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吐槽大会》:网络综艺脱口秀节目的时代表达

2018-04-19范晨曦

东方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受众

摘要:《吐槽大会》是一档由腾讯视频与上海笑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网络综艺脱口秀节目,以互联网独有的“吐槽文化”为切入点,自开播以来一直拥有极高的关注度和播放量,当之无愧成为了2017年网络综艺类节目的一匹“黑马”。本文从传播方式、嘉宾选择、受众构成以及节目内容四个方面浅析网络综艺脱口秀《吐槽大会》的节目特征

关键词:网络综艺脱口秀;吐槽大会;受众;节目特征

脱口秀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通过主持人的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真诚地表达出节目的宗旨和定位,将人人心中所有但却没能表达出来的心声挖掘出来,从而实现社会文明的道德重建[1]。在互联网迅速发展以及新媒体技术不断革新的大时代背景下,脱口秀节目不再受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平台播出,而是借助于网络实现迅速即时传播,最大程度的满足受众的观看需求以及情感诉求。因此,各大视频网站争先恐后寻求突破创新,网络综艺脱口秀节目应运而生。

《吐槽大會》由脱口秀界新晋的“铁三角组合”——张绍刚、李诞、池子三位成员作为常驻节目嘉宾,以“吐槽流行文化”为切入点,每期节目邀请一位(一组)阅历丰富、三观端正的话题热点明星作为主嘉宾,与其他嘉宾一起以喜剧脱口秀的形式互相吐槽调侃。《吐槽大会》的本质是一场以喜剧脱口秀为表演形式的大型喜剧演出,传达“吐槽是门手艺,笑对需要勇气”的节目宗旨。而节目中“优雅的吐槽”,表面为吐槽实则为一种别致的交流方式,对于生活压力巨大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独特的解压方法。

一、传播方式

(一)互联网技术拓宽传播广度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越来越多的电视综艺节目提供了更加宽广且全面的播出平台,新媒体技术的革新和发展促成了信息和资源的迅速传播。中国互联网视频行业自启动以来,经历了行业的爆发、低迷以及上市热潮几个阶段后,逐步走向行业的升级调整期。经过数年的培养,网络视频已经成为互联网主要应用领域之一,用户规模增长速度突出,覆盖率不断提高。[2]作为一档网络综艺脱口秀节目,《吐槽大会》借助互联网技术的独特优势,无论是通过移动端还是PC端都能够给受众带来与传统媒体所完全不同的观看感受,满足受众多样化的情感体验。作为《吐槽大会》出品方之一的腾讯视频,定位于中国最大的在线媒体视频播放平台,融合热播影视、综艺娱乐、体育赛事、新闻资讯、动漫游戏等内容为一体,秉承“内容为王,用户为本”的创作宗旨,拥有优质的内容资源、专业的媒体运营能力以及强大的用户资源群。《吐槽大会》借助腾讯视频这一平台播出,大大提高了节目的关注度和收视率,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播放模式对于环境和时间的要求所产生的局限性,使受众能够随时随地的收看节目,最大程度的满足受众群体对于视频节目观看的需求和体验。

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和发展拓宽了网络综艺脱口秀节目的传播广度,更加符合当下受众群体对于观看视频节目所追求的新鲜感和便捷度的情感诉求,促使网络节目相较于其他借助传统媒介播出的节目更易吸引和累积受众,真正实现网络综艺脱口秀节目的独特优势和价值。

(二)实时弹幕推进传播深度

吐槽是源自日本的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是指用诙谐或者讽刺的语言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吐槽群体主要是偏爱漫画(animation)、游戏(game)、动漫(comic)的御宅一族,因此在我国也称之为ACG领域,吐槽群体源于“对二次元文化的认同[3]”。《吐槽大会》以网络独具的“吐槽文化”为切入点,借助实时弹幕的形式与受众进行在线的互动交流,以迎合有相同喜好的受众之间交流沟通的需求,提升受众对于节目的互动性与参与度,形成共享体验。此外,实时弹幕的加入与运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影视单向传播模式,更加注重受众的情感体验以及观看感受,实现了节目制作方与受众之间、不同的受众个体之间的双向互动与交流。一方面,受众通过弹幕对于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满足情感诉求与心理诉求的表达;另一方面,节目制作方根据实时弹幕筛选信息和内容,提取有价值的部分,以此作为改进节目内容、创新节目机制的依据和保证。这种节目制作方与受众群体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最大程度的体现了在互联网迅速发展以及新媒体技术不断革新的大时代背景下,实时弹幕对于网络节目所贡献出的惊人效果和价值。

1、迎合受众心理诉求

《吐槽大会》每期都会选择话题感强甚至颇具争议的明星嘉宾做客吐槽,句句一针见血、妙语连珠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代年轻人对于言论新鲜度和尖锐度的追求。弹幕是网友们在网络表达观点的核心载体,在弹幕中能找到个体所处的圈层和真正的同类。同样,在网络综艺节目中,弹幕也发挥着它独特的优势,而这也正是《吐槽大会》受欢迎的原因,比起说教和鸡汤,年轻人更能接受“自黑”和“吐槽”,这种高级的幽默,犹如行走的弹幕,成为释放压力的有效途径。

《吐槽大会》之所以能够获得较高的收视率与关注度,与其本身“吐槽”这一新颖的脱口秀形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之外,还在于其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对于明星私生活的窥探欲。作为独立的个体,好奇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驱动体,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指出窥探欲是好奇心的一种延续,“这种欲望既是生理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感官刺激的需要,又是社会性的,认知世界的精神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4]一方面,明星作为聚光灯下的公众人物,无论是从工作性质还是社会地位方面都与普通人截然不同,窥探成为受众认识和了解他们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除了满足好奇心之外,受众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心理以及情感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消除负面的消极情绪。

在当今时代下,互联网从根本上改变了媒介生态环境中原有流通渠道结构的基本概念、运行原理、商业模式等,对媒介组织内部的主题架构及用户的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5]电视节目采取一系列方式提高受众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例如,很多电视节目出现了“微信摇一摇”、“扫码领红包”、“答题竞猜”等环节,然而,根据节目获得的反馈来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受众对于这种操作复杂、存在风险、中奖率极低的互动环节并不看好。恰恰与之相反,对于节目的互动性与参与度而言,受众真正需要的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有效的行使自己的话语权并得到他人的回应,而实时弹幕毋庸置疑地满足了受众这一心理诉求。

2、创新节目制作机制

对于节目制作方来说,内容往往是决定一档节目成功与否的首要关键因素。如何有效的获取受众对于节目效果的反馈和回应,除了根据收视率、点击量等大数据进行宏观分析之外,能够迅速准确的实现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的方式之一就是——弹幕。弹幕的运用,对于节目制作方而言无疑带来了巨大的价值和帮助,通过节目在网络平台播出,受众看到节目后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或是客观全面、或是根据自身的主观喜好)针对节目内容和模式等方面即时发表在屏幕上,让节目制作方、其他受众群体以及发表弹幕的受众自己都可以看到,通过这些言论,受众间极其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有些受众甚至利用弹幕交流,一下子拉近了原本陌生的两个独立个体间的心里距离。

除此之外,弹幕作为受众对于节目效果的反馈和回应,节目制作方也会根据观看弹幕中受众的参与度以及互动率,判断节目内容、观点、环节等方面的设计上是否能够达到受众的满意,从而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内容,以此作为改进节目内容、创新节目机制的依据和保证。弹幕极大的刺激了受众的互动性,在很多网络节目中,发表弹幕的乐趣甚至超过了观看节目本身,受众越来越注重自身话语权的表达,节目也因弹幕间的互动而备受年轻群体的关注和追捧。双向交流的传播形式,赋予了网络综艺脱口秀节目巨大的潜在上升空间,在节目创新上无疑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二、嘉宾选择

(一)多元化

《吐槽大会》均以网络独有的“吐槽文化”为切入点,用嘉宾跨界挑战吐槽式喜剧脱口秀的模式,完成对脱口秀文化的有效传播。在第一季和第二季的《吐槽大会》中,受邀主嘉宾是来自于不同领域、拥有不同身份的各行各业的知名人士,涉及范围广泛,大致包括:影视界、音乐界、体育界、魔术界、电子竞技界、主持人界、网络红人界等各个领域。在嘉宾的选择和划分上,做到了层次分明,这些主嘉宾虽然有着不同的职业和身份,但他们身上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这些嘉宾都是备受社会大众关注、自带话题热点、置身于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的。争议性较大的明星在节目未开始之前就成功引起了部分受众的兴趣,为节目累积了潜在的受众群体。除了每期一名(一组)主嘉宾之外,《吐槽大会》还会邀请与主嘉宾关系较好的圈内好友或是与主嘉宾从事类似行业的知名人士,每个嘉宾依次上台吐槽调侃其他嘉宾,评论主嘉宾广为人知且备受关注的奇闻趣事、谣言丑闻或是揭露其私下生活中以及从事的行业中所不为人知的一面。

(二)典型化

腾讯视频出品的《吐槽大会》之所以能够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和关注度,在于节目完整的保留了“吐槽”所应具备的原有形态,吐槽话题一针见血,节目中对于嘉宾的吐槽语言尖锐犀利且不失幽默风趣。《吐槽大会》的节目主页上,会根据每一期不同的嘉宾设置不同的标题,这个标题包含了嘉宾独具代表性特征的吐槽点,例如朗朗的“表情包”、王祖蓝的身高、大张伟的抄袭假唱、李小璐的整容晒娃、凤凰传奇的“广场舞神曲”、金星的“毒舌”、伊能静的“公主病”等。与以往银屏上完美的明星形象不同,在节目中,嘉宾的缺点和丑闻成为被评价和讨论的对象。“多对多传播的网络取代了一对多传播的神坛,关于明星和权威人士的‘宏大叙事已经被瓦解了。网络打破了观众与明星之间的壁垒,观众期望看到明星更真实、更自然的状态。”在浙江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副主任王喆看来,“吐槽”是人之常态,这也是《吐槽大会》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幽默风趣的话语方式是众多叙事中最合乎网友胃口的风格,看上去无伤大雅,不会造成过于激烈的矛盾。”[6]

而节目所邀请的嘉宾敢说敢为,勇于直面质疑和误解,欣然接受他人的评论和吐槽,敢于说出事实真相,表达真实的自我。比如在《吐槽大会》第一季第二期的嘉宾曹云金,面对其他嘉宾珍藏手机短信截图的犀利吐槽,他没有闪躲,而是直面争议,之后更是自我吐槽,这种不卑不亢的“自嘲”,让受众能够看到曹云金内心真实的一面。

三、受众构成

与传统的电视节目不同,《吐槽大会》借助网络平台播出,这实际上就已经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这档节目是面向广大网络用户群体的。为了照顾到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爱好、不同职业的广大受众群体,《吐槽大会》邀请到了多元化且典型化的节目嘉宾进行录制。

一方面,在生活压力日益增大的现代都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企图寻求情感的突破口和发泄点,而“吐槽”这一形式恰好能够滿足他们的心理诉求和情感需求,通过观看节目,这类受众群体不仅可以通过节目幽默诙谐的吐槽形式获得感官上的愉悦,并且在了解明星嘉宾的日常生活和个人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寻求认同感和归属感,以此获得心灵的慰藉,实现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节目组邀请的嘉宾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观看节目的受众群体。例如,在《吐槽大会》第二季第三期的节目中,所邀请的嘉宾全部是音乐领域的代表人物,主嘉宾是世界著名钢琴演奏家——来自“古典音乐圈”的郎朗,其他嘉宾有“流行圈”的谭维维、“摇滚圈”的臧鸿飞和信、“嘻哈圈”的VAVA,以及音乐制作人黄国伦。独具个性的嘉宾阵容吸引了一大批热爱音乐的受众,嘉宾们不加掩饰的揭露行业内部的规则和故事,大大增加了节目的关注度和讨论度。针对不同喜好的受众群体,量身打造不同类型的节目内容,是《吐槽大会》出奇制胜的关键点之一。

四、节目内容

(一)通俗但不低俗

脱口秀节目最早源自于西方,《吐槽大会》也是借鉴于美国的《Roast》节目。在美国的脱口秀中,政治、性和社会问题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嘲讽政客就如同讨论家常便饭一样稀松平常。与之相对的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类似的敏感话题一直是国内电视综艺的禁忌。随着诸如《火星情报局》、《奇葩说》等节目的热度的持续攀升,国家越来越关注网络综艺节目内容的审核与监管。《吐槽大会》避开了这些敏感且容易犯规的内容,节目旨在以风趣的“吐槽”为切入点,把高高在上的明星拉下神坛,让他们笑对吐槽和自嘲,并从他人对自己的点评中反思自我,与舆论和解,这正是《吐槽大会》打造的“吐槽流行文化”真正传递的正能量。正如节目宗旨“吐槽是门手艺,笑对需要勇气”,《吐槽大会》从根本上摒弃人身攻击和低俗言语,用优雅、犀利、富有喜剧化的语言直指嘉宾的缺点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又批判了社会不良行为,值得受众在大笑之余用心感受和思考,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升华。《吐槽大会》以一种全新的脱口秀形式,使“吐槽”逐步成为一种通俗但不低俗的语言文化。

(二)符合主流文化

《吐槽大会》作为一档语言类网络综艺脱口秀节目,需要拥有正确的语言技巧,传递给受众正能量的节目内容和价值观念。对嘉宾的吐槽,无疑是向受众传达一种价值观:面对被他人指出的缺点时,我们要学会用一种过去式、发展的眼光去客观辩证的看待,在面对自己的这些缺点和诟病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强、不断强大,与过去告别,迎接一个全新的、乐观的、优秀的自己。

在节目中,所谓的“吐槽”,并不是对嘉宾无底线的人身攻击和恣意抹黑,而是通过嘉宾之间互相调侃和自我嘲讽,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消解大众对其的误解、误会,勇于直面质疑,纠正受众对嘉宾错误、片面的认识和看法。相较于刻意制造冲突来达到节目效果的虚假做法,《吐槽大会》以一种更加高级且更加智慧的方式,向受众传递正能量以及主流价值文化,真正获得了受众的情感认同和支持。

结语

综上所述,《吐槽大会》不仅需要创新的胆识,更需要创新的智慧。只有注重节目内容质量的提升和改进,才能成为网络综艺脱口秀节目中的佼佼者。

参考文献:

[1]李悦.网络脱口秀吐槽文化中的消遣与批判——以《暴走大事件》为例[J].青年记者,2016(3):70-71.

[2]罗艳.互联网视频行业的竞争现状与发展趋势[J].视听界,2011(4): 25-28.

[3]张聪,陈颖,程远涉.论弹幕在电视媒体中的应用一基于对弹幕受众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视,2016 (10):71-75.

[4]吴雅兰,当“不为人知”与“广而告之”狭路相逢——浅谈公众知情权、明星隐私权与媒体报道权的博弈[J].新闻知识,2006(10).

[5]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京燕网,{《吐槽大会》名人嘉宾真正的槽点黑点都小心规避}2018-02-23

作者简介:范晨曦(1995.06——),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猜你喜欢

受众
受众认知与品牌标志设计关系研究
新媒体商业广告的受众行为研究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抖音短视频的受众研究综述
新媒体传播与受众参与式文化的发展研究
基于HMD的VR影像特征及视觉体验研究
融媒体生态下广播与受众共赢发展的路径思考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自媒体环境下受众的“聚合”与“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