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课,创点在“课眼”

2018-04-12孙建锋

江西教育B 2018年3期
关键词:人眼幅画用笔

孙建锋

戏有戏眼,课有课眼。如果说,戏眼是剧情发展中令人过目难忘的独特场面,那么课眼则是教者根据文本的精华所在或关键之处而创设的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聚焦点,更是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长点。课眼,在流动生成的教学中,不可能决然是固态的,有可能是液态的或者是气态的。创课,创点在“课眼”,意味着敏锐地捕捉预设中生成和生成中预设的“课眼”,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活力。试以《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为例,谈谈创点如何落在“课眼”上进行创课?

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

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

熟读课文之后,老师问同学们谁有问题。一个孩子举起小手:“‘不用颜料不用笔怎么能画画?”

“问题问得好!”老师为举手发问的孩子点赞之后,又顺势抓住这个生成性的问题,继而把这个问题当成教学资源开发成“课眼”:“‘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除此之外,你们还见过如此高明的画家吗?”

“春风又绿江南岸,”老师话音刚落,一个孩子立马响应,“春风不用颜料不用笔,画绿了江南的花草!”

“第二、第三”反应的学生在跟进:“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行白鹭上青天”。

“‘不用颜料不用笔,优美的诗句在画画。好美!”老师肯定了孩子们的浮想联翩,聚焦“课眼”又拓展“课眼”,把孩子的审美视角引向“原创”的维度,“想见识一下下面这位‘不用颜料不用笔的画画高手吗?”

“想!”孩子们急切得想一睹为快。

这时,老师出示了一张动态图——

学生莫名其妙。老师相机解疑:这是德国艺术家莱普在用自己收集到的榛子花粉筛在地上作画。他的这幅《榛实花粉》在2013年1月23日进驻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不用颜料不用笔,用( )成就了《榛实花粉》这幅画。”老师因势利导,把创点放在“课眼”上,“请在()内填上一个字。”

孩子们一下子被激活了:

——不用颜料不用笔,

用(爱)就成了《榛实花粉》这幅画;

——不用颜料不用笔,

用(情)就成了《榛实花粉》这幅画;

——不用颜料不用笔,

用(心)就成了《榛实花粉》这幅画;

——不用颜料不用笔,

用(创)就成了《榛实花粉》这幅画;

——不用颜料不用笔,

用(玩)就成了《榛实花粉》这幅画;

……

老师也被孩子们激活了:“《榛实花粉》与‘几步就成一幅画哪里一样,哪里又不一样?”

“‘不用颜料不用笔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几步就成一幅画有温度,《榛实花粉》有香味。”

“有温度,有香味,有生命!”老师说,“下雪的时候,‘几步就成一幅画就活了,春天来的时候,《榛实花粉》就活了。有生命的畫,永远活着。”

不是吗?下雪了,雪化成了春天。春天来了,生命就有了开端。“花粉是植物生命的潜在开端。它如此简单,如此美丽又如此复杂。并且理所当然它有着多重含义。我想每个活着的人都明白花粉是多么重要。”莱普说得真好,他收集、筛选花粉,用纱网将花蕊和粉分开,这个从1977年开始已在重复进行的行为,被他一直看作是一个“仪式”,整个采集工作更像是一次自省的修行。“不用颜料不用笔”,用的是“自省的修行”。花粉本身并没有叙事性,但这种形式简单的物体,却蕴含着艺术家对信仰的思考。他认为花粉作为植物生命的开始,象征着一种周而复始、不断回还的永恒,这种潜在的可能性是既纯粹,又复杂的。2013年,莱普完成了他最大规模的花粉艺术,所有的花粉都由他亲自从德国南部的小村庄里,以每年一罐的速度,持续收集了18年。在阳光充足的日子里,榛树的花粉将记得它最美的颜色。但是花粉是什么呢,阳光又是什么呢,被静置在那里的只是万物深深的美丽与惊魂动魄。

创课,创点在“课眼”。课眼,宛如人眼,那是灵魂出窍的地方。人眼要识得课眼,课眼方入得人眼。与其说,创课,创点在“课眼”,不如说,创课,创点在人眼。因为刻意追求所谓的创课,创点在“课眼”,容易跌入“小教教术”的陷阱,难以自拔。创课,创点在人眼,意味着课眼出自人眼,人眼有课眼的意识而又不拘泥于课眼。譬如上文案例“‘不用颜料不用笔怎么能画画”,这一问题出自学生的眼,入了老师的眼。老师敏锐捕捉到了这个问题,把它开发成“课眼”,围绕课眼,进行生成性的创课教学。“不用颜料不用笔” ,在文本里,“雪地里的小画家”能画画,这是创始点;在孩子们的眼里,“春风、白鹅、白鹭”,也能画画,这是学生的创点;在老师眼里,德国艺术家莱普,也能画画,这就是教师的创点。“《榛实花粉》与‘几步就成一幅画哪里一样,哪里又不一样” ,“‘不用颜料不用笔是一样的 ,不一样的是‘几步就成一幅画有温度,《榛实花粉》有香味”。这是师生的共创点。这个共创点创造生成的过程,就是创课,创点落在“课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具有抛弃自己的一切意图与偏见的意识,随时准备接受突如其来且不知来自何方的声音。这个声音不是来自书本,不是来自作者,不是来自约定俗成的文字,而是来自没有说出来的那部分,来自客观世界中尚未表达出来而且尚无合适的词语表达的部分。当然,这个“不知来自何方的声音”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课眼”。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 545126112@qq.com

猜你喜欢

人眼幅画用笔
找不同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你的名字是幅画
人眼X光
遇见大师
猜画
看人,星光璀璨缭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