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记叙文写作素材精细加工策略

2018-04-03杨淑芬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三合一

杨淑芬

(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泉州 362300)

吕叔湘有言:“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1]为了突破横在初中语文教学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沟坎”,引导学生将语言运用特别是写作素材运用养成一种技能、一种习惯,笔者在长年实践中摸索出对写作素材进行精细加工的策略,即将素材成功转化为写作内容的四个步骤,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两个层面,探求以阅读驱动写作升格的可操作性。

一、策略要点

在素材积累阶段,为了提高考场记叙文写作的水平,学生常通过摘记名言、背诵诗词或抄录某些语段素材来积累写作素材。素材积累得多了,就会产生凌乱;凌乱之时,教师常进一步指导学生去梳理和归类,当前的大多数教学常止步于此;而如果止于这一步,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把这些写作素材分放在一个个格子里,做了一个隔断,于是那些躺在格子里的素材,就成了一种冷冰冰的结构,处于一种割据的状态。这种机械的采集,难以达成激活的效果。

到了素材运用的阶段,阅读与写作的种种链接失误就出现了。作为素材的使用者——学生,由于在积累阶段没有与素材进行深刻的对话,发生深刻的“热反应”,难以完成对素材个性化的“占有”。因此,对素材的浅阅读,加上对素材运用操作步骤的“无意识”,导致素材运用过程的粗糙与生硬。也就是说,当学生拿起积累的名言、诗词或语段素材进入作文时,常带着对素材的粗浅理解,简单粗暴地把它们往行文某处一放就不管了。素材进入作文后,无法更好地成为行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粗糙的复制移植,没有真切地再现自己的生活,没有灵动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学生难以从中真正获得写作的能力并提升写作的素养。因此,唯有对写作素材进行深度解读,才能根据写作情境的实际需要对语言进行意义的二度建构;对写作素材进行精细加工,对加工过程形成清晰的步骤意识,才能让素材内容有机地与行文化为一体,有理有节地突出和深化主题。对写作素材进行精细加工可分四步。

1.铺垫。提取素材中的关键词,进行深度品读,紧扣关键词与作文所要表达的主题,从正面或反面做相应的心理、环境、背景和情境铺垫。铺垫部分要求渲染充分,引人入胜。

2.引出。为使素材句成为行文自然流畅的有机组成部分,须设计合情合理的情节作为过渡,再引出素材句,避免造作感和突兀感。

3.思考。有别于素材引用后就丢开的简单作法,强调“引后思考”:第一,对素材中的关键词作出解读、抒写感想,或交代素材句的特定背景,为思考的展开蓄势。思考要以主题为切入点,结合素材句主体的特点等做定向思考;第二层,由思考素材主体的特点转到思考“自我”,将“自己”呈现于铺垫部分的种种表现与主题、与素材句结合,做真诚的反思。思考部分要突出层次感与真切感。

4.感悟。创造一个句段,将故事情节、素材关键词、主题关键词这三个要素“三合一”结题与点题。感悟部分追求深度和力度。

二、策略例说

1.精细加工一个素材:以学生习作《既已溯洄,何顾道阻》为例解说

以下待加工的素材来自某校一高考励志视频中的文字材料:

挥汗如雨有时/兀自冲锋有时/梦有时/醒也有时/成有时/败也有时/既已溯游从之/何顾道阻且右。

先紧扣关键词解读此素材。“挥汗”“冲锋”是“奋斗的状态”;“梦”“醒”“成”“败”是“痛苦的煎熬”;“既已……何顾”是“迎难直上的勇气”。之后对素材进行精细化的加工。

七点五十分,八点十五分......时间飞快地流逝。一方书桌,稿纸与笔,脑中空空,我正痛苦地与一篇作文对峙。

为时间的流逝,为尚无头绪的思路,我心急如焚。

小A不合时宜地一会儿拉着我聊八卦,一会儿嚷嚷着一起校对考卷。我正苦思冥想,终于暴喊“烦死了,别吵我!”

“什么态度!”她愣了一下,悻悻地甩了一句,出去了。

这是加工素材第一步,铺垫。深度品读素材句,扣“挥汗如雨”“兀自冲锋”,做“与作文痛苦对峙”的心理铺垫;扣“道阻且右”,做被“小A”搅扰得焦躁发作思路难以为继的情境铺垫。情绪的反面渲染充分有力,引人入胜。

时针动了一格。我像一只勤勉而焦急的蚂蚁翻着书寻求素材与灵感。突然,我的目光停留在一行文字上:

挥汗如雨有时/兀自冲锋有时/梦有时/醒也有时/成有时/败也有时/既已溯游从之/何顾道阻且右。

加工素材第二步,引出。凭空推出素材句定然显得突兀。既然故事起因是“作文之苦”,那么“翻书寻求素材与灵感”就是合情合理的安排,由此而“遇见”素材句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安排。于是素材句自然引出。

①“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我默念着这八个字。这是诗经《蒹葭》中的文字,表达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求而不得的惆怅心情。在歌曲《在水一方》中则是:“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②是啊,一篇佳作好比是佳人,要得到它必经过艰难的酝酿和思考。既已溯洄从之,何顾道阻且右?怎能因一时的思绪堵塞,就让之前的挥汗如雨、兀自冲锋半途而废?怎能因一刻的焦虑不安,就情绪失控,大发脾气?

这是加工素材第三步,思考。①段先提取素材关键词“溯洄从之,道阻且右”,再联想到关键词在《蒹葭》和《在水一方》中的语境义,为进一步思考蓄势;深度解读素材句的含义后,②段马上“由彼及我”地将自己“挥汗如雨”“思绪堵塞”的细节,“情绪失控”“焦虑不安”的细节与素材句结合,以两句“怎能”带出真诚而深刻的反思,给人以真切感与代入感。

①深呼吸,铺好新的稿纸,沿着新的思路,我开始了寻找“佳人”的旅程。分针旋转,不多时,工工整整三页文章已成。

②既已溯洄从之,何顾道阻且右。我将把握好那份勇气与坚持,那份坦然与自信,重新上路。

这是加工素材第四步,感悟。从①段看,故事情节在经历了开端、铺垫、高潮之后交代了一个结局,使情节完整;从②段看,再次提取素材关键词表达感悟,并将“何顾”二字的含义解读为“勇气与坚持,坦然与自信”,从而深度点题,完美做结。

2.精细加工两个素材:以学生习作《五月花开》为例解说

在行文中引用并加工一个素材,算是完成了对某个素材的个性化“占有”。这时可以再进一步,让素材与素材之间发生某种聚合反应,让素材与素材相遇,从而建构新的意义。王开岭道:“我对素材的占有,从来都是一串一串的。它们要么是精神同类项,要么是精神对立面。”[2]也就是说,可以让同类素材相遇,在文中形成气场和拓展,也可以让正反对立的素材相遇,达成强化和突出的效果。

以下待加工的“核心素材”,称一号素材;辅助素材称二号素材。核心素材,指在行文重要位置推出的素材,通常是引发情节发生逆转的素材;辅助素材是指为核心素材出现前而做铺垫(正面铺垫或反面铺垫)的素材,或在核心素材出现后做拓展思考的素材。

一号素材:一记者问科比成功的秘诀,科比反问:“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又说:“我每天都看到。”每日四点起来练球,多年过去,洛杉矶凌晨四点黑暗不改,科比的球技却悄然蜕变。(选自媒体故事《凌晨四点的洛杉矶》)

二号素材:当你想要放弃了,一定要想想那些睡得比你晚,起得比你早,跑得比你卖力,天赋还比你高的牛人......”(来自“马云语录”)

深度解读两个素材后可以发现,一号素材中的科比,正对应了二号素材中的“睡得比你晚,起得比你早,跑得比你卖力,天赋还比你高的牛人”,此二素材为同类素材。发现其联系点之后对素材进行精细化的加工。

“当你想要放弃了,一定要想想那些睡得比你晚,起得比你早,跑得比你卖力,天赋还比你高的牛人......”我冷脸看着马云的心灵鸡汤,恨不得向手机吐唾沫,脑海内两个大字在旋转——天赋。

期考后,我开始对那些有天赋的人抱着隐藏极深的恶意,原因简单:我每晚挑灯夜读,与题海缠斗,却依然考得难以直视。

“这题好难,给我讲一下?”“一点也不难呀,我才用了五分钟,哈哈......”听完,“天赋”二字在头顶轰鸣,哗啦一下,脑洞中那“努力一定成功”的观点碎了一地。

这是加工素材第一步,铺垫。引出一号核心素材之前,先引二号素材(划线句),然后并不顺着句子的本意从正面展开,而是结合学生对“心灵鸡汤”带有逆反心理的现实,“故意”从反面做多层铺垫。素材中的关键词“天赋”二字成为故事展开的线索。

“看看我给你发的那个信息。”妈妈弱弱地提醒。我不情愿地拿起手机——就知道,老妈一焦躁一操心就给我灌心灵鸡汤。

《凌晨四点》——嗯,好题。我看了下去,越看越不是滋味。

故事很短。一记者问科比成功的秘诀,科比反问:“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又说:“我每天都看到。”每日四点起来练球,多年过去,洛杉矶凌晨四点黑暗不改,科比的球技却悄然蜕变。

这是加工素材第二步:引出。为引出一号素材《凌晨四点》,作者以妈妈“一焦躁一操心就给我灌心灵鸡汤”的情节来过渡,合情合理;以“我”“不情愿”的逆反心理来使素材句的引出更显自然真切。

①“天赋”二字重新打乱组合。那些天赋超群的人是只凭天赋成功的吗?他们此刻还在卖力奔跑吗?也许是我忽略了什么——我在努力,别人也是,我对天才的怨恨不甘,是被失败迷了心智而生的借口罢了。迷茫之后,我有了一种轻松释然之感。

②也许我没有过高的天赋,但我有着可以盛放的青春。五月,花开的季节,而我也该积蓄光和热了,只为花开骄傲炽烈的那一天。

加工素材第三、第四步:①段的思考,紧扣二号素材中的“天赋”这一线索,再扣一号素材中科比凌晨四点苦练的细节,“由彼及我”地展开“反问、思索、释然”的心理历程;②段的感悟,创造了一个句段,将故事(我曾对“天赋”怀有恶意的事)、素材(马云的话和牛人科比的段子)、主题(题目“五月花开”,喻为了梦想开始奋斗)三个要素成功地“三合一”,从而深度点题。

三、策略综述

对记叙文写作素材进行精细加工的策略,实质上是一种可操作的写作技术。这里的“写作”,针对的是中学生的“考场应试性写作”,与创作性写作有所不同。王开岭曾就此提到:“考场作文,本质上是一种‘急就’,是拿着昔日储备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所做的兑换和变现。”[2]和纯粹的写作不同,考场写作是可以有技巧的。因此,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审视对记叙文写作素材进行精细加工的四个步骤,就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它尝试引领学生跨越沟坎,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搭建阶梯。而它之所以又不等同于一般的名言警句的摘抄引用,不等同于一般的优美词句的句式化用,在于它是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真正内化而构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其内涵的阐释同样适用于初中语文的教与学。

第一,基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层面,四个步骤引导学生深度解读积累的语言材料,提取语言的核心意义,并与现实生活、写作主题建立有机的联系,这种联系首先唤醒素材,使之成为一种“生产力”,再通过对素材的情境建构和创造运用,完成一定程度上的意义“重构”,这种“重构”带来的力量,使素材的能量达到峰值,更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形成语言能力,从而达成阅读的成果向写作素养的有效转化。

第二,基于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层面,四个步骤引导学生以审视的眼光分析、判断和提取阅读的信息,再创造性地转化和使用信息,以策略的四步操作来推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其中,“铺垫和引出”是在和现实生活的正向、反向联系中建构思维;“思考与感悟”是在对语言材料和现实生活的整合分析中发展思维。

由于读与写本身共享某种心理机制,将阅读内容转为写作素材,并将写作素材的语言、思想、艺术等精华,内化为写作的有机组成,这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引发了言语结构的重构,更提升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猜你喜欢

三合一
关于摇臂外形加工三合一夹具的设计
基于“三合一”导师制的本科生综合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基于“三合一”的会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初探
浅谈教师如何引导小学生写好汉字
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消防安全现状研究①
甘肃省纤维检验局通过实验室“三合一”复、扩项评审
柏林要建世界首座“三合一”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