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核心问题” 引领课堂教学

2018-04-12陈华忠

江西教育B 2018年3期
关键词:核心问题新知分数

陈华忠

导读:

核心问题是指在教学中能起主导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课前,我们要认真解读教材,准确地提炼出“核心问题”,教学时,围绕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课后,反思核心问题提炼是否准确,从而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主动积极的“学”都是从“问”开始的。问得其所,才能保证学得有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设计的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一个问题的提出,能引领学生积极思考,自动探究,合作交流,去获取新知与掌握新知。

一、课前,提炼“核心问题”

课前,我们要认真解读教材,只有读懂教材内容,才有可能准确地提炼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并围绕“核心问题” 进行教学。

1.潜心研读——罗列问题。教材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它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只有把教材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摸清读透,读懂领会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才有可能设计并提炼出有价值的核心问题。教师要读懂问题情境,读懂教材中例题,读懂每一道习题,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讀懂教材的对话、提示语以及问题等,让教材中的信息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同时,教师还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识规律,研读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学习困难、学习方式以及需求,才有可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2.用心梳理——分清主次。找到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并罗列出来后,教师就必须用心去分析这些问题,理清这些问题的先后关系、内在联系以及作用。在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要对这些问题进一步进行梳理,需要根据问题的重要程度,分出主要问题与次要问题。一般来说,决定重点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就是主要问题,教师要梳理清楚每一个问题是不是具有这样的特性。这样,教师就能进一步明确编者的编排意图、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困惑点,课堂教学就有了“主线”,思路就会清晰起来。如教学“分数与除法” 这节课时,我们不难看出,前面两个问题是知识载体,目的是为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提供直观、可操作的学习素材,第5个问题是对第3个问题的抽象概括,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式,建立模型,便于学生记忆,第4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与本质问题,第6个问题是关系式成立的必要条件。显然,这6个问题都是为了完成“怎样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和“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两个问题服务的,是铺垫与延伸的问题。这样,问题的主次就凸显出来了。

3.匠心取舍——确立核心。梳理出一节课中最关键、最主要几个问题之后,教师就要适度地进行斟酌、取舍。上述最主要的问题中,显然“怎样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和“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引领性较强,应成为本课最有价值的问题,也就是核心问题。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适当设置、有序推进其他辅助性问题,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因此,我们要关注每个问题是否具有这些特性,从中进行整合与提炼,确定核心问题。

二、课中,围绕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是在教学中能起主导作用,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问题,也是对数学课堂教学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效果的问题。教学时,围绕核心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互动中探究“核心问题”。教师要给学生表述思维过程的机会。这一思维过程的表述,不仅是培养数学语言的有力载体,更是让其他同学学习怎样思考的机会。数学是讲道理的学科,让学生在表述思维过程中,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交流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探究问题,交流方法,学会新知。

如“乘法分配律”是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教学中,往往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举例验证、归纳总结,我们感觉还不错,学生实际运用时出错率却相当高。学生常犯的错误是相同因数只乘了一次,即(120+90)×5=120×5+90。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对算式两边的“5”的意义没有理解好,这个学生的思维障碍,也就是我们所要解决核心问题:“为什么左边的算式只有一个5,右边的算式却要写两个5呢?”只要学生弄清了两边的5所表示的意义,就能认识乘法分配律的内在含义。

2.在操作中探究“核心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可见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思维与动作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探究问题。

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钟表”这节课时,学生往往对为什么分针要走一圈时针只走一大格等问题不能深刻理解。为此,教师应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确立核心问题。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亲自拨动钟表教具,让学生体会到分钟转了一圈时针只走一大格,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分钟从“12”出发要回到“12”,这样分针才算走了一圈,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了“几时”应是分钟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这样,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就能很好地突破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从而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

3.在思考中探究“核心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思考时空,只有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一个问题抛出后,教师不能急着就叫学生讨论、交流与回答,而要学会静心等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充分展开,交流问题的质量才有了保障,也才能从中暴露学生思考问题的路径。

如在教学“加与减(二)不进位的两位数加法” 这节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即“36+23”这个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教师没有过多地逐步提问与讲解,只出示两个问题:

(1)算一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如何计算?

(2)想一想,边动手边想你是怎么算的?

对于“核心问题”: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教师有意地把它转化为学生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计算器上拨一拨、用小棒摆一摆、用图形画一画。

4.在活动中探究“核心问题”。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活动,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对知识的探索和体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人民币” 这节课时,教师依据教材内容,提出一个核心问题:“你会应用人民币吗?”并针对以往学生对老师虚拟的购物场景兴趣不高的现象,设计了“小小商店”活动,让学生用自己从家中带来的“商品”(玩具、图书等)进行“真买真卖”。活动前,学生将自己的商品贴上了适当的标价,并且要求准备些零钱。活动时,学生实际购买自己喜爱的“商品”,或者以适当的价格卖出自己的“商品”。活动结束后,教师请一些学生说说自己购物的经过时,学生兴奋地说:“我会用人民币了。”“我买到了自己喜爱的东西。”……

三、课后,反思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的确定是个复杂的话题,涉及教学内容、学生及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等要素。为此,教师要及时进行反思,思考本节课所确定的“核心问题”是否准确,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是否准确把握教材内容。首先要梳理知識点,即通过阅读教材,知道教材讲了什么,学生要掌握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感悟哪些数学思想方法等。知识点的梳理,不仅要关注例题,也要关注“试一试”“练一练”。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分数的意义”这节课后,我们通过思考,认为应把“把什么分一分、怎样分的?”作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若学生弄清了这个问题,就能很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2.是否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在了解知识点之后,需要对多个知识点进行分析,特别是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合理地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往往都是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生成的。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时,有的学生错误将分子相加减作分子,分母相加减作分母,也有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但对于为什么要统一计数单位,才能直接相加减还不理解。据此,我们可提出问题:整数与小数为什么可以直接相加减?而异分母分数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呢?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交流,弄清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跟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一样,计数单位相同的才能直接相加减。学完这节课之后,我们可以思考,这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要让学生理解只有统一计数单位,才能直接相加减。为此,准确的“核心问题”应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直接相加减吗?为什么?应该怎么做?学生解决了这个 “核心问题”后,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从而学会新知,掌握新知。

3.是否准确把握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决定了核心问题的确定有时不能仅仅根据一节课的内容而定,还要顾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此,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逻辑结构的特点来确定“核心问题”,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方面可以统领本节课的关键内容和重点内容,另一方面与本节课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相关内容之间便于比较,从而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潜能。如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我们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圆柱的体积怎么算?”“为什么这样算?”若学生能解决并理解这两个“核心问题”, 就能很好地掌握所学新知。(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jxjyzyy@163.com

猜你喜欢

核心问题新知分数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教学应做到“五让”
挖掘文本教学价值,搞好语言实践活动设计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