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学校体育场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8-05-02王小双赵永兴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体育场地普查安徽省

王小双,赵永兴

(池州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2013年安徽省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工作由体育局、省工商局、总工会等单位联合组织开展,此次调查工作在各个方面较往年都有很大的改进,实际影响也相当广泛.安徽省此次普查共有体育场地53189个,为了方便分析,特将体育场地划分为三个系统,分别为教育、体育和其他系统这三个部分,通过调查结果显示,教育系统数量最多,共32580个,占全省场地总量的62.25%.教育系统体育场地总量巨大,其建设发展情况对我省体育场地的发展影响极大.

1 安徽省学校体育场地规模情况分析

1.1 安徽省学校体育场地总量情况分析

安徽省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显示,目前,我省各类体育场地共有53189个,比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时(以下简称“五普”)增加了29746个,增长了126.89%.从分系统体育场地方面来看,体育系统有835个场地,占全省场地总数的1.57%;教育系统共有体育场地32580个,比例为61.25%;其他系统共有体育场地19774个,比例为37.18%.由此可见,教育系统体育场地的数量在全省体育场地中占有很大比重.从第五次到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来看,无论是从数据上,还是人们的实际感受来看,我国体育场地建设已具备一定的规模.通过普查数据可知,我省共有学校体育场地32314个,占教育系统体育场地总量的99.18%.可见,我省教育系统体育场地主要集中在学校.

通过表1可知,安徽省体育场地面积达到9268.73 万 m2,比“五普”增加了 5255.71 万 m2,增长了130.97%;总建筑面积392.87万m2,比“五普”增加了290.8万m2,增长了284.90%;总场地面积6931.46 万 m2,比“五普”增加了 4028.38 万 m2,增长了138.76%.我省场地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系统的场地面积最大,共499.30万m2占安徽省场地总面积的72%.

安徽省教育系统体育场地主要来自学校体育场地,共有4966.22万m2的体育场地,学生人均占有量为5.23m2,和“五普”相比已有很大的进步.不同类型学校体育场地规模如下表(见表1),中小学体育场地面积为4413.46万m2,占教育系统体育场地总用地面积的88.90%,高等院校和中专中技类学校的体育场地面积分别为391.27万m2、161.50万m2,比例分别为7.87%、3.24%.从生均场地面积上看,中小学的生均场地面积占有量最大,为6.06m2,而高等院校和中专中技类学校的生均场地面积占有量都很低,分别为2.99m2、1.76m2.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近年的扩招,造成高校学生数量快速增长.

中小学、高等院校和中专中技学校场地建筑面积分别是 82.52 万 m2、58.32 万 m2、6.98 万 m2,比例分别为55.82%、39.45%、4.73%;在用地面积上,中小学体育场地的用地面积达到5488.76万m2,占教育系统体育场地总用地面积的89.05%,高等院校和中专中技学校分别为 480.85万 m2、193.89万m2,比例分别为7.80%及3.15%;从上述数据可见,安徽省学校体育场地中,中小学体育场地规模最大,这是由庞大的基础教育塔基决定的.

表1 安徽省不同类型学校体育场地面积一览表(单位:平方米)

1.2 安徽省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地数量情况分析

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地方面,本文从高等院校、中专中技及中小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小学体育场地数量最多,共29022个(见表2),占全省场地总量的54.6%.高等院校方面,与中小学体育场地存在明显差距,共有体育场地2423个,在全省场地总量中占4.56%;中专中技有869个,占全省场地数量的1.63%.中小学体育场地总量最大,这与我国的教育现状有关,现阶段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我国发展教育事业过程中的基本目标.截止到2013年12月,我省共有中小学15107所,但平均拥有率仅为1.92个.通过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可知,全国中小学共有体育场地58.49万个,中小学有28.03万所,平均每个学校拥有2.09个体育场地.可见,我省中小学体育场地的平均占有量与全国的平均水平还存在差距,体育场地的建设无法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我省共有高等院校112所,高等院校虽然场地总量不多,但却拥有高质量、多种类的体育场地,平均占有量为21.63个,超过中小学体育场地平均占有量的10倍以上.通过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可知,全国共有2788所高等院校,共有4.97万个高等院校体育场地,平均每所学校拥有17.84个体育场地.由此可见,我省高等院校学校体育场地平均占有量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省中专中技类学校共463所,体育场地条件则相对简陋,无论从体育场地数量还是质量上与高等院校体育场地存在较大的差距.平均拥有率约为1.88个.全国共有中专中技类学校学校1.23万所,体育场地有18573个,平均每个学校拥有1.51个体育场地.中专中技类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与发展非常缓慢.这主要与学校的类型、办学条件、经费投入、资金来源、地方经济发展水平、重视程度等因素有关.由此可见,从我省与全国学校体育场地平均占有量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我省学校体育场地平均占有量偏低,中小学场地平均拥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专中技学校与高等院校的学校体育场地平均占有量仅仅徘徊在全国平均水平.

近几年来,安徽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重要地位,各方面共同配合,积极推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根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启动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安徽省省政府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完善配套体育设施.

表2 安徽省各级各类学校数量及场地数量统计图(单位:个)

1.3 安徽省不同区域学校体育场地数量情况分析

本文为了便于研究,结合安徽省地域状况,将安徽省分为皖北、皖中、皖南地区三大区域.皖北地区包括6个城市,分别为蚌埠、阜阳、淮北、宿州、淮南、亳州.皖中地区包括4个城市,依次为滁州、六安、安庆和合肥.皖南地区包括6个城市,分别为宣城、铜陵、芜湖、马鞍山、黄山、池州.

从区域学校体育场地数量上来看(见图1),皖中地区地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历史悠久,是我省经济、文化、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只囊括了四个城市,但共有学校场地12698个,体育场地相当丰富,占我省学校体育场地总量的39.29%.皖北地区城市数量上占据一定的优势,城市较多,人口密集,共有12267个学校体育场地,占我省学校体育场地总量的37.96%.皖南地区人口较少,学校数量要低于其他两个地区,学校体育场地共7349个,占我省学校体育场地总量的22.74%.整体上看,皖南地区学校体育场地数量要明显少于皖中和皖北地区,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皖中地区高等院校资源丰富,高等院校共有体育场地1181个,在我省高等院校体育场地总量中占据将近一半,达到48.7%.皖南地区人口虽少,但是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学校的设施良好,高等院校体育场地共686个,在我省高等院校体育场地中占28.3%.皖北地区高校共有556个体育场地,在我省高等院校场地中占22.95%.在中专中技学校体育场地的比较中,数量相差较小,其中皖中392个,皖北266个,皖南211个,分别占我省中专中技学校体育场地总量的45.11%、30.61%、24.28%.中小学场地资源丰富,皖中地区达到11125个,在我省中小学场地中占38.33%.皖北地区又超过皖中地区,共11445个,在我省中小学体育场地中占39.44%.皖南相对要少一些,有6452个中小学场地,比例为22.23%.

图1 安徽省不同区域学校场地所占全省场地百分比柱状图

1.4 安徽省各地市学校体育场地情况

在安徽省所调查的各市中,学校体育场地数量排在全省前三位的城市分别为合肥市、宿州市、安庆市,学校体育场地量分别为4363个、3005个、2910个,占全省学校体育场地总量的百分比分别为13.55%、9.30%、9.01%,在全省各城市体育场地中,合肥市居于首位.宿州市和安庆市分别是皖北和皖南地区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学校众多,学校体育场地资源相对丰富.排在后三位的地区有淮北市、黄山市、铜陵市,学校体育场地数量分别为1023个、823个、449个,占全省学校体育场地总量的百分比分别为3.17%、2.55%、1.39%,这三个城市学校体育场地数量相对较少,黄山市和铜陵市的学校体育场地量均未突破一千个,这主要是由于地域环境及人口数量等方面因素导致.我省各地市学校体育场地平均数量约为2020个,全省只有七个城市在平均数之上,学校体育场地总数相差较大(见图 2).

高等院校体育场地数量前三名依次是,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数量依次为872个、333个、189个,这主要是由于这三个城市的高等院校数量较多,体育场地资源相对丰富.排在后三位的城市依次是亳州、宣城及黄山市,数量依次是38、43和54个,和排在前三位的城市相比,差距较大,这是因为高校数量少,我省很多城市也仅有一所高等院校,而且教学条件也相对较差,体育场地更是匮乏,造成了高校资源的不均衡发展.在中等专科及技术学校体育场地数量中,排在前三位的城市依次是合肥、安庆和宣城市,这三个城市中安庆市和宣城市的中专中技体育场地数量要多于高校场地数量.另外,我省一半以上的学校体育场地都来自于中小学体育场地,其中,合肥市、宿州市、六安市的中小学体育场地数量较多,分别有3310个、2918个、2855个,后三位的依然是铜陵、池州和黄山市,这主要是由于这三个城市面积小,人口少等因素导致.(见表3)

表3 安徽省各地级市体育场地数量统计表(单位:个)

2 安徽省学校体育场地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学校体育场地相对缺乏

虽然我省学校体育场地规模庞大,但人口基数很大,学校众多,据调查可知,我省平均每所学校仅拥有2.06个体育场地,但是全国平均水平为2.21个,可见,我省学校体育场地相对缺乏,还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实际调查可知,学校在进行教学活动中,班级共用体育场地现象问题严重,出现学生活动场地受限的情况.不能达到预期上课的教学效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场地存在的问题更加严重,学校体育场地连正常教学和课余锻炼上都难以满足,对外开放就更难实现了.

2.2 学校体育场地区域之间差异较大

我省各地区间场地数量和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合肥市共有4363个体育场地,位列第一.而铜陵市最少,之有449个,场地数量存在较大差距.另外,我省城乡体育场地差异也相当明显,城镇学校体育场地共18463个,农村共13851个,然而在非标准场地数量上,农村学校却多与城镇学校,分别为59 84个和44513个,占各自体育场地数量的43.2%、24.4%.通过实际调查可知,我省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条件要明显低于城镇学校,场地质量和规模都远不及城镇学校.

2.3 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发展不平衡

从各类学校体育场地情况来看,占绝大多数的是中小学场地.共有29022个,占全省体育场地总量的54.6%.高等院校2423个,中专中技共有体育场地869个.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在全省体育场地中中小学体育场地占据重要地位,但从每所学校所拥有的场地平均数来看,高等院校要明显好于其他两类学校.所以,今后要注重各类体育场地的均衡发展.

3 安徽省学校体育场地发展对策研究

近年来,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水平的显著提高,已从简单的保证温饱问题转变为更加注重精神意识方面.再加上全民健身意识的增强,现有的体育场地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大众的健身需求.然而,合理开发与利用学校体育场地资源对推动我省体育及教育事业的发展、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现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1 政府合理加大体育场地投资力度

学校体育场地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关系着学校本身,同时所引发的社会效应也相当广泛,从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来看,仅依靠学校自身的管理不能使场地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政府要合理地加大学校体育场地的经济投入,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学校体育场地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使学校利益和地域发展紧密结合,从而让学校体育场地走向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3.2 转变学校体育场地发展观念

体育场地是促进体育发展的基石.因此,未来学校体育场地的发展还要依赖于教育部门领导转变观念,强化理念和重视程度,从深层次来提高对体育场地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尤其不能只是口头说说,要建立学校体育场地中长期发展规划,解决学校体育场地工作中的问题,真正使学校体育场地工作落到实处.

3.3 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学校体育场地的建设要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场地器材的配备要具有长远性,努力朝着多功能、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一些普及率高的体育场地,学校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让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4 结论

4.1 安徽省学校体育场地规模方面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我省学校体育场地数量不足、地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学校体育场地类别有限,新兴的体育场地普及速度较缓慢、城乡差异大等诸多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我省社会经济相对落后,场地建设资金不足等原因引起.

4.2 安徽省学校体育场地管理与对外开放情况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和相关人员的意识问题、场地开放所引发的责任问题、维护场地所带来的资金问题以及缺乏相关专业的管理人才有关.

4.3 学校体育场地建设要遵循科学发展的原则.政府及教育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各类学校主管部门要注重体育场地建设的合理性,增强学校体育场地资源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登记表及指标说明[Z].2013.

〔2〕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N].中国体育报,2014-12-26(003).

〔3〕安徽省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安徽省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总说明[M].合肥:安徽体育出版社,2013.

〔4〕陈君.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动态发展的特征分析——基于全国体育场地“五普”、“六普”的数据挖掘视角[J].体育科学,2010,37(2):16-27.

〔5〕魏本好.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的现状分析的研究成果[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1):83-86.

猜你喜欢

体育场地普查安徽省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成长相册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思考
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石狮市城市发展与体育场地建设的研究
我国第六次与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