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之民俗风情

2021-07-25胡武生

荆楚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范成大田园诗

摘要:《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有意为之、无意成之的一组田园诗。诗人从农事节气、传统节日、农业生产生活习俗以及农村风物等方面描绘了苏州石湖一带农村的四季风貌,叙述了雨水、惊蛰、清明、谷雨、霜降、小雪等不同节气的物候人情,描写了寒食、清明、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习俗,展示了祭春社、蚕桑养殖、丝织绩麻、“筑牛宫”等农业生产生活习俗以及石湖农村风物,可谓古代石湖农村的一部百科全书,对于研究南宋石湖一带农村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地理变迁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石湖;田园诗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21)02-0028-06

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范成大六十一岁,时他自建康知府任上归家乡苏州石湖已三载。古人以干支纪年,六十岁为一甲子,至六十一岁,则又当生年干支,故谓之“元命”。范成大于岁初特作《丙午新年六十一岁俗谓之元命作诗自贶》诗,自谓“童心仍竹马,暮境忽蒲轮。镜里全成老,尊前略似春”(1),颇有生命轮回、万象更新之意气,他在《四時田园杂兴》序中称:“淳熙丙午,沉疴少纾,复至石湖旧隐。野外即事,辄书一绝,终岁得六十篇,号《四时田园杂兴》。”则以组诗的形式创作《四时田园杂兴》乃有意为之,且与其值“元命”之心境有关。

而奠定范成大文学史地位的,恰是其“元命”之际有意为之、无意成之的《四时田园杂兴》组诗,正如钱钟书所说:“他晚年所作的《四时田园杂兴》不但是他的最传诵、最有影响的诗篇,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1]192前此,从无这样全面而系统地表现一地农村面貌、农民生活、民俗风情的田园组诗。范成大以旁观者的视角,欣赏的眼光,亲切的笔触,独特的体验,即事书怀,将一个个生意盎然的生活瞬间收于笔端,描绘了一幅充分体现吴地石湖一带农村生产生活面貌的民俗风情画卷。

一、农事节气

古人称节气为“气”,二十四节气就是24个“气”,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先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刘大杰称,《四时田园杂兴》“很有一点乐府体的民歌风趣”[2]388。作为反映吴地石湖一带农村一年四季生产生活面貌的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较为清晰地展示了雨水、惊蛰、清明、谷雨、霜降、小雪等不同节气的物候人情。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二)

此诗所咏为雨水节气。入春以后,东风始吹,土地润泽松动,雨水也多了起来,万物蠢蠢欲动。远望所及,枯寂了一整个冬天的原野披上了绿装,而这些就仿佛一顿饭的工夫。这是实写,也含诗人的想象成分。后两句则将想象收回,视角也由远及近,屋后荒芜的菜地野草犹绿呢,而邻居家的鞭笋已经悄悄从地下钻墙而过。全诗准确地描绘了雨水节气的特征,融入个人情感体验,写得兴趣盎然、富有生意。

吉日初开种稻包,南山雷动雨连宵。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十一)

此诗所咏为惊蛰节气。从南山一带传来的阵阵惊雷,带来通宵春雨,而万物也在电闪雷鸣中顿时复苏。乘着春雨滋润,人们赶着下稻种育秧苗。看着新涨的溪水拍打着小桥,诗人不禁默念着:看来今春雨水充足,秧田里面的水应该是充足的吧!全诗展示了惊蛰下种、育秧的农业生产特性,暗含作者对农民的关怀与关心。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三)

此诗所咏为清明节气。诗人所见,是一个天清地明的好日子。清明日天晴,对小麦生长有利,兆丰收,故诗人投眼远望与青山相接的麦田,心有期许。而低处傍着石湖的水田,还疯长着野草等待犁耕呢。村头桃花、杏花缀满枝头,望过去仿佛一片织锦,花树掩映之下,传过来阵阵踏歌和击鼓的声音。全诗既吟咏了清明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又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的春日图景,还展示了人们春日祭社的情形。

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牡丹破萼樱桃熟,未许飞花减却春。(《晚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十)

此诗所咏为谷雨节气。谷雨即雨水生五谷的意思,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诗人叙道,谷雨像丝一样飘落,纷纷扬扬又仿佛漫天尘土,正是煮酒品新的时候。牡丹初绽,樱桃熟了,真不希望花谢花飞减却春色。全诗因谷雨有雨,兆丰年,但又值暮春,故于欣喜中带一丝怅惘。

新霜彻晓报秋深,染尽青林作缬林。惟有橘园风景异,碧丛丛里万黄金。(《秋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十二)

此诗所咏为霜降节气。霜降,以天冷、露水结成薄霜而名,农谚云:“霜降有霜,米谷满仓。”只见眼前的青林被点染,仿佛着了一层薄纱,给人感觉新霜一大早就来报告深秋讯息似的。惟有橘园的风景不同,且看那丛丛碧绿中挂满金黄的果实,不正寓意丰收与希望吗?全诗将霜降的景象作了刻画,写出了霜降节气的特点,“缬林”的比喻恰切,以“黄金”喻橘,含丰收喜悦。

放船开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冬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六)

此诗所咏为小雪节气。作者放舟于石湖,欲一览放晴后的雪山美景。傍晚时风定寒凝,顿觉更冷。竹篙撑水时发出珠玉敲碎的声音,才恍然明白湖面已经结了一层薄冰。全诗刻画了雪山皑皑、湖面结冰的景象,读来饶有情趣。

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冬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十二)

此诗所咏为冬至节气。冬至,又称“冬节”“贺冬”,与夏至相对。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称:“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3]234此诗叙述的正是吴地冬至习俗。吴地人们对冬至节日极为重视,致有“肥冬瘦年”之说,这一天,人们要穿上最好的衣服,拜亲访友,馈赠礼物。范成大《吴郡志》记载:“俗重冬至,而略岁节。”[4]14南宋周遵道《豹隐纪谈》也称:“吴门风俗多重至节,谓曰‘肥冬痩年,互送节物。”并引用宋代颜度的诗句:“至节家家讲物仪,迎来送去费心机。脚钱尽处浑闲事,元物登时却再归。”[5]1869意思是家家户户用心准备馈赠物品,不论花费,但有时候赠送出去的东西,最后会轮一圈,于人家馈赠给自家时收回。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所载则更为详细:“冬至,谓之亚岁,官府、民间,各相庆贺,一如元日之仪。吴中最盛,故有肥冬瘦年之说。舂粢羔以祀先祖,妇女献鞋袜于尊长,亦古人履长之义也。”[6]241

作者上述诗歌,尽管非有意咏节气,但不经意间将石湖周围气候、地貌、风土、人情、生产、生活等作了具体而形象的展示。我们大致能看出吴地雨水充沛、水田较多、鱼米之乡、四季分明等特点。

二、传统节日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涵盖了天文历法、祭祀文化、原始信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丰厚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因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生活习性等不同,我国各地人民在纪念传统节日时其习俗也略有不同。《四时田园杂兴》描写的传统节日有寒食、清明、七夕、中秋、重阳等,其节庆活动与其它地方大致相同,但有些习俗却为吴地所独有。

寒食花枝插满头,蒨裙青袂几扁舟。一年一度游山寺,不上灵岩即虎丘。(《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七)

此诗所咏为寒食节习俗。寒食这一天,吴地妇女有一年一度游山寺的习俗,她们头上插满鲜花,身着绛色裙子、青绿色衣服,荡着小舟,要么去灵岩寺,要么去虎丘寺。此俗为吴地独有。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三)

郭里人家拜扫回,新开醪酒荐青梅。日长路好城门近,借我茅亭暖一杯。(《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八)

此二诗所咏为清明节习俗。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传统祭祖节日。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诗歌表现了石湖一带农村在清明日踏歌击鼓祭春社以及祭拜祖先扫墓的情形。

朱门巧夕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徼福渡河星。(《秋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二)

此诗所咏为七夕节习俗。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源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关于吴地七夕习俗,范成大在《吴郡志》中记载:“七夕有乞巧会,令儿女辈悉预,谓之小儿节。”[4]14七夕节除了大人参与,小孩子们也要全部参加,故而又被称为“小儿节”。那么,范成大诗歌中的七夕节情形是什么样的呢?高门大户与一般贫寒百姓家迥然不同:高门大户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半夜犹传出欢歌笑语声;而贫寒百姓家则自黄昏时就关门闭户,因为男子知道耕种、女子知道纺织,他们根本不需要向今天夜里渡银河的牛郎织女祈福。

中秋全景属潜夫,棹入空明看太湖。身外水天银一色,城中有此月明无?(《秋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七)

此诗所咏为中秋节习俗。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亮节、团圆节,古人有中秋夜祭月、赏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至今不衰。值中秋之夜,诗人雅兴大发,独荡一小舟入三万六千顷之太湖,但见烟波浩渺,水天一色,诗人不禁感叹:住在繁华都市里的人们能欣赏到这般澄澈之月光吗?

菽粟瓶罂贮满家,天教将醉作生涯。不知新滴堪篘未?今岁重阳有菊花。(《秋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十)

此诗所咏为重阳节习俗。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范成大《吴郡志》载:“重九以菊花、茱萸尝新酒,食栗、粽、花糕。”[4]14古人有在这一天登高、赏菊、喝菊花酒以及吃时令食物等习俗。诗歌咏道,今年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家中的谷仓里贮满了粮食,这是老天要满足我醉酒的嗜好啊。诗人忽然想到,不知道新酿的酒熟了没,今年的重阳节一定会盛开着菊花。从侧面表现了重阳节赏菊、喝菊花酒习俗。

可见,石湖一带农村传统节日习俗尽管大都与其它地方类似,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如寒食节妇女游山寺、清明节祭春社、中秋夜入太湖赏月等。

三、农业生产生活习俗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文明高度发达。古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文化习俗,如耕种习俗、农业祭祀习俗、人际交往习俗等。用诗的形式吟咏农业生产生活习俗,是《诗经》以来的文学传统,《诗经》中的《七月》《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思文》《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篇都有涉及,尤其《豳风·七月》,逐月叙述农奴一年的劳动与生活,从年初的修理农具、下田耕种开始,一直写到年终的祭祀宴饮。钱钟书认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延续了《七月》的传统,“使脱离现实的田园诗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气息,根据他的亲切的观感,把一年四季的农村劳动和生活鲜明地刻划出一个比较完全的面貌”[1]193。《四时田园杂兴》对吴地石湖一带的农业生产生活习俗作了生动形象的展示,如祭春社、蚕桑养殖、丝织绩麻、“筑牛宫”等。

(一)春社习俗

春社是最古老的传统农业生产习俗之一,最早是男女幽会的狂欢节日,后来则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主要节日活动有戏社、社祭、巫祝、聚饮等。春社一般与秋社合称为“社日”,历来有“春祈秋报”的说法。

从《四时田园杂兴》看,吴中石湖一带农村春社有戏社、社祭、聚饮、击鼓等习俗。如“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絕》其三)中“踏歌”描写的是戏社,而“椎鼓”则描写的则是击鼓。“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五)描写的则是村民在土地庙前烧纸祭祀、鼓声如雷以及聚饮以致老翁醉酒而归的情形。“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四),意谓村民自家老盆酿的新酒初熟,便带到田头祭社,巫婆切莫嫌弃我家酒味淡,旗亭的官酒里落灰更多。范成大笔下多了一些偕趣和风味。

(二)蚕桑文化习俗

中华先祖已有4000余年植桑养蚕的历史,传说黄帝正妃嫘祖首创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另据《史记·楚世家》《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春秋时期吴、楚两国曾因争桑而引发了一场战争,可见吴地有着较为悠久的植桑养蚕历史。《四时田园杂兴》多次写到石湖一带农民植桑养蚕缫丝情形,表现了蚕桑这一极具吴地特色的农业生产方式及蚕桑文化习俗。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

犹是初春,诗人发现桑叶刚刚冒出了尖新的嫩芽,连绿色都还没有长成呢,百无聊赖之际看到的恰是蚕的生长,可见蚕桑在诗人的生活中是多么地熟悉而寻常。

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晚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六)(2)

这首诗叙述了吴地农民养蚕的一个禁忌。四月为蚕月,忌陌生人进门,故人们只能闭门不出,断绝一切邻里、亲朋之间的往来,禁止小儿啼哭,妇女要独宿等。只有在天气晴朗、微风拂面、晨露沾衣的早上,在桑田里采桑时,这些平日里不敢往来的人才能相逢。钱钟书也称:“养蚕的时候,忌陌生人进门。南宋人诗里常写这种风俗。”[1]203

百沸缲汤雪涌波,缲车嘈囋雨鸣蓑。桑姑盆手交相贺,绵茧无多丝茧多。(《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四)

这首诗描写了妇女煮茧、缫丝的情形,洁白的蚕茧在沸水里翻滚,像波浪一样,而缫车发出的“嘈囋”声仿佛雨点落在蓑衣上发出的声音。尽管紧张、忙碌,但大家非常开心,桑妇们出门相互举手庆贺,今年的蚕茧里劣质绵茧“囊头”很少,而品质优秀的丝茧很多。

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于飞。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五)

这首诗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桑妇连夜织布的情形,之所以这么辛苦,是因为官府催税太急,要赶紧将丝织成绢,以交纳租税。所幸今年蚕桑丰收了,上等的白丝交了租税,那剩下的次等的黄丝还可以织成夏衣留给自己穿。此外,“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冬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十二)一句则叙述了自给自足、自己织布做衣的生产生活特点。

古代往往桑麻并举,石湖一带人们除了植桑养蚕,还种麻。《四时田园杂兴》如“百花飘尽桑麻小,夹路风来阿魏香”(《晚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五),所谓“丝事毕而麻事起”。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七)则表现了绩麻织布的情形。

(三)其他习俗

乾高寅缺筑牛宫,巵酒豚蹄酹土公。牯牸无瘟犊儿长,明年添种越城东。(《冬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五)

全诗描写建牛栏选址以及建好后祭土地公祈求福佑的习俗,意谓在乾位上避开寅位的地势处建牛栏,建好后摆上酒和猪蹄来祭拜土地公公。祈求保佑公牛母牛无瘟无病,下的牛犊儿长得快长得壮,明年都能在城东的田里耕地犁田。诗歌所咏,与范成大《吴郡志》中的记载完全一致:“牛栏,亦名牛宫。吴地下湿,冬寒,即牛入栏,唐人谓之牛宫。陆龟蒙有《祝牛宫词》,其序曰:‘冬十月,耕牛违寒,筑宫纳而造之。建之前日,老农请乞灵于土官,以从乡教。”[4]11

煮酒春前腊后蒸,一年长飨瓮头清。廛居何似山居乐,秫米新来禁入城。(《冬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九)

此诗所咏为农村酿酒饮酒习俗。意谓头年腊月酿酒,次年春前就可以喝到新熟的酒了,城里人喝新酒哪有农村这么自由方便?据说最近做烧酒的黏高粱禁止入城呢。

范成大“像一位博学的民俗学家把丰富多彩的吴地习俗真切、具体地诉诸读者的感官”[7],作者笔下,石湖一带的农业生产生活习俗,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饶有风趣,富有情味。

四、农村风物

石湖本太湖内湾,春秋时已为巨浸,因湖底皆石,故名。吴越争霸时越人掘溪进兵,横截山脚,凿石开渠以通苏州。石湖西为横山主峰,其支脉上方山、吴山连亘于湖西,平畴绣野联属于湖东。湖光山色,塔影画桥,片帆群鸥,千顷一碧,满眼田园风光。《四时田园杂兴》之所以“具有浓厚的农家生活气息,给人如临其境、生动亲切的感受”[8],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中有大量石湖一带农村风物的展示,极具地方特色。组诗全面描写了吴中石湖一带农村的面貌和农民的全年生产生活情状,可谓宋代石湖农村的一部百科全书。

《四时田园杂兴》描写了石湖的山水风貌,其地有山(“高田二麦接山青”“前山烟暝到柴扉”“斜日低山片月高”“廛居何似山居乐”),有水(“傍水低田绿未耕”“更从外水种芦根”“湔裙水满绿苹洲”“污莱一稜水周围”“无力买田聊种水”“身外水天银一色”),有江(“海雨江风浪作堆”“五月江吴麦秀寒”“下田戽水出江流”“除却松江到处无”),有湖(“湖莲旧荡藕新翻”“近来湖面亦收租”“棹入空明看太湖”“不知湖面已成冰”),有溪(“走到溪边忽自回”“溪头洗择店头卖”),有田(“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携向田头祭社来”“今年不欠秧田水”“日长无客到田家”“今年田稻十分秋”“小舟撑取葑田归”“田水今年一尺宽”“田家唤作小丰年”“下田戽水出江流”“昼出耘田夜绩麻”“无力买田聊种水”“田舍黄昏静掩扃”),写出了石湖一带山不高而秀、水密田多湖阔的特点。

与水资源丰富相关,石湖一带桥多(“新涨看看拍小桥”“行春车马闹如烟”)、洲多(“湔裙水满绿苹洲”),人家出门多用舟行(“家人暗识船行处”“租船满载候开仓”“放船开看雪山晴”“蒨裙青袂几扁舟”“小舟撑取葑田归”“小童一棹舟如叶”),村民称“田家”(“日长无客到田家”“田家唤作小丰年”)、“田舍”(“田舍黄昏静掩扃”),农作物除了少许小麦(“高田二麦接山青”“麦花雪白菜花稀”“五月江吴麦秀寒”“二麦俱秋斗百钱”),而以水稻为主(“吉日初开种稻包”“今年田稻十分秋”“稻根科斗行如块”“接到西风熟稻天”“获稻毕工随晒谷”“家家打稻趁霜晴”),湖产品丰富,多莲荷(“紫青莼菜卷荷香”“湖莲旧荡藕新翻,小小荷钱没涨痕”“千顷芙蕖放棹嬉”)、菱(“采菱辛苦废犁鉏”)、茭(“不看茭青难护岸”)、芦荻(“更从外水种芦根”“荻芽抽笋河魨上”)等,多鱼(“细捣枨虀买鲙鱼”“细捣枨虀买鲙鱼,西风吹上四腮鲈”)。

“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俯拾皆是描写苏州水乡生活画面的优美诗句”[9],人们村前屋后种植的花草树木有桑、柳、松、槐、桃、杏、橘、梅、竹、菊、杞、牡丹、樱桃等,蔬菜有芥、莼、芹、薤、葑、菘、黃葵、蓬藟等,家畜有鸡、鸭、犬、牛等,具有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特点。

此外,当地有行药习俗,即因病服药后散步以运行药能,如“睡余行药绕江郊”;斗草习俗,如“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等。

“从‘识土风的角度来看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等诗,就不难看出他的‘田园诗既不同于陶、孟的‘田园收歌,也不同于中晚唐王建、聂夷中等人关于农家生活的讽谕诗,范成大更多注意的是村社风俗和四时农事。”[10]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以组诗的形式描写了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苏州石湖一带农村的自然风貌、农民生活、民俗风情等,从农事节气、传统节日、农业生产生活习俗以及农村风物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展示了石湖一带农村的四季风貌,可谓古代石湖农村的一部百科全书,对于研究石湖一代农村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地理变迁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意义。

注释:

(1) 本文所引范成大诗歌,凡未特别加注者,均据辛更儒点校《范成大集》,中华书局2020年版。

(2) 明谢肇淛《西吴枝乘》:“吴兴以四月为蚕月,家家闭户,官府勾摄征收及里闬往来庆吊,皆罢不行,谓之蚕禁。”

参考文献:

[1]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刘大杰.中国文学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3]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范成大.吴郡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5]程毅中.宋人诗话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7.

[6]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7]游宇明.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J].娄底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3):70-74.

[8]張金亮.范成大和他的田园诗[J].青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44-49.

[9]高峰.范成大的苏州情缘[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1):18-22.

[10]程杰.论范成大以笔记为诗——兼及宋诗的一个艺术倾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4):52-56.

[责任编辑:陈丽华]

收稿日期:2021-01-25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六朝园林文学研究”(2020SJA1457);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项目(2018ZDJD-B018);苏州市职业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金资助项目“魏晋南北朝园林文学研究”(201905000004)

作者简介:胡武生(1974-),男,湖北咸宁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教育与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古代园林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范成大田园诗
田园诗
生命意义,岂止田园?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赏析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喜晴
天堂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