与实践

2018-05-02王淞

智富时代 2018年2期
关键词:师资力量培养方案改革

王淞

【摘 要】针对梧州学院的目前发展状况阐述了开展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和改革的合理性、可行性分析。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现阶段培养方案的分析、修改和制定;如何整合和提高目前相对薄弱的师资力量;针对当前实验室的现状,提出搭建和维护专业实验室的略;以及教材的优化选取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改革;培养方案;师资力量

电子科学与技术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石,伴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初期的小规模集成电路(SSI)发展到今天的巨大规模集成电路(GSI),成为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的先导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国家重点扶植的学科,本专业作为信息领域的核心学科,培养国家急需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高级人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培养出具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微电子技术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战略意义。本文依据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详细分析了本专业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几点改革方案,并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性实践。

一、目前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在课程设置方面

与行业发展结合不紧密,缺乏专业特色和课程群的建设,课程之间缺少有效地衔接,难以满足当前人才培养的需求。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以培养具有扎实的微电子技术领域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能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工艺制造以及相关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为培养目标来进行课程建设。

(二)在创新实践教学方面

存在重理论教学和课堂教学,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尤其是创新实践环节的教学,相关实践和实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仅在教师课堂教学讲授范例和实验过程的基上,指导学生进行课程实验,学生按照课程实验手册上的具体步骤逐一进行操作,完成课程所要求的实验[1]。单一的实验和实践教学方式难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动手能力,更难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和灵活运用,难以满足当前强调以实践为主,培养实践型创新人才的要求。

二、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由于电子技术行业的高速发展,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人才流动也非常频繁。所以应首先注重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如加强他们的思想品德、敬业和团队精神、专业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其次应该注重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和稳定性,即形成老、中、青三结合的合理年龄梯队和相对的人员稳定;第三,应该注重教师的再学习,这包括对所要教授课程的学习与拓宽以及作为教师应该掌握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我国各个高校通过人才引进、原有教师进修深造,使教师梯队整体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现有的专职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0人,另有3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他们的平均年龄在36岁左右。通过按课题组模式整合科研队伍,加强科研梯队建设,该专业教师个人的研究发展与学科专业发展方向一致,并形成了与之相关的一批研究成果,从而形成了“以学科专业建设,带动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以提高的师资水平,促进学科专业的发展”的良性发展态势。同时,也促进了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减少了人才的流失。

(二)课程设置

我国各个高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本科、研究生)的要求按需设课,首先,明确设课目的并注意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学时比例;其次,随着电子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注重本专业课程设置的不断更新和调整,增加选修课的数量;第三,课程设置注重教学和实验两个环节,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是十分必要的[2]。

(三)教材选择

首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及水平选择合适的教材;其次,注重教材的通用性,即选择本专业多数院校都采用的教材;第三,注重教材的经典性和新颖性。经典教材是国内或国外在本专业学习中长期使用并得到公认的优秀教材。学生通过经典教材的学习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的新颖性是指新版和再版教材包含有本专业的最新知识和技术的内容,学生通过新版教材的学习能够了解当今世界上本专业领域中的最新知识和发展方向,拓展知识面。

(四)教学方式

首先注重讲课、实验、考试、课下各个环节的相互结合,即课堂与课下相结合,讲课与实验相结合,平时与考试相结合;其次,讲课中注重讲解和启发相结合,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实验中注重方法和原理相

结合,知识和能力相结合;考试中注重面上与重点相结合,概念与计算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第三,注重双语课程的开设。应该指出的是,双语课程是与国际上该课程水平的接轨,是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内容、教材、方法)而不是科技英语。本学科《微电子工艺》和《半导体器件物理》在双语教学中采用原版教材,取得了良好效果[3]。

(五)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建设

近年来,本学科针对学科发展的需要,围绕学科研究方向进行仪器设备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重新把实验室划分成:微电子工艺与电子材料测试综合实验室、先进微纳米器件实验室、电子元器件测试实验室、电子器件工艺模拟实验室、Mentor VLSI实验室、华大EDA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单片机应用等专业实验室,成为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基地。此外,投入经费100多万元对教育部IC设计网上合作研究中心的计算机等设备进行了更新,并将有关实验室扩大面积200多平方米。目前,本学科实验室面积达到1 2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累计达1 300多万元,其中包括:准分子激光脉冲沉积设备PLD、磁控溅射蒸发台、半导体特性测试仪、拉曼光谱仪、椭偏仪、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原子力显微镜、光刻机、半导体激光器、CVD管式炉、氧化炉、SUN Blade2500工作站等大型设备。其中,通过大学计划购置(赠送)的明导(MENTOR)VLSI EDA软件价值6 000多万元、TCAD工程等[4]。

三、结论

综上所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信息社会人才的培养基地,为了实现培养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如何合理设置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验课的比例;如何充分利用信息社会的工具比如互联网和多媒体等,开拓新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如何将传统课堂教学与新型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根据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教材体系,统编成系列的通用专业教材,这些都是艺器件模拟软件价值200万元,为学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外,本学科和國内外的大学、研究所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研究关系,成立了校企合作的科研和实习基地,合作单位有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3所、第41所、兵器工业第214所、安徽国晶微电子公司、蚌埠双环电子集团、黄山电器公司、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美国捷敏(GEM)微电子公司等。

【参考文献】

[1]王伟,杨恒新,陈琳,刘芫健.面向卓越计划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3):88-89.

[2]王琳基,王苏潭,操瑞杰.应用研究型的电子科学与技术课程设置若干问题的探讨[J].机电技术,2016(02):153-155.

[3]刘一婷,李新,关艳霞.突出专业特色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高教学刊,2016(07):74-75+77.

[4]朱祝林,鲍妍,徐玭,刁薇.基于市场需求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培养方案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电子制作,2015(18):42-43.

猜你喜欢

师资力量培养方案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怎样提高幼儿英语教学效果
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研究综述
当前中国高中国际部教育何处去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