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历程、问题及对策

2018-04-11陈新萌赵光圣郭发明王培含王琨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武术套路口述史国际化

陈新萌 赵光圣 郭发明 王培含 王琨

摘 要:采用武术家群体口述历史与文献梳理互证结合的方法,访谈了13名武术专家,对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进行研究。在归纳总结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发现,竞技武术套路的国际化历程经历了访美表演、援外交流、赛事举办和奥运之路4个阶段。同时,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历程也存在着“各国发展规模不均”“动作评价模糊”“严格评判标准缺失”“文化差异与局限性传播”的问题。提出4条对策:1)简化动作并订立规范标准;2)创新难度技术并改革动作编排;3)建立公平公正的执裁制度并协调评价方法;4)树立文化自信并和谐发展。

关键词:竞技武术;武术家;口述史;武术套路;国际化;武术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 852 学科代码:04030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 of the combination of oral history and literature review, 13 Wushu experts were interviewed to study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ompetitive Wushu routines.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ompetitive Wushu routines, it is found tha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competitive Wushu routines has gone through 4 stages: the visit to the United States, the exchange of foreign aid, the holding of events and the Olympic road.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Wushu routines, such as uneven scale of development, vague evaluation of action, lack of strict judgment standard, mass media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Four suggestions: 1) a simplified action specification standards; 2) technology innovation difficulty and reform movement; 3) the establishment of a fair and impartial judge system and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and 4) the establishment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Keywords:competitive Wushu; martial artists; oral history; Wushu routines;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ernation-

alization of Wushu

近年來,口述史研究的广泛开展使得各阶层代际间建立起了广泛的联系和相互理解的归属感[1]。武术在其发展和传承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武术家在武术领域的重要地位成为急需开展武术口述史研究的重要缘由。本研究选取的武术家群体是国家武术研究院首批专家委员会委员和中国武术研究方面的10位知名教授,除已故的武术家外,实际访谈13名武术专家,平均年龄78岁,地域分布于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武汉、成都、太原、石家庄等地。这些武术家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术发展的见证者,参与了武术发展的政策制定并亲历了武术重大历史事件,对于探索历史细节和武术发展进程中鲜为人知且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事件提供了丰沛的口述历史资料。在丰富武术学科研究视角的同时,一方面拓宽了武术史学的研究视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武术史的发展做了有益的补充,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武术史学的人文关怀,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人文素养提升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

1 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历程

1.1 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的开端:访美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于1957年被列为体育竞赛项目,随着第1部《武术竞赛规则》的颁布,1959年开始正式实施武术竞赛制度,成立武术运动队,在传统华拳、查拳、花拳、炮拳等基础上编写了甲、乙、丙3个组别的长拳类拳械的竞技套路,并制定了自选拳械套路的竞赛标准;但当时武术的对外交流很少,思想上也颇为保守。直到1974年武术访美之前,仅有2次对外交流:第1次是1960年7月,以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青年联欢节的名义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进行表演;第2次为中缅两国友谊和两国政府间的经济合作,中国体育代表团访问缅甸并进行武术表演。武术访美表演的成行始于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期间在北京体育大学观看了武术青训队的表演。青训队队员的表演引起了基辛格的兴趣,他向他们发出了到美国白宫表演的邀请。在党中央的批示下,中国武术代表团于1974年6月抵达美国,表演了规定拳、棍术、南拳、长穗剑、集体太极拳、集体剑等项目。据当时随行人员郭省聚的回忆,中国武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热潮是从1974年中国武术团成功访美后开始的,访美的成功成为世界各国邀请中国武术出国表演的开端[2]50,访谈中门惠丰提到,“随后陆续外访了75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去世界各地进行表演将武术推向了世界”,同时,打开了中国武术国际交流的大门,拉开了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的大幕。

1.2 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的推进:援外交流

中国武术的对外表演交流,吸引了一大批来华访问的个人或团体,逐渐形成了以技术指导与培训,学术交流与讲座为主的对外传播形式。尤其是在1978年11月16日,时任国家领导人在接见日本友人时挥毫写下“太极拳好”的4字题词,大大提高了太极拳在世界的地位,吸引日本各地武术组织、代表团甚至个人前来交流学习。王培锟提到,“其中日本京都、静冈等地代表团来上海学习就有几十次”。1980年举办的武术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武术的国际交流,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许多中国武术专家、教练员受邀到国外讲学授艺。在武术对外传播推广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想要来中国学习武术的世界各地的人群。面对这一形势,为解决国内对外招生面临的场所等问题,国家体育总局(原国家体委)决定在北京体育大学(原北京体育学院)开设招收国外来华学习武术的短训班,后来短训班逐渐发展成本科教育,各地方的体育院校相继开始招收各国留学生。这一时期,武术国际化交流的一个重大特色就是从过去被动坐等到主动邀请的转变。1981年,国家体育总局(原国家体委)派钱源泽赴墨西哥进行为期1年的援外教学。钱源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位援外武术教练员。此后,派出的教练员不断增多,来华访问的团体也愈发频繁,“仅自1982年以来10多年间,就接待境外来访的武术团体282次,来访人数约4 121人次,北京体育大学培训了3万多人次的外籍武术学员”[3]457。国内也多次举办针对运动员或教练员的国际武术培训班,制作各类中英文教材在国内外宣传发行,武术在国际上的普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3 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的转折:赛事举办

改革开放后,武术对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竞技武术“再一次经受了中西融合的考验”[4]。为了解各国人员参与武术的热情,摸索国际武术活动举办的经验,1982年9月,“中国武术国际友好表演赛”在南京举行,虽然仅有5支代表队参赛,但此次赛事影响之大堪称中国武术史上第1次国际交流盛会。众多境外媒体竞相报道,为中国武术对外传播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更为后来武术国际性赛事的举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年12月5日,第1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中在把武术积极稳步地推向世界方面达成共识。为贯彻这一方针,1984年4月在武汉举行了国际太极拳邀请赛,这是我国首次举办国际性武术单项赛事。同年6月,受日中友好协会邀请,中国武术代表团参加在日本大阪举行的“第一回全日本太极拳·中国武术表演会”的裁判工作,此次是国内首次派出队伍担任他国武术比赛的裁判工作,也是“中国《武术竞赛规则》在国际比赛中的第1次执行,是中国武术走向国际武坛的一个初步尝试”[2]234 。同年10月,中国武协邀请美、法、德、意、日等国家和地区武术组织的负责人到武汉观摩全国武术比赛,期间就成立国际武术组织和武术国际化发展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访谈中,张山提到,“主要讨论武术应如何向国际推广,最终大会达成共识并形成书面文件:一是中国武术协会牵头在第2年举办世界武术邀请赛;二是成立国际武术联合会常委会”。1985年第1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后,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在西安成立。1986年亚洲武术联合会筹委会成立。后经过1年的筹备发展,亚洲武术联合会成立。1987年9月,首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在日本横滨举行,这是中国武术代表队第1次出境参加比赛。1988年7月,亚洲体育单项协会批准亚洲武术联合会成为该会会员。直到1990年第11届北京亚运会,竞技武术套路作为正式比赛项目,出现在亚洲最高竞技舞台的赛场,标志着“武术套路的竞赛跨出国门,走向世界”[3]424。

1.4 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的走向:奥运之路

汉城奥运会期间,亚奥理事会全体会议通过将武术列为第11届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决议。随后,中国武术研究院成立武术竞赛套路编写组,完成了长拳、太极拳、南拳和刀、枪、剑、棍7项竞赛套路的编写工作,并决定在1990年第11届北京亚运会武术比赛上使用新编定的武术竞赛套路,这次编写对规范竞技武术套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90年10月,历经5年的筹备发展,旨在推动各国家或地区武术团体联合与统一发展的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成立。1年后,第1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北京举行。从1984年国际邀请赛到1991年世界锦标赛的发展,标志着武术“正式进入世界竞技体育比赛的行列”[3]441。1994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被世界单项体育联合会正式接納入会,1999年6月,国际奥委会承认国际武术联合会。同年,国际武术联合会技术委员会决定将南刀、南棍及太极剑竞赛套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完成第2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的创编工作,为进一步促进武术套路国际化的创新、改革与标准化迈出了重要一步。2002年,国际武术联合会正式成为国际奥委会成员,竞技武术的地位得到了国际体育组织的认可。北京2008年武术比赛的成功举办为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竞技武术国际化发展的里程碑。在对陈昌棉的访谈过程中,其叙述了见证中国武术走入世界的一个场景,即在一次国际比赛中一位他国女运动员包裹着代表自己国家信仰的头巾在练南拳。这正是竞技武术国际化发展里程碑上最具代表性的一幕。

2 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遇到的问题

2.1 各国武术竞赛组织发展规模不均暴露武术国际化推广的失衡

在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推广与发展中,区域整体水平发展不均、各国普及效率差异显著、未深入大众之中只停留于为专业队比赛服务的现象,成为阻碍竞技武术运动在各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桎梏。首先,竞技武术的国际化推广虽已建立各种国际武术竞赛组织并定期举办武术国际赛事,但这种仅局限于各国专业队竞赛的发展推广方式,限制了武术在境外大众中的普及和宣传力度。例如,在访谈中,邱丕相提到,“在罗马的一次世界武术锦标赛上,只有运动员在比赛,没有观众,罗马市民不知道当地举办武术比赛,赛场非常萧条。虽然武术已走入世界,推向国际,但在大众普及程度上差距很大,许多情况是少数几个人代表一个国家来参赛”。其次,虽然各国相继成立的武术组织和不断加入国际武联的团体越来越多,但这并不能反映武术在该国的普及程度。许多组织团体的国际会员仅是该国华侨在支撑其发展。曾有报道,许多国家的当地大众在被问到是否知道武术套路,是否听说过某拳种的名字时,很大一部分人对问题表示费解。这一方面反映了各国对武术的宣传推广和普及力度的差异;另一方面是为比赛服务而脱离大众的武术技术本身的原因,即现有的竞技武术套路技术是否适应国外人员学习训练的具体情况,是否在发展过程中应做出调整与转变。在访谈过程中,许多武术家提到,竞技武术套路在习练时易造成损伤是武术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问题,尤其在国外教练大部分是私人教练,运动员训练负伤需要教练负责。在访谈中,陈顺安提到,“竞技武术难度大,比赛训练容易受伤,受伤后的治疗与保险是面临的问题,故而成为世界各国竞技武术发展的障碍”。

2.2 动作评价的模糊限制了武术套路竞赛的发展

从套路技术自身的发展来看,一开始武术套路的比赛,吸取了西方体操的评分方法,在借鉴的基础上保留了它的技术风格、精神风貌、功力特征等;但由于竞技武术套路毕竟是以服务竞赛为主的,在高水平运动员都可以很好地完成套路技术动作时,如何明确第一的归属权就需要新的操作量化标准,而技术动作的风格特点和精气神的个性特征又较强,难以做出具体的量化,因此,对于具体技术动作的评价成为竞技武术套路的改革重点。在访谈中,庞林太认为:“动作不好评判,人为因素过多,太多的印象分不利于运动员的评比,因此规则需要具体化。”为了增强套路竞赛的可比性和利于裁判评分的可操作性,在动作设计方面提出了2条改革思路:一是指定难度的提出;二是难度动作的分组。通过指定难度动作的设定,让所有运动员都必须做规定的难度动作。对此,邱丕相认为:“例如:抛枪,一个前滚翻再接枪。接不住就要扣分,扣分要有严格的规定,这样便于评价操作,从而确定指定难度。”这种方式实施的结果是普遍提升了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拔高了竞技武术套路的难度水平和准入门槛;但当所有运动员都可以完成指定难度动作时,指定难度的方案便行不通。而如果通过武术套路难度分组来进一步区隔难度层级,将动作难度分为A、B、C 3个难度等级,C级难度动作起评分最高,A级难度起评分最低,这对于各种难度的掌握又出现了限制评价客观性的问题,技术动作区分的模糊使得武术竞赛的操作评价进入了瓶颈期。究竟如何比较?如何评判?如何进行动作难度的改革设计?如何打造一个既适合比赛又适宜推广的国际化项目?这些成为竞技武术套路改革需要直面的问题。

2.3 严格的评判标准缺失

赛事的举办发展反映出竞技武术套路在以竞赛为主的国际化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即评判标准的确立。严格的评判標准是赛事公平与公正的重要保障。由于竞技武术套路评判区分度不高,导致各类比赛在金牌最终归属的问题上,各代表团争论异议不断。尤其在国际比赛上,前几名武术运动员水平的差距微乎其微。武术套路竞赛硬性指标的缺乏是其国际化发展中的难题,评判标准也成为武术进入国际比赛的障碍,这一难题一方面不利于开展境外竞赛推广,另一方面,评价的困难容易导致第一和第二的名次归属难以界定,加之武术套路强调观悟式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使得武术套路比赛在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上更具挑战性。在充分研究本项目特点的基础上要发掘适宜武术套路运动的国际化评分操作办法,并且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目标的竞技武术套路需要通过认真研究规则和裁判法迈出走向奥运的坚实一步。访谈中,庞林太建议:“要便于具体化,便于评判、便于把控、便于操作,在现有规则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和发展评判标准。”

2.4 文化差异与局限性传播造成武术国际传播的障碍

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不仅是借鉴外来文化的自我改造,更是通过西化的改造后再向外输出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依托于国家力量的推动,另一方面还有赖于现代传媒手段的运用。尽管在以华语影片为主要媒介的武术国际传播道路上,曾经的武侠电影在国际上造成轰动效应,并影响了一部分国际友人来华学习中国武术;但由于传播内容的局限性对国外大众在武术的认知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误导。电影传播的局限性对武术的呈现表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武术国际传播的障碍,但这种障碍又源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武术对外教学中,文化差异造成的传播障碍同样存在,主要体现在对武术术语的解释与理解方面。例如王培锟提到“讲解什么叫气,什么叫气沉丹田?许多国际学员对此不解并感到无所适从,不了解各种说法迥异区别。对讲气在周身游走不理解,认为这是个人的感觉和意识”。这些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气论、丹田论、五行论等,文化差异造成了国际学员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的理解障碍,武术的经验式体悟在教学中限制了向教学对象的解释,从而阻碍了国际习练武术的人群对运动项目特征、功能及表现价值的多方面理解[5],这就呈现出了跨文化的交流障碍。

3 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对策

3.1 订立规范标准与简化动作

难度标准的量化和技术动作各环节的改变,是为促进套路技术的规范化发展做出的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转向。从对外发展的视角来看,一项运动要在国际上广泛开展,需要具备普遍推广的习练条件,需要运动技术的简化统一和标准规范。首先,动作要简单易学,突出拳种特色、强调动作规范,在保留动作特点和技术风格的形式上,将武术套路繁琐复杂的动作进行简化,把冗长的套路重新进行串联组合,这样既便于对外教学以适应国际人群学习方式和特点,又可以不失拳种的风格特色。例如,阚桂香结合自身所学创编出陈氏太极拳的简化套路,吸引了许多国际友人前来学习。其次,无论是在竞赛还是作为教学内容的竞技武术,都需要统一简化的规范动作作为支撑,借鉴其他国际化项目的技术规范方法,根据国际人群身心特征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动作规范和教学标准,从而便于习练。最后,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应与传统武术的传播发展相区别,竞技武术套路的国际化应以技术动作的简化规范为基础,建立国家标准便于推广与普及,把“协调区域整体发展”[6]作为最终目标,从而实现竞技武术国际化的发展。

3.2 创新难度技术与改革动作编排

竞技武术套路中的难度动作是武术比赛中一项重要考核标准。武术难度技术始终是不断发展的,难度动作组合也随着运动员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断改变,难度技术的发展是武术套路运动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技术水平发展到一定时期,需要根据拳械的发展特点创造新的难度动作,改革动作组合的设计,充分运用武术的技术要素,发展武术自身独有的特色难度,而不能仅仅是对体操等项目的移植嫁接。创新难度很大程度上在于指导难度发展的思想认识问题。创新难度的首选办法是结合武术的攻防动作来创编难度动作,例如,在访谈中庞林太认为:“难度上的提高,即在腾空动作中融入拳法和腿法的技击元素。再如,拿剑在空中运用各种剑法,刺两剑或三剑再加入各种造型,落地后再将坐盘、弓步、仆步等步法融于定势。”高质量的难度动作可以在套路演练中营造精彩的高潮气氛,竞技武术需要竞技性、观赏性来吸引观众。竞赛的评分和观赏的需要影响了难度动作的发展,难度技术组合的设计除了要考虑高质量、新颖美观外,还应考虑难度动作的设计编排是否合理,减少运动员受伤情况,按照正确的动作要领和方法进行训练比赛。另外,组合难度要有变化,难度动作发展需要超前意识,不断解决难度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改革创造新的难度动作和技术组合。

3.3 建立公平公正的执裁制度与评价方法的协调一致

公平公正是竞技武术比赛中裁判所应遵守的最基本原则和职业底线。建立公平公正的执裁制度,需要解决2方面的问题:一是执裁形式;二是评价方法。执裁形式主要采取“回避制”的打分方式,以与比赛前几名无关的裁判上场执裁的大回避方式和不能给自己国家运动员打分的小回避方式相结合的办法来确保公平公正。作为裁判员,要树立正确的执裁理念,精通业务、熟悉竞赛规则和裁判法。通过亲身的实践体验来提高执裁能力,例如,夏柏华认为:“精通规则既包括书面文字上的精通,又包括含义及运用上的精通,需要亲身经历、实践与研究。”另一方面,在评价方法方面,竞技武术套路规则最初借鉴体操的评分方式,当前出现了各种问题,表明竞技武术不能完全按照更高、更快、更强的要求来评价,不能完全用科学量化的方式来评价,而且体操也并非全部量化,需要评估性的方式来评判。邱丕相提出:“可以借鉴‘粗估细评的武术竞赛评价方式。所谓粗估,即中国武术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一套练下来以后给人的整体印象,依照功力、协调、精气神、技术规格等打一个总体的分,好坏是可以分辨比较出来。确定一个基本分值后再通过一些技术细节的细评,例如对犯规失误的扣分。”评估性评判的重点在于裁判员的业务能力。既要通晓拳种的特点,也要明确套路演练的风格,对于动作和劲力的表达能从一拳一腿的功夫中看出来,这是对裁判员“粗估”能力的要求。“细评”则需要量化标准的制定,在研究技术特质的基础上对比赛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以此来论证量化标准的可行性。习云泰提出:“动作难度为一个分值,身法、劲力为一个分值,印象分为一个分值,三个分值相加,具体扣分要符合规则。”

3.4 树立文化自信与借鉴西方的和谐发展

武术作为文化符号与传播密不可分[7]。武术是中国特色的文化类型,竞技武术又是中西方文化结合改造下的产物,在吸收、借鉴西方文化促进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交融的同时,要建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首先要建立在对于自身文化的了解程度上,即武术文化的“本土化发展”情况[8]。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内大众的影响及由影响造成的对于价值的认同决定了文化对外输送和普及的力度。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交流活动增多,许多国际友人为了解中国文化而学习武术。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在以进军奥运为目的的同时需要最大程度保留民族特色,在国际竞技舞台上凸显中华民族体育项目的内涵特点[9],通过不断深入研究找到适宜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的道路,提升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正如夏柏华所言:“不能将传统武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丢了,失去项目特点就没有了特色,没有了国际性与民族性。”当然,凸显项目特点,适应转型还需要武术科研工作者进一步发掘武术文化的精髓,担负好文化研究发展的重任。对于武术教育工作者要继续将武术的技术特质、价值信仰、精神内涵传授给学生。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在树立自我文化认同的同时,应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在“推进不同体育文化间的宽容和理解”[10]的基础上,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创新与发展,找寻到适宜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与改革的和谐之路。

4 结束语

竞技武术套路在由国内走向国际的过程中,它的竞赛制度、规则、方法和配套措施也发生着适应性变化,不断受到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考验和挑战。重新审视和回顾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是为竞技武术套路的更好发展探求新的思路,在重构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蓝图的同时,也为当今武术学科的研究开辟了口述史学的发展新路。

参考文献:

[1] 汤普逊.过去的声音:口述史[M].覃方明,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107.

[2] 张山.武林春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3]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

[4] 郭志禹.竞技武术国际化综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4):28.

[5] 陈青.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多元研究范式[J].体育学刊,2016,23(4):1.

[6] 安晓辉.竞技武术国际化推广的现状诊断及战略选择研究:以第9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为视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6):63.

[7] 霍尔.表征:文化表征和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

[8] 赵进.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式微的社会学分析:基于中、日、韓的跨文化比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1):20.

[9] 张长念,王岗.中国武术发展文化转型的时代动因[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1):11.

[10] 洪浩.竞技武术发展理论之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8):88.

猜你喜欢

武术套路口述史国际化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竞艺语境中武术套路的现代意蕴
论协调能力在武术套路中的作用与培养
黄梅香自苦寒来
论口述史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赣剧口述史为例
关于口述史的若干问题探讨
武术套路之动作节奏训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