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米兰·昆德拉《不朽》中的精神生态隐喻

2018-04-03

关键词:昆德拉小说生命

赵 谦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外语系,安徽芜湖241002)

《不朽》是当代文坛巨匠米兰·昆德拉移居法国后用捷克语写成的最后一部小说,是其“捷克周期”的收官之作,因而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故事以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太太向游泳教练做的一个手势为切入点,引出了一系列各自独立却又密切相关的人物和事件。通过并置与复调技法的交替运用,昆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对小说叙事的制约,将多条并行讲述的故事完美地杂糅在了一起,体现出了高超的小说叙事技法,让读者不禁拍案叫绝。精神生态学是现今文艺批评界颇为关注的一个热门研究视阈,它将生态学理论从自然层面扩展到人们的精神层面,重点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精神异化的表现形式与内在原因。在《生态文艺学》一书中,鲁枢元指出,精神生态批评“一方面关涉到精神主体的健康成长,一方面关涉到一个生态系统在精神变量协调下的平衡、稳定和演进。”[1]148精神生态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中也包括昆德拉。在小说《不朽》中,他揭示与批判了多种精神生态问题,其中主要包括人们道德伦理的沦丧、个人隐私的外泄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漠视。“通过对这些不良现象的叙述,昆德拉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类精神世界的贫瘠。”[2]96在精神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这些生态伦理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道德伦理的沦丧

现代社会中,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对于金钱财富的盲目追逐让不少人陷入了利己主义的泥沼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愈发空虚,传统的道德伦理不断衰落,直至沦丧。作为一名小说家,昆德拉敏锐地洞察到这一畸形的状况,在《不朽》中,他批判了一系列不遵守公共道德的现象,而这些问题就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一次,阿涅丝在街上寻觅饭店时,听到一辆摩托车发出了刺耳的怪叫。车主是一位身穿蓝色牛仔裤的年轻姑娘,她青春靓丽、长发飘飘。然而,她的摩托车没有安装消音器,引擎启动时发出令路人难以忍受的噪音。姑娘外在的美好与内在的不堪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她只顾自我享乐,丝毫不顾及公共道德,给周围的行人带来了困扰。无独有偶,高层住宅楼上的一位房客打开了窗户,将收音机音量调到了最高档,他在欣赏巴赫的赋格曲。楼下不远处的马路上,几个戴着钢盔的男人手拿汽锤在砸碎石。他们的行为,让周围的居民饱受噪音的干扰,也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插队也是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它在本质上也是对社会公共伦理规范的无视。小说中,阿涅丝在邮局排队时,一位胖太太撞了她一下,插到她前面。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却能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阿涅丝就是在很多诸如此类的小的怨恨的累积下,最终萌发了自杀的念头。古往今来,自由的生活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状态。然而,自由也应该是有界限的,那就是不能影响他人。上述种种不遵守公共道德的行为,妨碍了他人的正常生活,其社会影响是极其恶劣的。在西方文化中,教堂是净化人们精神与心灵的圣地,是虔诚的教徒们憧憬天堂之旅的清净之所。然而,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教堂竟然变成了旅游景点。小说中,昆德拉向阿弗纳琉斯教授倾诉了自己到圣日耳曼教堂参观的经历,门口停满了私家车,来来往往游客们相互推搡,他们进入大厅后只是匆匆一瞥,然后就开始拍照留念。作者不禁感叹,“圣日耳曼教堂消失了,所有城市的所有教堂消失了,有如月亮被销蚀一样。”[3]275小说中,阿涅丝与保罗来到一家饭馆就餐,等待期间,她随手拿起一本杂志,漫无目的地翻阅。在中间的几页中,有一组与一次发生在航空节上的灾难有关的照片。一架飞机着火后落在人群中,惊恐的人们四处逃窜,他们的衣服烧着了,皮肤烤焦了。经历了事件的人们惊魂未定,而拍摄画面的摄影师却十分兴奋,感觉“幸运以着火的飞机形式从天而降。”[3]25人性本善,在他人遭遇飞来横祸时,即使不能施以援手,也应真心祈福。而卑劣的摄影师却以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痛苦为乐,以此换来工作上所谓的业绩,道德沦丧到令人发指的境地。通过对一系列有违社会道德之行为的揭露,昆氏旨在呼唤人性与良知的复苏与重建。道德法则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如果不遵守道德伦理,人与人之间便无尊重,社会秩序也将陷入混乱之中。正因如此,我们应该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重塑正能量的道德信仰奉献力量。

二、个人隐私的外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数码产品被创造发明出来。高科技产品的广泛应用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当摄像机、电脑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个人隐私的保护也逐渐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焦点论题。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不想公开的私人秘密,“人与人的交往与国与国的外交一样,都需要一个边界”[4]90,“边界若被破坏,个人的生存空间将会受到侵犯,人的隐私无处可藏,自由感与安全感都将丧失殆尽。”[5]32小说中,人们疯狂地窥视着他人的生活。因为一次外科手术中麻醉师的疏忽,三名医生受到了控告。以此事件为导火线,一个消费者组织建议之后应该把所有外科手术的全过程都拍摄下来存档。对此,昆德拉不无讥讽地评价道:“每天有上千人的眼光盯着我们,可是这还不够,还得有某组织眼睛分秒不离地盯住我们。不论在医生的诊室里,在大街上,在手术台上,在森林里,在被窝里,都要盯着我们。我们生活中的景象将原原本本地保存在档案里,为了在有所争讼或者为了满足公众的好奇心时,可以随时拿出来使用。”[3]33英国公主到海滩边散步,因为穿着暴露,便被一旁的摄影师偷拍。随后,照片被印在杂志上,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一次,阿涅丝和一名男性朋友在一家饭店约会。一个拿着相机的陌生男子突然出现,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不停地给他们拍照,目的是想把照片卖给他们留作纪念。就这样,一场私密会面的证据被保留了下来,个人的隐私也彻底被破坏。在翻阅一本杂志时,阿涅丝发现,上面竟然有223张脸,其中包括很多不知情的路人,他们的肖像权就这样莫名地被侵犯了。普通人的隐私权都难以得到保护,那么名人要想维护自己的隐私更是难上加难。小说中,尼克松、拿破仑等政界名流所到之处,闪光灯聚集。歌德、海明威等文坛大师的私生活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即便在离世后依然不断有风流韵事被爆料。作为公众人物,他们处处小心谨慎,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如尼克松在所有镜头中始终保持着微笑的状态,歌德为了维护口碑刻意地与情人贝蒂娜保持合适的距离。但即便如此,他们生活中的隐私还是不断地被挖掘,经过新闻记者们的夸大后呈现在世人面前。回归到现实生活之中,“作为一名享有盛誉的当代文坛大师,昆德拉的很多个人隐私被暴露在公众的目光之下,这令他十分懊恼。”[6]79因此,昆氏在多部小说中,都曾表达了自己对于窥视他人隐私行为的憎恶。如在《身份》中,他抱怨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的脚步都是被监控的、被记录存证的。在超级市场里,有许多架监视摄像机紧紧盯着我们;在大街上,会不断地和别人擦撞而过;在做爱之后,第二天早上甚至还免不了被研究者、被民意调查诘问。”[7]3然而,不满归不满,对于这一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着的诟病,昆氏也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无奈地叹息。

三、对生命价值的漠视

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因而是最值得珍视的东西。然而,在小说《不朽》中,许多人物都存在着漠视生命价值的畸形伦理观,其中以阿涅丝最具代表性。小说伊始,因为不堪忍受街道上的噪音,阿涅丝用双手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这时,一个疯子迎面走来,向她投来仇恨的目光。这只是生活中一件普通的意外事件,但阿涅丝却因此萌发了要杀死这个男人的想法。更有甚者,“她想杀死这个男子的愿望不是一瞬即逝的冲动,即使在开始的怒气平息以后,她这种愿望依然存在。”[3]27由此可见,漠视生命的伦理观存在于阿涅丝的潜意识中。妹妹洛拉因失恋情绪失控,打电话叫喊着要自杀。作为亲姐姐,阿涅丝非但没有竭尽所能地劝慰妹妹,反而宣称:“我一点也不反对自杀,只要自杀是作为一种离开的方式。”[3]203当洛拉从马提尼克安全返回后,阿涅丝也没有给她一个温暖的拥抱,而是表现出了一种出人意料的冷淡。冷酷的言行不仅反映出阿涅丝与妹妹情感的疏远,也折射出了她对于亲人生命的无所谓的态度。阿涅丝对于生命的漠视不仅体现在对待他人上,她对自己的生命也毫不珍惜。因为怀念已逝的父亲,加上生活中种种琐屑的困扰,她多次产生自杀的念头。最终,她将自杀的念头付诸了实践,选择了到公路上自杀。在生命的弥留之际,“她竟然没有一点留念、惋惜或者害怕”,表达了对于生命的极度冷漠。除了阿涅丝外,小说中其他人物身上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无视生命价值的思想。阿涅丝的父亲在妻子离世后,显现出了令人愕然的冷漠。在葬礼之后的半个月,他就把妻子的照片全都撕毁了,然后毫不犹豫地从家中搬走,同时和妻子的家属断绝了来往。保罗和洛拉在阿涅丝死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完全没有为亲人的离开而伤心。小说中,保罗曾和阿涅丝谈及自然界中存在着的杀戮现象,他说:“一块草坪只不过是一块痛苦之地而已。在这美丽悦目的翠绿色中,每秒钟都在走向死亡,蚂蚁在活吃蚯蚓,鸟雀在长空中潜伏着,窥伺一只鼬或者一只老鼠。你看到草丛间那只一动不动的黑猫吗?它就等待着扑杀的机会出现。”[3]253诚然,弱肉强食是大自然中的生存法则,但保罗在讲述杀戮时轻描淡写的语气,也从侧面映射出了其对于生命的漠然态度。法国的阿尔贝特·史怀泽在《敬畏生命》一书中指出:“善就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就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理。”[8]9因此,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的价值,摒弃漠视生命的畸形伦理,这也是昆德拉借助小说所想表达出来的生命哲学。

四、结 语

《不朽》构思精妙、寓意深刻,是昆氏小说中难得的佳作。根据知网数据库的检索,以该作为主题发表的论文有60余篇,研究热度在昆德拉所有小说中居于前列。纵观公开发表的论文,学者们主要是从存在哲学、女性形象、“不朽”的内涵、镜像理论以及自我主题等视角对作品进行研究。精神生态批评是近年来学界持续关注的一个热点视角,昆德拉在小说中揭示与批判了多种精神生态问题,抒发了自己的意见与看法,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48.

[2]赵谦.精神生态视阈下昆德拉小说中的伦理隐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96-101.

[3]米兰·昆德拉.不朽[M].王振孙,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4]赵谦.昆德拉《身份》中人物的精神生态困境审思[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6(2):89-91.

[5]牛磊磊,王桂红.边界·遗忘·可能性之树——昆德拉《身份》的主题探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7(2):32-34.

[6]赵谦.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符号意象的隐喻智慧[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7(2):75-84.

[7]米兰·昆德拉.身份[M].邱瑞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3.

[8]史怀泽.敬畏生命[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9.

猜你喜欢

昆德拉小说生命
米兰·昆德拉(素描)
《一种作家人生》:米兰·昆德拉生命中的重与轻
米兰·昆德拉的A-Z词典(节选)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当代中国文学中的精神暴力叙事与昆德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