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教育的“石湖路径”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苏州石湖中学的成长

2018-04-09徐正黄

教育家 2018年11期
关键词:石湖课题育人

文 | 徐正黄

2014年,南京师范大学附属苏州石湖中学拔地而起。依托南京师范大学专家指导,经过持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借鉴美国生态伦理学家奥波德的生态伦理学三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独具石湖特色的“和谐、稳定、美丽”发展原则,形成了建设智慧校园,追求生态教育的“石湖路径”。

厚实育人土壤,精一执中求和谐

在学校的教育情境中,首先关注师生习惯的养成,追求自身的和谐性、完整性;其次是在活动中生长,追求自主发展;再者,是人与自然(尤其是校园环境)的“天人合一”。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建校伊始,学校提出了学生培养的四个关键词“习惯、兴趣、方法和价值观”,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以及方方面面的细节中按照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塑造与养成。每个学生入学都要经过礼仪训练、光盘行动训练、学习习惯训练,每个班级讲台上最显眼的位置都有“习惯表”,让学生经常对照,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家庭生活训练通过家长督促执行。

活动,是学生成长的土壤 学校设立阅读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班主任节、感恩节,开展感恩教育、礼仪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等系列教育活动;成立“若水”学生志愿者团队,每年组织“爱心义卖”,每学期组织学生进入社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丰富的活动开展,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

自主,是成长的核心品格 教师们在教学中都很关注学生学习品格的培养,把自主人格的养成放在核心位置。学校的育人目标的落实不是控制式、灌输式,而是恪守“自我规划、自觉修养、自我磨砺、自我管理、自主实践”原则,这种自主发展的追求体现了人自身和谐发展的内涵。

校园,是最好的教科书 学校倡导“如石般沉稳,如水般灵动”刚柔相济的和谐发展理念。在校园建设中,有取自朱熹读书有感的“半亩方塘”,有取自胡适治学习惯的“勤、谨、和、缓”四个庭院,有学生的各类作品展示,有学生成长的照片墙,有竹刻“水石诗文”柱。图书馆、德善书院成为学生最爱去的场所,校园内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处处如同一本本引人驻足的教科书。

培养教育名师,砥砺以恒促稳定

稳定,在学校教育的视野里,表现为完整的学校文化体系中教师专业素质的稳步提升。学校树立了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同行的发展理念,将教师的发展置于办学的中心位置,在整体的制度设计中,着眼于教师和管理队伍的持续发展。

校本研修为塔基,稳住一个“实”字 学校立足于挖掘本校资源,建立长期的、可持续的、有效的校本研修制度,把事情做实,稳住学校发展的基础。其一,建立育人+育己“两条腿”走路的校本教研制度。备课做到“一课三备”(集体备、个人备、教后备);上课做到周周有研讨,聘请资深专家每周参与教研活动,提高课堂效率;课后辅导落实日日清、周周清,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课题研究做到每个组有面向教学实践的微型课题,以课题推动研究工作的深入。其二,建立名师工作室。利用与南师大联合办学的优势,聘请了一批省内外专家,定期开展主题研讨活动。

专业引领塔尖,突出一个“高”字 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来“武装”每一位教师,让每一位教师站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前沿。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每年在引进高端培训的同时,选派一批骨干教师参加李镇西、梁岗、万海东等全国著名班主任的报告会,选派年级组长参加国际性教育峰会,选派教师观摩省内外名校等。不管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只为向高端学习,最终站上高端。

青年教师为新动能,做好一个“稳”字 同大多数新创办的学校一样,石湖中学的教师队伍较为年轻,其中30周岁以下的教师占比达44%。学校在抓好骨干教师培养的同时,重点关注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为他们配备学科师傅、班主任师傅,扎实开展师徒结对工作。两周一次的“石湖大讲堂”邀请优秀教师介绍经验,就教育教学工作展开专题研讨,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丰富育人内涵,静待花开求美丽

美丽即学校内涵发展的课堂、课程、课题研究不断深化,成果不断涌现,创造出教学相长的美丽图画。“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我们有静待花开的耐心和慧眼识金的智慧,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做最好的自己”,这是我们在每一届的办学说明会上对家长的诺言。为了实现这样的承诺,课堂、课程、课题成了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

课堂,学生成长的主阵地 学校通过比较各种初中课堂模式的优缺点,构建了生态课堂的基本模式。整体性、体验性、共生性、多元性是石湖生态课堂的显著特征和基本要求,我们推进“导学案——问题化”课堂,尊重差异,开发差异,利用差异,唤醒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就,这些是生态课堂的基本注解。

课程,激发兴趣的主通道 初中生处在感性和理性的交会期,学校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成长动力,让学习更有趣。我们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活动课程特色化的思路,推动校本课程建设,各学科组积极参与到课程开发中,编写、修改、试用、再修改,不断将导学案精品化;构建了丰富的可选择性活动课程,这些课程分布在机器人、无人机、书法、日语、跆拳道、舞蹈、合唱、健美操、广播社等三十多个社团中。丰富灵动的活动课程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为他们提供了自由生长的无限可能。

课题,学校发展的规划图 2015年,学校申报立项了省级“十二五”重点课题“城市化进程下新建学校与师范高校联合办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围绕这一课题,我们从“水石管理”“水石德育”“水石课堂”“水石文化”四个方面思考、实践、反思、提高学校的管理、课堂、德育和文化建设。围绕课题研究,学校加大对管理队伍的培养,派遣骨干去名校拜师学艺,依托南师大的资源优势,引进优秀管理经验,在南师大合作平台上做最好的自己。学校推进工作课题化,现有省级重点课题1个,苏州市“十三五”课题2个,区级课题3个。

建校三年多以来,学校以“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重,培养有理想、有智慧、有情操、有品位的现代中学生”为育人目标,以“恒”为校训,以“水石精神”确立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发现自己、做更好的自己”为育人理念。在课堂、在操场、在实验室,在校园生活的每个细节里处处育人,人人育人,事事育人,甚至随处可见的葱茏草木间,“水石教育”的光泽都洒照其内,呈现自然生态“水石精神出,江山气色来”的新面貌。

猜你喜欢

石湖课题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之民俗风情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水鲜宴,舌尖上的石湖之美
浅谈杨树育苗技术
文徵明诗咏石湖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