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教学应做到“五让”

2016-12-27陈华忠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6年8期
关键词:核心问题交流探究

陈华忠

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与平台。为此,教学时要依据教材内容确定2~3个核心问题,以小组形式开展交流互动,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并在交流过程中分析问题,理清表达思路,从而培养学生各种学习能力。

一、让学生多“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是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每个学生都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吃“大锅饭”,而是大家一起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最大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从扶到放,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1.提供静思的时空,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所谓的独立思考更多地体现在学生的认真自主思考上,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要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就要舍得花课堂有限的时间为学生提供静思时空,只有这样才能使习惯的养成成为可能。一个问题抛出来,教师不能急着就叫学生讨论、交流与回答,而要学会静心等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空间,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充分展开,交流问题的质量才有了保障,也才能从中暴露学生思考问题的路径。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加与减(二)不进位的两位数加法” 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即“36+23”这个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教师没有过多地逐步提问与讲解,只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试一试,可以用计算器拨一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2)想一想,边动手边想你是怎么算的?(3)说一说,把你的想法与同桌进行交流。

给学生留下了独立探索、思考的时间。对于“核心问题”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教师有意地把它转化为学生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计算器上拨一拨、用小棒摆一摆、用图形画一画,或者转化成口算:30+20=50,6+3=9,50+9=59,所呈现的计算方式都是围绕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整十的和整十的相加,单个的和单个的相加的思想,即两个数相加,相同数位要对齐。从而把数学概念变为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体验。

2.创设动手机会,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可见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思维与动作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题目,反复讲了无数次,还是有部分的学生照样不会。究其原因,学生只是去识记,没有真正理解,识记的东西多了又容易混淆,容易忘记。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儿童变得愚笨,以至最终丧失了学习的愿望的一大弊病。”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学生思维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采用多种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时,课前教师要求学生自己随意准备三根小棒,上课伊始,教师先让学生利用这三根小木棒摆三角形,在摆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发现有的三根小棒根本摆不成三角形,由于急于知道其中的原因,学生就会需要动手去量、比,需要不断地思考、探索,这样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让学生多“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必要前提。为此,在进行以“核心问题”为导向的数学课堂教学时,应提供给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进行阅读。

1.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数学教材毕竟不同于文科类的教材,它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和简洁性等特点,学生开始阅读教材时可能会按照他们阅读语文或看《故事会》的习惯较少分析思考。结果收获甚微,甚至失去阅读兴趣。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教师在阅读之前可以提出2~3个“核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促使学生迅速把握课本内容要义,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科学的治学精神。指导阅读时,创设问题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如,教学“正比例”这节课时,考虑到“正比例”这个概念的特殊性,在“新授”这个环节,教师不是讲授的教学模式,而是提出三个问题,即:(1)教材引出了一个什么概念?(2)这个概念对我们有什么帮助?(3)你能概括出这个概念的意义吗?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内容,来初步感知正比例的特性与意义。

学生阅读后,先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汇报,调控学生的发言,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找出教材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与段落,进行分析与理解。

师:通过你们刚才的阅读,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能回答我们的哪个问题?

生1:我知道了,今天我们要学习“正比例”(教师可以板书:正比例)

生2:……

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完全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就是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理解的过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找出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懂得什么是正比例,还可以通过画图的方法进一步加强理解,这样不仅仅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轻松。

2.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指导阅读时,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好问、会问的好习惯。

如,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学生阅读后,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他们进行推敲:(1)为什么说在除法里?乘法里行吗?(2)结论中的“同时”是什么含义?删除“同时”结论还成立吗?(3)为什么要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如果同时扩大或缩小不相同的倍数会怎样?进而引出,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商的大小是否变化?这样通过琢磨、推敲,学生不仅明白了“为什么”,而且领悟了蕴含其中的阅读方法。

三、 让学生多“探究”

以“核心问题”引领课堂教学时,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与平台,这个过程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为此,教学时要依据教材内容确定2~3个核心问题,以小组形式开展交流互动,发表自己看法与见解,并在交流过程中分析问题,理清表达思路。而核心问题由于思维含量高,需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储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能获得解决。

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探究欲望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是对于事物或未知领域进行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内驱力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应当经常向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探索的问题情境,要善于提出难易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去寻找答案。

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一课时,有了前面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学生探究出9的乘法口诀并不难,在这基础上教师可提出:“我们怎样才能很快记住9的乘法口诀呢?大家能否结合例题的学习来探究,看看谁的办法最容易记住这组口诀?”这一问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经过学生的努力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方法,这些意想不到的知识都凭借学生的探究欲望敢于尝试而得到的,无疑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也得到培养。

2.提供学生的探究空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尝试机会的同时,还要注重提供给学生探究的空间和机会,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角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四个不同的活动角,分别是:角的两边很短;角的一条边长,一条边短;角的两条边都较长。让学生自由地转动角边、比较角的大小,观察思考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并随机出示两个问题:(1)怎样才能把角变大?怎样才能把角变小?(2)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学生在摆弄活动角,在组内比较、讨论、争论的过程中,感悟到“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边画得长短无关”。

四、让学生多“交流”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一个自己独立探究的过程,更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互动过程。小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不仅依靠自己亲身地去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其他的同学传递的信息同时对自身认知结构的良好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平时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便于学生合作交流的教学组织形式,要研究学生学习小组的编排、组合,创造条件把学生的学习空间由个体转向群体,尽量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拓宽学生学习的信息渠道,使学生互相探讨、互相启发、互相交流,在合作交流中达到共同提高。即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时,要求学生要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力求表达要流利、正确、完整,叙述有条理,让其他同学听得明白。在学生进行小组汇报时,首先要让其他组员认真倾听,及时质疑补充。还有让学生形成集体精神,教师要将多年的口头禅“哪个学生愿意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相应地,学生应该说:“我们小组认为”“我们小组这样想”,而不是“我认为”“我这样想”。这样训练可以使学生明白,他们是一个集体,成员之间应团结协作,共同钻研,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上台汇报小组可以上台一位学生,也可以上台多位学生。并做到:

1.表达要完整。小学生尤其低年级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不完善,在描述图意时常常丢三落四,教师要做好引导的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注意学生的语言完整性,在学生回答问题或者表达图意时引导学生把一句话说完整。

如,在教学“前后”一节课时,要弄清楚“谁在谁前面”“谁在谁后面”,而不能简单地说成“谁后面”“谁在前面”,理清楚谁是参照物,也就是站在一个人的位置上看另一个人的前后关系来决定,让学生拥有一个慢慢地领会、不断地表达、渐渐地完善的过程。

2.表达要连贯。连贯性是在完整性的基础上又有了更深一步的提升。完整性相对于的是一句简单的话,而连贯性则要把多句复杂的话说连贯,说通顺。

如,教学“看图写算式”时,教师经常先让学生看图编一个数学小故事(或者也可以说编一个数学小问题)。这时学生要说的话就多了。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就是三句简单的话组成的。一开始学生结结巴巴说不完整,可采取让学生先一句一句地说,然后把三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连贯。这样大大降低了说的难度,从而有效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表达要规范。数学语言讲究简洁规范,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欠规范,总是以自己平常说的习惯性话语来表达数学。长久下去,对数学语言的理解会有困难。

如,教学“同样多”一课时,让学生说说小白兔和砖头的数量是怎样的?学生的说法有很多:有说一样多的,有相等的,有相同的,很少会说同样多。当然学生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同样多”,但他们对数学语言缺乏规范性,因为平时他们就是这么说的。这时,教师要指明:“当两种物体的数量一样多、相等、相同时,这些词数学上有专门的规范语言叫作‘同样多。所以说小白兔的数量和砖头的数量同样多。”

4.表达要准确。根据图意来列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题目,面对这一类题教师不能只看列式的结果正确与否,而更应重视让学生完整地表达图意,根据意思再进行解答。

如,教学“加、减法”时,很多时候可以用到这些语言,“左边有……右边有……一共有……”“一共有……去掉左(右)边……右(左)边还剩……”“原来有……飞走了……还剩下……”“有……又来了……现在有……”。简单描述即能让学生明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又能对图意进行完整的表达,从而正确地解决问题。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达需要反复练习,一旦扎实了语言的基本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在一定水平上得到提高。

五、让学生多“表现”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特别在意来自于老师的奖励和同学们的认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他们活泼爱动,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适当地创设一些让学生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如上台演示、板演、当小老师、小小售货员,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活动,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唤起学习的自信心,满足学生心理上的成就感。

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时,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究。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有利于从多角度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同时也为后续对比各算法之间的联系埋下伏笔。对本节课联系最紧密的“竖式计算”方法,以学生当课堂“小先生”的方式进行展示,真正把讲台交给学生,获得自主表达、对话的机会。为了方便学生互动交流,教师可提供一个有效的“话语系统”给“小老师”,这个系统共有三句话,分别是:1.请大家认真听我说。(让大家进入他的表达)2.我们的想法是或强调的是。(实际是在找重点难点或者是易错点)3.大家还有什么问题要问我们吗?(马上进入生生互动状态)主要汇报解决方法与过程,展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猜你喜欢

核心问题交流探究
如此交流,太暖!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浅谈高中数学核心问题的思考
挖掘文本教学价值,搞好语言实践活动设计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