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主客体原真性的古镇更新策略与机制研究
——以浙江乾元古镇为例

2018-04-04葛丹东徐威高宁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主客体真性客体

葛丹东,徐威*,高宁

(1. 浙江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8; 2. 浙江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0 引 言

古镇承载着一方山水和一方历史记忆,是形成特定地域文化脉络和历史空间景观的重要载体,保留着丰富的历史印记和文化特征. 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城市病开始凸显[1],历史空间的更新不力、发展滞后成为制约其活力的重要因素.

当前,古镇更新中普遍采取由“划定界限”到“推倒重建”或“置换外迁”的空间更新方式,以及“置换业态、发展旅游”的产业更新模式. 更新后,大量“新旧不一”“业态混乱”的空间,造成了传统邻里结构的破裂以及丰富集体记忆的缺失,而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过多“商业空间的介入”又导致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网络和人际关系受到威胁,世世代代的传统古镇生活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 因而,如何在古镇更新的过程中,既保留古镇物质空间的传统风貌,又保证古镇的发展活力与现代需求,实现特色城镇化发展,是值得讨论的重要话题.

1 研究回顾及思考

古镇更新历来是诸多学者讨论的重要课题.如从各参与主体出发,以政府为主导,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寻求规划师和建筑师支持合作的多元保护与更新模式[2];从经济和物质方面出发,提出相应的更新策略,探索古镇保护与更新的普遍方法[3];从人居环境出发,提出古镇的发展应立足于地域文化的再造和人居环境的建设[4];从自助式等理论出发,通过外部要素、内部要素和衔接机制构建更新模式的框架体系,进而探讨新模式实施的途径和方法[5];从历史保护出发,考虑整体保护中的“关联性”与“系统方法”,对“历史性景观”进行观察和思考[6]等.以上研究均从古镇更新的某一角度出发,对更新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在古镇更新中,规划设计是统筹安排古镇更新理念、更新策略及更新机制的重要工具,也是保证古镇有序更新的重要支撑.当前,古镇更新的规划设计是通过对古镇自身聚居形态进行传承的空间设计[7];通过了解古镇结构的形态特征及文化内涵,倡导古镇肌理的延续与价值提升[8];通过对古镇历史空间格局的认知,研究整体性保护方法[9]等.这些研究主要源于对古镇空间本体的客体性认识,而从古镇独特的历史地域特征以及人群的偏好选择出发的研究较少,在认知方法上也存在主客体性分离的现象.本文正是基于古镇“客体保护”及“主体需求”的双重视角,研究古镇更新的新模式,提出基于主客体均衡发展的规划引导策略、空间开发策略以及空间建设策略,以期保持古镇更新发展中“人”与“物”发展的平衡,为当代历史小城镇的更新提供借鉴.

2 主客体原真性的诠释

2.1 原真性的由来及发展

原真性,英文原文为“Authenticity”,这个词有“真正”“真实”的意思,也有“确实”“可信”以及“原初”“最初” 的意思,源于中世纪的欧洲,最早用来指宗教经本及宗教遗物的真实性[10].

原真性作为起源于文化遗产领域的基本概念,其诠释见表1.1964年通过的《威尼斯宪章》确立了其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此后,《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献》(1994)、《圣·安东尼奥宣言》(1996)、《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5)等一系列国际文件,分别阐释了原真性的概念框架,并不断拓展原真性的应用范围和实用意义.目前,文化遗产领域中,关于原真性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以及文化保护区的原真性保护.如通过诠释“广义原真性”并构建其评价体系,考察成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11];通过杭州雷峰塔重建引发的争论,揭示西方“原真性”于“内化”过程中在制度上、认识上存在的诸多谬误[12];通过对主体、客体和时间3个要素的剖析,以历史地段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历史地段在旅游活动中的更新类型[13]等. 这些研究都较为准确地从原真性得失的角度分析了客体空间更新需要注意的因素,反映了文化遗产保护更新中“完整性”和“真实性”的重要准则.

表1 “原真性”概念诠释

原真性在文化遗产领域中的应用突出了其对物质空间得失保护的重要性. 然而,由文化遗产领域进入旅游学科,原真性的含义和应用范围得到了大扩展. 诸多学者从“旅游者偏好程度”[14]的角度,先后提出了“客观主义原真性”“建构主义原真性”“后现代主义原真性”“存在主义原真性”4种主要的原真性实践理论,详细阐述了在旅游者的个体感受中,游客主体的原真性感受较客体空间的原真性更为真实和有效,即使客体可能是假的、是伪真实的[15].

2.2 主客体原真性的提出

在文化遗产领域和旅游学科中,原真性在出发点、基本观点、判断依据、主要内容及实践层面(见表1)分别呈现出客观性与主观性特性[16]. 反映到当前的规划设计中,多数研究从客体得失的角度分析并总结了古镇更新的不足与改进建议,较少涉及行为参与方的自我感受及原真性意向,对更新的主体认知存在缺失,而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实际上,在古镇更新中,古镇客体主要分为历史建筑、单元场景以及文化生态三方面;古镇的主体则主要指本地居民、政府、开发商等利益参与方. 古镇的主客体承载着连贯跨越多个时代的历史印记,有些集中反映了某个历史阶段的风貌,有些反映了某种类型的文化和风俗传承,有些则反映了一些特定人群的独特记忆,呈现出复杂特性.

而这种复杂的双重特性表明,对古镇原真性的认知需要从主客体两方面展开,即“主客体原真性”.在思维转变上,“主客体原真性”反映了在更新过程中需要由原来的“客体得失”与“主体偏好”相分离转变为对主客体“统筹考虑、协同发展”;在研究对象上,“主客体原真性”要求更新既是对“物”的更新,也是基于“人”的思维及尺度;在主要内容上,“主客体原真性”既包括在客体层面对原真性得失进行调查、取证、修复及复原等手段的运用,也包括了在主体层面上对原真性偏好进行判断、筛选、归纳及总结;在实施路径上,“主客体原真性”一方面要基于对客体空间有着充分细致的认知与判断,形成认知层面完善的客体原真性,另一方面,针对不同主体对客体空间的有效认知、识别、判断及思维意向,形成群体记忆的主体原真性.“主客体原真性”的目的在于达到古镇“客体保护”以及“主体需求”的平衡及统一(见图1).

图1 主客体原真性基本组成要素及发展Fig.1 The basic elements and development of subject and object authenticity

3 基于主客体原真性的古镇更新策略

3.1 案例地介绍

乾元古镇是一座颇具历史特征和人文气息的历史小城镇,位于浙江德清县中部,存在至今已逾1 300年. 乾元古镇不但具有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如白凉山、乾元山、东苕溪、龙溪等,在长久的历史变迁中更积累了深厚的人文资源,如古城墙遗址、戴公祠、新宫保第等,是一座极具典型特征的江南历史古镇(见图2).

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这座曾经为德清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镇,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在实际更新的过程中,“物质性的老化”“功能性的衰退”造成了古镇表面的衰败,更为重要的是,过多“断代式”的物质更新以及缺乏“参与式”的规划发展严重损害了古镇独特的文化气质以及特定人群的空间感受,导致古镇规划的“难以落实”“难以为继”的问题,亟须新的方法与思路对其进行有效更新.

3.2 规划策略

3.2.1转变规划导向,建立主客体原真性评估体系

古镇更新传统的方法是采用“画线更新”方式对空间实施更新,无论是采取“另建新区、商业开发”,还是“保留原貌、置换业态”的保护措施,看似激活了场地的活力,保存了空间风貌,实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内部多样的邻里结构、丰富的社会网络及集体记忆造成了破坏. 在更新的过程中,有的更新缺乏依据、有的过于笼统、有的缺乏主体支持,导致无实施可行性,成为“面子工程”. 基于此,笔者深入了解了乾元古镇的更新发展过程,确定由“画线更新”转变为以“统筹规划、评估优先、多元参与、细化落实”的规划思路,建立严格的主客体原真性评估体系,从微空间入手,在更新过程中保证邻里结构的多样性、社会网络的丰富性、各更新片区的连接性.

图2 乾元古镇山水人文历史遗产保护体系Fig.2 The protection system of landscape and cultural historic heritage of Qianyuan town

主客体原真性评估体系的构建是保持古镇历史原貌和空间原真性风貌的基础. 用古镇空间中3个主要组成要素(历史建筑、单元场景以及文化生态)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该体系中,历史建筑主要指反映历史面貌的住宅、构筑物、遗存古迹等,对其的主客体原真性评估包括建筑功用、建筑特征及建筑尺度等层面;单元场景主要指反映空间关系的地段肌理、街巷尺度、空间格局、空间界面等,对其的主客体原真性评估则包括单元肌理、单元尺度、空间格局及空间界面等层面;文化生态则主要指反映生活环境的生态格局、地形地貌、生活方式等,对其的主客体原真性评估则包括社会体系、文化风俗、景观特征及生态格局等层面. 这11个影响层面又细分为28个原真性影响因子(见表2),分别对应古镇更新的方方面面. 这些不同的影响因子反映了3个主要要素的主客体原真性属性,能较全面地评价其原真性状态.

3.2.2统筹考虑,制定原真性专项规划

原真性需要直接参与到古镇更新上来. 为此,需要统筹城镇各层次规划,制定更为具体的更新专项规划,包括基于原真性指导的控制性专项规划内容以及基于原真性建设的建设性专项规划.

原真性指导的控制性专项规划内容,应做到以下几点: (1) 确定原真性保护的原则及要求;(2) 在总体布局的基础上,确定古镇原真性保护的区域及类别;(3) 根据总体规划所分配的古镇土地、功能及人口条件,确定原真性保护的目标及定位;(4) 完善和优化各项服务设施、制定各项服务设施的指标标准,满足现代需求;(5) 重点保护和发展古镇的公共空间,维护和创造良好的生活场所;(6) 针对不同地段,制定不同的原真性更新方式及时序. 原真性建设的专项规划内容则应包括原真性对于历史建筑、单元场景和文化生态保护的严格要求,以及对不同客体空间建立评估体系.

3.3 开发策略

3.3.1细化空间开发类别

在整体空间结构的整理基础上,笔者对乾元进行了空间分类与细化. 这一方面有利于加深对古镇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了解各空间的使用现状及价值,对下一阶段的空间建设起指导作用.

表2 主客体原真性评估指标

古镇空间是承载一方山水文化和历史底蕴的聚集地,由于历史遗留,形成的街、巷、里弄、庭院空间极富文化特色和地方味道.通过对古镇的大量调查,古镇空间大致可分为街巷空间、邻里社区空间和公共开放空间.其中,街巷空间人流密集,是古镇人群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古镇对外展示其活力的重要标志;邻里社区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古镇风貌的集中体现;而公共开放空间则是各空间重要的留白和连接纽带,是古镇居民休憩与传扬古镇文化的重要场所,各空间相互密切联系,共同呈现古镇的文情风貌.

3.3.2核定各空间的更新开发模式

目前,古镇更新的一大问题在于土地增益分配和主导模式.大规模“市场主导”的开发模式会大肆破坏古镇的原有风貌;“政府主导”模式,其土地增益的分配特别是产权的权属得不到居民的认可,开发成本也难以降低.

由于古镇各地块空间的地价和开发价值差异较大,不同的空间需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街巷空间有重要的商业价值,应以“市场主导、居民协商”进行开发;邻里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场所,需要营造相应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气息,以自组织修复为主、引导为辅;公共空间强调开敞性和休闲性,要着重保持其开放性和娱乐性,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和自然人文环境,强化居民的体验和参与,应采取以“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的开发模式.

3.4 建设策略

3.4.1复兴: 现代与传统结合的街巷空间建设策略

街巷空间不但是居民点内的重要交通通道,也是支撑古镇生活的重要场所.街巷空间的建设在古镇的更新发展中不仅有主要经济职能,也是促进场地活力、连接古镇各功能空间的重要桥梁.

乾元东郊社区“东风横二里弄”是乾元北部主要的街巷空间之一.场地活力和风貌印记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在更新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客体空间三大体系的各个影响层面及不同影响因子进行梳理,对其客体原真性得失进行客观评估,重点对各影响因子的历史风貌及现状风貌进行对比,如街巷路面铺装,由于现代修缮由“青砖”转变为“素混凝土+青砖”的形式,沿街立面风貌由“白灰围墙、青砖墙面”转变为“白色围墙、水泥墙面”等.针对这些客观评估和实际情况,确定街巷空间中历史建筑、单元场景及文化生态更新的内容,如建筑的修复与重建、铺装的修复、公共空间的重塑等.然后,基于对这些更新内容的客体原真性评估认知,在三大体系中进行居民及有关开发商主体原真性偏好的评估.针对以上评估进行协调、判断、筛选、总结,并确定合理有效的更新方案(见表3).

通过分析归纳主客体原真性的得失偏好,街巷空间的建设需要延续传统街巷风格并满足现代城市氛围的需求.在原真性的倡导下,古镇街巷空间的规划设计目标应是“在保证满足现代各种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追求传统街巷生活的复兴”.

表3 乾元东风横二里弄单元场景主客体原真性评估体系

3.4.2修复: 自主参与设计的邻里空间建设策略

邻里空间是古镇室内空间系统与室外空间系统交界的空间界面,是室内和室外的过渡空间.结合周边环境情况,根据生活的实际需求和个人偏好进行空间修复,既创造了人性化的生活场所,又丰富了古镇邻里空间的地域基因.

邻里空间是居民对自有空间的更新,主要体现在对自身历史建筑的使用偏好.表4为以乾元溪街社区办公楼为实例进行的历史建筑主客体原真性评估内容.通过对主客体的得失偏好分析发现,在原真性体系下,宜提倡设计权力的适当下放,由居民自主设计历史建筑空间.在邻里空间的设计上则应突破常规思维,规划师可以给出弹性较强的条文性导则,包括硬性导则(如建筑红线等)和弹性导则(建筑材料、建筑工艺等).邻里空间是属于居民自己的空间,在原真性倡导下,基于主体偏好,权利的下放有利于更新的进行和居民的参与.

3.4.3开放: 休闲与体验并重的公共空间建设策略

公共空间是古镇空间体系的“润滑剂”,是诸多单元、空间之间的“填充物”,无论在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还是在商业区,街区空间、社区邻里空间都有着极大的利用价值,是连接微单元,保留和传承历史印记的有效方式.在如何构建公共空间的问题上,一方面要积极对原有的古镇开放空间进行整治和疏导,使其符合各单元间的利益诉求,如原有的滨水空间、山体空间以及城镇广场;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古镇更新过程中的消极空间,打通内部的联系和交流,如拆建后保留空间的整改和利用.

表5为乾元“溪东街入口广场”的文化生态主客体原真性评估内容.入口广场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是各主体进行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包括主体间的社会体系、文化风俗,及对于广场景观和生态格局的体验.基于主客体的得失偏好分析,在社会体系中进行休闲空间的拓展、文化风俗中置入文化符号、生态格局中引入水景等.总体而论,在对公共空间的整体风格塑造上,应把握居民休闲和体验并重的思路,争取将公共空间塑造成“既留得住人,又留得住心,更留得住记忆”的文化娱乐空间.公共空间承担的不只是集散或休憩这样的简单功能,也是弘扬和继承城镇历史文化的名片.

4 基于主客体原真性的古镇更新机制

4.1 优化参与机制,整合各主体逻辑关系下的互动合作路径

图3为在围绕古镇更新中原真性塑造各主体关系逻辑组织下的互动合作过程. 首先,鉴于古镇更新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政府率先推动并确定保护古镇原真性为第一原则;鉴于对古镇不同区位的利益考量,开发商介入其中,为更新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居民自下而上“多元参与”更新过程,在保障利益分配和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居民有追求承载古城原真性记忆的需求. 其次,在“原真产品”的构建中,居民获得了古镇的原真印象,并对这种与日常生活环境存在差异的质朴原真人文环境有很大兴趣.对原真性的憧憬和偏好成为体验空间的生产资本和市场开发导向.

表4 乾元溪街社区办公楼历史建筑主客体原真性评估体系

表5 乾元“溪东街入口广场”历史文化生态主客体原真性评估体系

图3 各主体参与下的互动合作路径Fig.3 The interactive cooperation way under the different subjects’ participation

最后,规划师结合设计要求,根据居民的原真记忆和偏好进行分析和归纳,设计方案. 这种原真性产生于主体偏好又基于客体,各主体间利益平衡,被各方接受,既延续古城集体记忆、体现文化特色,又达到了各利益群体共同构建的“原真性效果”[17].

4.2 细化回馈机制,强调规划者的历史体验和公众多元参与

调查是“原真性规划”的基石和依据.传统现场的踏勘、入户访谈和问卷等方式过于表面和平面,原真性的认知和保护需建立在规划者对场地深厚历史底蕴的认知和体验上.不仅需要规划者对古镇客体原真性有所认知,还要对形成古镇客体原真性的深厚历史底蕴有相当的了解.同时,还应做到信息透明、政策公平、公众全过程参与.古镇更新的各个环节、各项政策的制订、参与方式,如听证会、评议会、规划展示等必须多元参与,形成完整有效的参与机制和路径(见图4).

图4 调查实施过程及参与机制Fig.4 The surve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4.2.1讨论准备阶段

在调查的讨论准备阶段,要对古镇的历史、人文、山水和生态环境进行文献查阅和现场踏勘;通过访谈、问卷以及居民咨询会等方式,充分掌握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空间感受,进而对古镇空间的各建筑单体、单元场景以及文化生态提出客体原真性得失评价.

4.2.2方案成型阶段

方案的成型阶段,通过访谈、问卷以及居民咨询会等方式充分掌握居民对各空间更新改造的意向;通过骨干会议、专题会议以及多方咨询会等方式详细了解政府和市场的要求,进而进行初步构思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以主体原真性偏好为依据的实施方案.

4.2.3实施修正阶段

通过规划展示、多方咨询会以及对多元参与主体的调查反馈等方式对实施方案进行进一步优化和修正,进而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和有效执行.

4.3 精化保障机制,确保更新方案的可行性

在实施过程中,遵循以“节点-项目”为引导模式的规划更新过程, 即通过居民申报、规划勘察以及古镇更新规划委员会审定,制定更新内容并编排更新项目. 具体而言,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和规划专业人员组成古镇更新规划委员会,对社区项目进行审查、认定、核准和方案确定. 规划者不仅对项目的编排和审查起监督作用,还要根据自己的判断确定实施性方案. 此外,居民则需要对己有空间进行评估、认识并及时反馈自己对原真意向的构建意见.

在更新方案中,不仅包括地块的平面图、更新意向图,还应包括尺寸施工图,保证基于原真性评估考虑的真正实施. 图5为乾元“溪东街入口广场”的更新建设示意图,包括现状图、地块平面图、更新意向图. 图6为尺寸定位平面图、铺装竖向平面图,还包括实施立面图,以及对细部材料选取、尺寸大小、位置定位的详细规划,以保证规划成果的实施精度,确保主客体原真性方案的可行性.

图5 乾元“溪东街入口广场”更新建设示意图Fig.5 The renewal construction diagrams of Xidongjie square in Qianyuan town

图6 尺寸定位图和铺装竖向图Fig.6 Diagrams of sizing and paving vertical

5 结 语

原真性即为文化遗产领域的“真实”及“完整”属性,在旅游领域基于“游客偏好”思考的方式使得其在古镇更新上有更多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乾元古镇承载了大量集体记忆与历史印记,为了保护这座历史古镇,确定以“主客体原真性”为主的整体思路,在古镇更新中置入原真性的理解和认识是乾元古镇更新发展的需求. 笔者希望,在当今历史小城镇更新的浪潮中,有越来越多基于历史思考和独特文化印记的城镇出现,也有更多基于历史保护、文化典藏的更新思路和理论出现. 乾元是笔者进行理论创作和实践的先行地,也希望通过对乾元古镇更新的研究和发展策略探寻,为我国诸多历史小城镇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借鉴和依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周加来.“城市病”的界定、规律与防治[J].中国城市经济,2004(2): 30-33.

ZHOU J L. The definition, law and prevention of “urban diseases”[J].ChinaUrbanEconomy, 2004(2): 30-33.

[2]唐春媛, 刘明, 黄东海,等. 古镇保护与更新模式探析——以闽北和平古镇为例[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9(6): 1-4.

TANG C Y, LIU M, HUANG D H, et al.Research into the preservation and renewal patterns of ancient towns: A case study of Heping,Fujian, P.R.China [J].JournalofChongqingJianzhuUniversity, 2007, 29(6): 1-4.

[3]吴蔚.古镇保护与更新策略的探讨[J].小城镇建设,2009(8): 91-95.

WU W.Discussion on ancient town protection and renewing[J].DevelopmentofSmallCities&Towns, 2009(8): 91-95.

[4]刘泓江.古镇·新生——谈赤壁羊楼洞古镇更新保护[J].小城镇建设,2011(6): 88-104.

LIU H J.Discussion on the renewal and protection of Yangloudong ancient town in Cibi[J].DevelopmentofSmallCities&Towns, 2011(6): 88-104.

[5]赵立珍,张鹰,刘淑虎,等. 基于自助式更新模式的小城镇改造——以武夷山兴田镇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4): 440-443.

ZHAO L Z, ZHANG Y, LIU S H, et al. Study on transformation of small town based self-service renewal model-Taking Xingtian town of Wuyishan city for example[J].JournalofNingxia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 2012,33(4): 440-443.

[6]张兵. 历史城镇整体保护中的“关联性”与“系统方法”——对“历史性城市景观”概念的观察和思考[J].城市规划,2014,38(z2): 42-48.

ZHANG B.Correlativity and systematic approach in integral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city: Understanding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in china’s context[J].CityPlanningReview, 2014,38(z2): 42-48.

[7]侯全华,邱茜,胡向东. 传统古镇聚居形态的传承——西安楼观古镇规划设计[J].城市规划,2006(3): 93-95.

HOU Q H, QIU X , HU X D.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ouguan historic town in Xi’an [J].CityPlanningReview, 2006(3): 93-95.

[8]阳建强,冷嘉伟,王承慧. 文化遗产推陈出新——江南水乡古镇同里保护与发展的探索研究[J].城市规划,2001,25(5): 50-55.

YANG J Q, LENG J W, WANG C H.The study on th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ongli town[J].CityPlanningReview, 2001,25(5): 50-55.

[9]李和平. 山地历史城镇的整体性保护方法研究——以重庆涞滩古镇为例[J].城市规划,2003,27(12): 85-88.

LI H P.Methodology study on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towns as a whole in mountain area[J].CityPlanningReview, 2003,27(12): 85-88.

[10]阮仪三,林林.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2): 1-5.

RUAN Y S, LIN L .Authenticity in relation to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J].JournalofTongji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ction), 2003,14(2): 1-5.

[11]朱直君.成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广义原真性得失[J].城市规划,2010, 34(7): 70-75.

ZHU Z J.Gain and loss of general authenticity of historic districts in Chengdu city[J].CityPlanningReview,2010, 34(7): 70-75.

[12]张杰.旧城遗产保护制度中“原真性”的谬误与真理[J].城市规划,2007(11): 79-85.

ZHANG J.Authenticity in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stitution in old city: Truth or error[J].CityPlanningReview, 2007(11): 79-85.

[13]殷帆,刘鲁,汪芳.历史地段保护和更新的原真性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3): 76-80.

YIN F, LIU L, WANG F.Research on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historical distri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J].UrbanPlanningInternational, 2010, 25(3): 76-80.

[14]徐嵩龄.遗产原真性·旅游者价值观偏好·遗产旅游原真性[J].旅游学刊,2008,23(4): 35-42.

XU S L.Heritage authenticity·Preference of tourists·Values and authenticity of heritage tourism[J].TourismTribune, 2008,23(4): 35-42.

[15]陶伟,叶颖.定制化原真性: 广州猎德村改造的过程及效果[J].城市规划,2015,39(2): 85-91.

TAO W, YE Y.Customized authenticity: Processes and effects of lie de village reconstruction in Guangzhou [J].CityPlanningReview, 2015,39(2): 85-91.

[16]杨新海,林林,伍锡论,等.历史街区生活原真性的内涵特征和评价要素[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11, 24(4): 47-54.

YANG X H, LIN L, WU X L,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evaluation factors of living authenticity in historical blocks[J].Journalof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Suzhou(EngineeringandTechnology), 2011, 24(4): 47-54.

[17]高科.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的多维度思考[J].旅游研究,2010,2(2): 14-19.

GAO K. Multidimensional research on the authenticity of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J].TourismResearch, 2010,2(2): 14-19.

猜你喜欢

主客体真性客体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主体间性与个性:本真性伦理如何对抗新资本主义精神
《甲·宣》——文明记忆的主客体交互表达
建筑原真性探微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浅议犯罪客体
浅议犯罪客体
浅析“物我本相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管见
关于治疗近视眼答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