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朗读者》女主人公汉娜的深层剖析

2018-04-13王雨婷

参花(上) 2018年2期
关键词:朗读者文盲汉娜

王雨婷

摘要:《朗读者》是德国法学家兼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著名作品之一。小说讲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一段发生在二战后德国的非同寻常的爱情故事,将普通人的爱恨纠葛与历史、人性等多重主题结合到一起,表达了对历史罪责、现实矛盾、人性脆弱以及苦难的反思。本文关注的重点是女主人公汉娜,在她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曾经的战争罪犯,也能看出普通人的内心斗争与人性弱点。本文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及对汉娜的心理分析,探究主人公罪过与苦难的问题,以求从中得出对历史与人性的反思。

关键词:《朗读者》汉娜恋母情结情感

一、引言

《朗读者》表达了人性与自尊的故事,汉娜这个形象被作者设定得十分复杂,在她身上体现了悲剧的性格特点,也体现了作者对她的同情。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是通过宏大的叙事手段来对小人物进行描写,从小的个体来体现整个时代的冷漠与残忍。读懂《朗读者》的关键是读懂汉娜,她是整部小说的关键。但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读者对她都有不同的见解。

二、不忘初心,执著于爱情的人物性格

(一)不理世俗,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当两人骑着单车穿梭在金色的稻田中,迎着风,沐浴阳光,纯粹的人性与大自然完美融合,汉娜在这美好的环境中变得格外美妙,毫无功利性的爱情。她在米夏的眼里是充满温暖的,内心成熟、行事干练、身材曼妙,在他内心深处缺少的就是这样一个母亲形象。米夏偷偷地瞄着汉娜,但当他被发现时,米夏感到十分羞涩,迅速地逃离开。离开后的米夏虽然表面上没有显示出来,但是内心十分澎湃与紧张。他一遍遍地回忆自己刚才看汉娜的一幕,脑海中都是汉娜婀娜的身体,奇怪、渴望、追求等各种五味杂陈的想法在脑海中浮现出来。最后,他的犹豫不决还是被恋母情结所战胜,他再一次走进了汉娜的阁楼。这一次,他非常殷勤地帮着汉娜搬煤球,干完之后他弄得满脸黑,气喘吁吁。看到他那可爱狼狈的样子,汉娜流露出母爱的笑容,又有疼爱的意味。米夏如释重负。汉娜以母亲的口吻对米夏说:“看看你的脏样子,孩子,把衣服换了,我给你把身子洗干净。”于是,他拿出毛巾让汉娜帮他洗身子。这让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同时也表现出对异性的渴望。

(二)内心深处对纯粹爱情的向往

米夏和汉娜相处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十分欢乐的,但是偶尔也会发生争吵。每当米夏与汉娜吵架时,米夏像做了错事一样哭得像个小孩子。他担心汉娜会因此抛弃自己,乞求汉娜的原谅。汉娜很爱干净,每次做爱之前,她都会要求米夏洗澡,她自己也会仔细地为米夏洗澡。她的每一个动作都像母亲一样,对他呵护备至。米夏因此倍感舒适,并享受这一切,享受和汉娜在一起的每段时光。每次做爱之后,汉娜都会要求米夏为自己朗读一段文章,就像一位儿子为文盲的母亲讲故事一样。米夏深深地认识到,他和汉娜之间的爱是难能可贵的,是很难再寻觅的,“失去了汉娜,他的生活不知该怎么继续”。然而,汉娜最终还是离开了米夏,米夏从此之后像失去了动力与希望,开始一蹶不振,他失落、闷闷不乐、愁容满面。最初的内心,执著于爱情,一个简单明快、真诚善良的女人,仿佛一株白莲花,具有踏实朴素的形象。

三、在困境中自我迷失以及冥顽的自尊,固执的鲜明个性

(一)性格特点的形成

“她成长于南欧的一个德国人居留地,十七岁就到了柏林,工作在西门子,是一名女工,二十一岁身陷监狱,大战结束后,她干过力所能及的事情,没有结过婚。”米夏问起关于她亲戚朋友的事情,她回答不上来。并且,在汉娜被审判时,也没有见到她的家人和朋友的到来。在休庭期间,一般被告都会和亲人交谈,但是汉娜确实自己一个人坐着,与任何人都不交流。作品中她是孤独的,汉娜自己也向米夏抱怨说:“所有人都不了解我,他们都不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干过些什么事。”但是,我们并未看到汉娜为了让别人了解自己而变得怎样热情,却总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内心尊严,而逐渐远离人群,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种极力维护自尊的行为也是一种不自信和没有安全感的表现。她文盲身份的暴露使她自己也显得更加脆弱和敏感。于是,我们就会知道米夏问汉娜名字时,她为什么会暴跳如雷,用一种闪躲的眼神去看米夏;为何在米夏嘲笑汉娜时,她心中的怒火会被点燃。当然,这其中有她对知识的热爱,不允许别人亵渎,更由于“白痴”这样的称呼使她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二)迷失自我的性格特点的表现

文盲身份使她被排斥在社会的边缘,处在社会的底层之中,汉娜强忍着维护自己的尊严,尽力掩盖自己是文盲的事实。她对自身缺点的自我麻痹一直在进行着,从未认识到这种态度让自己内心压抑。纳粹统治下,正常的社会秩序被打乱,正确的价值观也不复存在,人们的选择失去了正确的引导。但汉娜的选择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她对知识阶层已经崇拜得五体投地,她渴望自己不是文盲。但是汉娜的罪行过去被允许现在又被审判,这是谁的错呢?汉娜的所谓盲动又该如何判定呢?这是时代对人的懲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切理性都不再理性了。

(三)冥顽的自尊心的表现

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和侮辱,它是一种好的心理状态。只要不气馁,不灰心,不放弃,自己相信自己,自己尊重自己,我们就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努力,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赢得别人的尊敬,感受自尊的快乐。但是汉娜的自尊被心爱的人践踏,生命变得非常廉价,阅读成为她唯一的心爱之物。至此,她丢弃了一切,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而她拼命想要掩盖的文盲事实和强烈维护的人格尊严如今也摇摇欲坠。在她即将被释放出狱的黎明时分,几本书被汉娜踩在自己的脚下,她选择一种合适的高度离开世界,来挽回自己拼命维护却又最后丢失的尊严。汉娜用死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围护对文化的追崇与热爱,对爱情的坚持与执念,以及坚定的人生道路的选择。当初因自己的公司准备提拔她当领导,而她担心会因此泄露自己文盲的真实身份,不想让米夏看到自己的缺点,所以选择离开。她选择参加纳粹的征兵队伍,也是因为可以摆脱文盲的事实。在法庭上,面对那些加害者丧心病狂的诋毁,面对义正词严、咄咄逼人的法庭审讯,面对深藏内心、矢志不渝的爱情,她固执地保持自己的尊严,掩盖自己的文盲身份,却以承载千夫所指的纳粹刽子手罪行作为代价。对每一次人生的选择,她十分固执,却又不后悔。

(四)固执个性的形成

在一个文明社会里智者的感觉中,汉娜的思维方式是愚蠢的。但她问自己,汉娜真正想要什么,使所有没有被审判过的人都为整个文明社会感到羞耻。这似乎深不可测,但实际上很简单,表面是强烈的,带有不可侵犯的、侮辱性的表达和硬气的风格,里面实际上是极低的自尊,是敏感的、脆弱的、迷恋的。她近乎疯狂,不惜一切代价掩盖她是文盲的事实,以维护她生命的尊严,但简单的想法并不能使她过上简单的生活。她就是汉娜·施米兹的《读者》——个“单向度的人”。

四、残忍又忏悔的悲剧人生的纠结体

(一)残忍的人生轨迹

汉娜的一生是悲惨的。纳粹集团是历史上的元凶,它却指示汉娜犯罪,结果让她单独受到惩戒。而另一些人则盯着汉娜,他们试图否认责任,是不可饶恕的罪人。汉娜很让人同情,她是一场战争的受害者,但她是严重迫害的受害者。用她的余生所受到的惩戒,使她真正地悔改。但事实就是事实,无法原谅。汉娜这么愚蠢,牺牲他人生命,这是纠纷的悲剧,也是战争的悲剧,是不识字的文盲的悲剧,也是悲剧的文盲。

(二)悲剧人生的结束

在小说中,当麦科伊还给汉娜钱时,她的无情让她觉得她依然像当年那样守卫汉娜。噩梦醒了,她回到了原先的生活,汉娜因为她无意的错误,牺牲了她生命的自由和幸福的生活。也许这部小说不仅仅是关于战争,还有人类的自私自利的恶性和所谓的对正义的披露。而汉娜的形象作用在于,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所有参与者的伤害。这是对痛苦经历的反思,以及如何影响下一代人的生活的选择。

五、结语

汉娜的经历不是偶然存在的,而是整个德国共同经历的,它是德国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汉娜的一生终究是由性欲工具、杀人工具、社会工具组成的。但是我们应该面对过往的一切,正视历史,面对历史,从中反思自己,直面我们人性中隐含的一面,并进行深刻的反思。这正是处在历史与未来之交的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在对待汉娜的态度上,笔者同意作家施林克的观点,“人并不因为曾做了罪恶的事而完全是魔鬼,或被贬为魔鬼;因为爱上了有罪的人而卷入所爱之人的罪恶中去,并将由此陷入理解和谴责的矛盾中。”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朗读者文盲汉娜
《假文盲》的启示
“新文盲时代”
汉娜的惊喜
明证
一封关于《朗读者》的信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少女汉娜的生死抉择
全民扫盲
《朗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