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岗侗寨买牛王与社区认同仪式

2018-05-02王淞

智富时代 2018年2期

王淞

【摘 要】牛作为侗族人的图腾,斗牛对于侗族来说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娱乐性,还具有宗教意义上神圣性色彩,在封闭的传统侗族社区起着整合人们集体表征的功能性作用。仪式是充满另类意义的体系,一个充满情感意义和规范意义的象征体系。牛王在黄岗侗族社区的存在意义,既有一种娱乐交流文化的作用,又有互助团结合作的集体表征,同时也是社区集体认同的象征,还具有一些宗教性的社会规范。

【关键词】牛王;迎牛王仪式;社区认同

一、迎牛王仪式——以黄岗下寨高罗鼓楼迎牛仪式为例

2017年3月11日,高罗鼓楼将迎来新的牛王。早晨,高罗鼓楼负责记账的组长吴长开在收买牛王的钱,等到下午牛王来到鼓楼就交钱给对方。两个鼓楼加起来有八十五户,每家每户买牛王出钱900元,总共76500元块钱。

随着高罗鼓楼放三个土铁炮,寓意告知高罗鼓楼和包几鼓楼的罗汉,集合要去接牛王。负责吹芦笙的开始吹奏芦笙,负责锣鼓钹镲的人也开始敲起来,小孩子们则是扛用小竹竿做的彩旗。一切就绪便出发去迎接牛王。队伍一路吹吹打打到了寨门外两百米左右的,在一块地势稍平坦的公路旁停下来。出于自觉和义务感,一些罗汉到公路一旁升起火,其他的人也纷纷找来柴火加上。黄岗人都知道,做事情要团结合作,有些人知道外面没有柴火就会主动拿一些柴火前去。

烧火是迎牛王仪式的一部分,带有驱除外来邪恶的寓意,生火还有一个用途就是一会儿要烧猪肉吃祭牛,寓意着将财气和祝福带给高罗和包几鼓楼所有人。此时旁边的一群小孩子玩起了锣鼓钹镲,三五个小孩子在一起敲打起来,有模有样,小孩子从小就在与牛有关的文化下熏陶,在不自觉中将这种文化形式学习并传承下去。牛文化就是黄岗罗汉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所以小孩子长大以后还是爱牛、敬畏牛并伴随一生,这就是黄岗牛文化。

黄岗人爱火烧的肉食,从袋子里拿出一块猪肉切成小块,每个人都拿着一根串肉的木条或者竹条串一块猪肉去烧,去参与迎牛的人都要烧一块猪肉,而且必须吃完。

从剑河拉牛王来的货车到了。牛王是养牛师精挑细选的,好的牛王“颈短身短,角刀眼圆,肩高臂低,四毛不分,四足齐立,同时尾苗长大,屁股切齐,脚蹄圆顿,旋毛周正”,这头牛王正是侗民心中的好牛王。一位养牛师傅将牛王牵出。罗汉们吃完猪肉就开始忙起来,负责吹芦笙的和敲锣鼓钹镲的罗汉并各司其职,养牛师吴老义给牛尾巴系上红布条,给牛头扎上大红花,寓意欢迎远道而来的英雄。鼓楼的牛师傅和与养牛有关的人给牛王拿来战袍、凤翅金冠、铃铛等一件一件的给牛王穿戴上,仿佛凯旋归来的英雄。同时,罗汉拿来两根红色的竹竿,竹竿是用兰竹做的,全身上了红漆,竹心被贯通,竹竿内通一段竹条,类似锁扣,一头系有绳扣,两根都是如此,绳扣是扣住牛鼻绳,再用竹条穿住锁住,执牛鼻是为了更好的控制牛。大人将绳扣系在牛鼻子上,两位小罗汉分别各执一根。这两个小罗汉是由鬼师选出的,只有他们去执牛鼻才能顺顺利利。

负责做“驱邪开路”仪式的两位老者先走,手拿一打纸和六支香,他们将要在寨门和去高罗鼓楼的分岔路口做“驱邪开路”仪式,驱散外来的一些邪恶、污秽之物,为迎接自己鼓楼的英雄开路。此时寨门的“驱邪开路”仪式已经做完,牛王进寨门之后会在原地转三圈,再一路走去鼓楼。

执牛鼻的小罗汉和其他迎牛的人慢慢的也到了高罗鼓楼前,养牛师傅和执牛鼻的小罗汉牵住牛,罗汉们卸下牛王的战袍,解掉执牛鼻的竹竿,系上绳子。养牛师牵着牛王在鼓楼前空地转上几圈,显示一下或者炫耀一下之后就将牛王牵进它的房间,是为了让他先熟悉一下自己的空间领域。熟悉自己的房间之后便牵出来到鼓楼前水池喝水,意思就是要习惯这里的水。

二、庆祝仪式

下午两点左右,高罗鼓楼和包几鼓楼的罗汉们开始商量杀猪祭牛和庆祝,这是迎牛仪式的最后部分。这是高罗和包几的集体活动,也正体现鼓楼团结和合作做事,维系鼓楼内家族的纽带关系,这种骨子里的互助责任和义务往往能在黄岗侗寨鼓楼的集体活动中体现更为明显。

大家对于集体活动中的分工合作很明了,有时候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自己该去干什么事情,这些行为多事出于自觉性的行为,大家共同合作做这些事情,从不分谁多做谁少做,而是一种黄岗侗族鼓楼内生合作生存的智慧机制导向,自觉共同合作完成。黄岗侗族喜欢用火烧猪毛,他们觉得用火烧的猪肉更香。等到猪毛烧尽,洗猪和解剖猪也是大家共同完成。与此同时,一些不参与杀猪事情的罗汉则去生火和洗涮大锅,一会鼓楼旁边的“公共灶台[一座鼓楼一座公共灶台,这座个公共的灶台是整个鼓楼共有的,可供这个鼓楼的所有家户烤酒用,可供鼓楼有重大公共活动的时候要做菜的时候用.其他的时候如婚丧和染布都是自己架起大锅使用,不能使用这个鼓楼的公共灶台和锅.]”也已升起火,只待猪肉切出来煮和炒。罗汉们解剖好猪,并把猪内脏、猪骨、猪头放在洗好的大锅里煮。

自愿性的提供服务是长年以来形成的内生生存规则,鼓楼活动是集体活动,只要你是鼓楼的一份子你就必须参与這个活动中,不管做任何事项,你只要参与其中一项就可以,若你要是不参与鼓楼的活动,那么大家就会说你,将把你排除在鼓楼之外,也将不会理你的任何事情,你有什么活动需要帮助则其他人也不会来参与和帮助。所以黄岗侗寨以鼓楼为单位的社会规范机制,几百年来,这种社会机制——责任、惩罚、义务,规范着鼓楼的每一家都要行使自己作为鼓楼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鼓楼有公共的碗筷,清洗干净准备盛肉和菜用,鼓楼家族的家户自愿拿一张桌子去鼓楼,罗汉们各自回家拿来糯米酒和糯米饭,拿去鼓楼后大家都是混在一起吃。

在整个迎牛王的仪式中不断溢出合作的事象,虽牛王最初只是为了娱乐,但是根底却生长出地方性智慧中侗族鼓楼共同体品质整体性的表征。人们一提到鼓楼牛王就知道鼓楼家族与团结意义。黄岗侗族先辈通过自己的智慧,将村民的生产、生活、生存仅仅维系的鼓楼内,形成鼓楼内生社会规范机制,这种合作形式无疑是家庭及个人进行共识、共参、共享等社会整合的超越性仪式。

三、买牛王与鼓楼社会的认同机理

黄岗人都知道,鼓楼有牛王才预示着鼓楼的团结,鼓楼没有牛王,不仅被同寨的人嘲笑鼓楼不团结,对外无法参与斗牛,也没有面子。在黄岗人看来,在社区内,与牛王有关系就是与自己鼓楼有关系,与自己家庭有关系。黄岗鼓楼内的每一家户总是喜欢以“我的牛王”来向其他人展示自己的荣傲,在共牛王的因素下,“我的牛王”就成了一家人最好的体现。

在鼓楼内,每家每户都要参与买牛王,这似乎已经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规定,参与买牛王成为鼓楼内家族对家户成员的一种集体认可,寓意着每个家庭都要对这个鼓楼的荣誉付出,共同维护鼓楼的权威性和整体性。如若不出钱买牛王,那么也就意味着将会被鼓楼排除在外。

对外人来讲,只有与牛王有关系才能得到侗民的认可。犹如在黄岗侗寨做零售买卖的外寨人,要想在本寨做生意,并得到侗民的认可,那么参与鼓楼买牛王是唯一途径。如此,黄岗人就会认为有了共同的牛王,精神才能融进鼓楼,才能得到鼓楼家户的集体认可,是本寨的人。参与买牛不仅展示鼓楼社会的强大家族认同力量,还增强鼓楼家族之间的团结,将牛王这一文化事物似烙印般刻在鼓楼中的每一个个体身上,牛王——团结——认可——生存。

【参考文献】

[1]杨光全,杨玉安.浅谈苗族斗牛文化三要素.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总第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