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策略
——基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018-04-24何永兴

现代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指示牌新知平行四边形

■ 何永兴

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我个人也认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获得数学经验,将获得的数学经验转化为数学技能并运用于生活。下面,我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简单地阐述一下我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的。

一、巧妙设计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诱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热情

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巧妙地设计学生易于理解的情境,将学生已有生活实际或经验与新知进行链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心理悬念,唤起探究欲望,从而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我在导入新课时,把济南泉城广场的几张外景照片展示出来,让学生找到照片中的图形,让学生体会不同的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然后紧接着出示三角形的交通指示牌,提问:“交警叔叔想在几个路口安装几个这样的交通指示牌,但不知道需要准备多大面积的铁皮。你能帮助交警叔叔计算一下吗?”学生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可能会说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教师继续疑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为什么是这个公式呢?”从而很好地引出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激发内需,发展思维,迸发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两个教案分别在两个班进行比对教学。以下就是我的两个不同的教学思路:

(一)利用知识迁移,引发冲突,探究新知

认知的全过程包含认知动因的激起、认知内容的组织、认知方法的安排和认知结果的处理四大要素。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等心理特征,制造认识冲突,创设悬念,使学生产生企盼、渴知、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的心理状态,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新授课一开始,我便说:“今天我们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能否借助以往学习的图形知识,进行学习呢?”以此激发学生讨论。让学生使用教师提前准备的学具进行探讨。学具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和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等方式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说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公式——“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我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S=ah÷2。”让学生运用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分别再次拼摆推导,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

(二)动手操作,比较思辨,深化思维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科学家走过的思维历程,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明白数学的发展一直在经历着“猜想——检验——再猜想——再检验”的过程。在实验探索中,让学生明白,当遇到复杂抽象的问题,先特殊化,大胆地猜想——发现结论,然后细心地论证——检验结论。

(三)练习巩固,迸发冲突,再度拓展

设计练习的时候,我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刻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解决了新授开始,给学生设置的道路指示牌的面积问题之后,我又设计了一个思考题:在一组平行线中间画了3个同底等高的三角形。让学生判断一下:“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否相等?为什么?”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讨论,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最后,布置一个探究作业:找到你

身边的三角形,把它的面积计算出来。数学就该从生活中来,让学生运用到生活中去。

猜你喜欢

指示牌新知平行四边形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日本景点指示牌太多?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If YouWant to Change the World, Start off by Making Your Bed
亚伯拉罕的指示牌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