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儿童早期阅读现状研究
——以甘肃省宕昌县为例

2018-04-03牛桂红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农家书屋图书

牛桂红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甘肃成县 742500)

阅读是人的一生中获取知识信息、发展智力、社会交往最重要的途径,被认为是一项对人具有很高价值的能力。亚伯拉罕·林肯曾经这样说过,“阅读比任何其他的行为都更有力量释放你的潜能。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的本性会得以更好地展现。”[1]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认为,阅读可以帮助吸收知识,训练思考的敏锐性,而阅读本身也是一项需要培养的能力。阅读能力被称为是学习的基础,教育的灵魂。但是,人的阅读能力并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依赖于儿童时期的早期阅读教育,阅读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哈佛大学的一项3~19岁儿童语言和阅读能力追踪研究显示:儿童早期语言和阅读的条件环境能力与他们的未来阅读能力以及所有学业成就存在很高的相关关系[2]。与此同时,国内外众多研究进一步表明,3~8岁是儿童学习早期阅读和读写的关键期,儿童在这个时期如果能养成“爱阅读、会阅读、能阅读”的好习惯,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就能为儿童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阅读基础[3]。在我国,2001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初次把早期阅读纳入到了儿童语言教育目标体系中,并要求:“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同样在语言领域目标要求中明确提出将阅读与书写准备作为学龄前儿童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基于此,应重视儿童的早期阅读,切实培养其早期阅读能力,使他们迈出走向“终身学习”的第一步,享受阅读的快乐。

在积极推行“全民阅读”的今天,我国农村地区儿童阅读现状令人堪忧。统计显示,我国现有儿童近四亿,儿童读物消费群体是世界上最大的,但是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的人口比例与其所占有的儿童图书资源的比例却严重失衡:大约30%的城市儿童消费的图书总数占到了中国儿童图书消费市场份额的80%,而70%的农村儿童却只拥有20%的儿童读物,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在阅读上的差距是巨大的[4]。我国是农业大国,全国儿童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是农村儿童,如果农村儿童的阅读环境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农村儿童的阅读活动得不到有效保障,我国儿童阅读的全面发展将会是无稽之谈。有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了甘肃省国家级贫困县宕(tàn)昌县,通过访谈的形式对哈达铺镇、阿坞乡和理川镇的儿童早期阅读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旨在揭示目前农村贫困地区儿童早期阅读的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引发社会各界对农村儿童早期阅读的重视和关注,以期为政府解决农村学前教育事业提供相应的政策依据。

一、当地儿童早期阅读基本情况分析

宕昌县位于甘肃省陇南市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岷山山系与西秦岭延伸部分的交错地带,全县辖11镇14乡(一个藏族乡)、336个行政村,面积3331平方公里,总户数6.8051万户,全县总人口31.94万人,农村人口28.92万人[5],是全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之一。截至2014年年底,全县依旧存在重点贫困村150个,贫困人口9.34万人,贫困面为32.9%[6]。

哈达铺镇位于宕昌县西北部,国道212线纵贯全镇,距县城37公里,被誉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全镇总面积1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6万亩,辖29个行政村,6002户28855人,其中6岁以下的儿童有2850人。

阿坞乡位于宕昌县北端,距县城45公里,既是宕昌的北大门,又是陇南的北大门,境内海拔2200-2400米,属典型的高寒阴湿气候。全乡总面积7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805亩,人均2.4亩,辖12个行政村,63个合作社,2498户11676人,其中6岁以下的儿童有923人。

理川镇位于宕昌县北部,距县城40公里,是“岷归”的主产区之一。全镇总面积9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753亩。全镇辖21个行政村,4079户19987人,其中6岁以下的儿童有2042人。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农村家长尚没有早期阅读的概念,儿童启蒙读物只是一些简单的识字挂图,只有少数的家长虽然会有意识的给孩子购买一些儿童读物,但图书质量不高且大多是盗版书;当地的“农家书屋”鲜有适合儿童早期阅读的书籍;农村幼儿园图书种类太少、数量不足,绘本奇缺。

二、农村贫困地区儿童早期阅读形势严峻之原因分析

(一)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农村儿童缺乏良好的社会阅读环境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政府对农村各方面的投入逐步增大,在中央财政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截至 2012年8月底,全国共建成“农家书屋”600449家,投入资金达180多亿元,配送图书9.4亿册[7]。宕昌县从2008年开始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现已建成了25个乡镇文化站、336个“农家书屋”。每个“农家书屋”都有3个优质铁皮书柜,1个期刊架和1个报纸架,配备了价值2万多元的图书、报纸、期刊和影像制品。调查发现,哈达铺镇、阿坞乡和理川镇共有62个“农家书屋”,其中图书均达到了3000册以上,其中阿坞乡麻界村“农家书屋”的藏书超过了5000册。

“农家书屋”的图书内容大多涉及农业科技种植、养殖、农村生产和食品安全、打工生活、体育运动与健身、农家饭菜、农闲娱乐、法律、历史等方面,对于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有着一定的作用,保障了农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也培养了农民的学习意识和读书习惯。可以说,“农家书屋”作为农村重要的文化阵地,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生活的构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农家书屋”在解决农村儿童“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三难”问题上依旧存在诸多不足,在借阅服务、图书配置和功能拓展等方面仍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

首先,“农家书屋”的利用率不高,开放次数有限,在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调查显示, 80%以上的“农家书屋”大都设置在村委会办公室,日常管理均由村委会干部负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书屋开放时间的随意性,也抑制了书屋教育功能的发挥。更有甚者,一些村庄已经建有“农家书屋”,但事实上它只是应付上级检查,根本没有对外开放过。70%以上的农村儿童根本不知道“农家书屋”的存在,也就谈不上借阅。

其次,“农家书屋”的利用程度与儿童的阅读需求大相径庭。在“农家书屋”的建设过程中,忽略了学前儿童这一群体的重要性,“农家书屋”中儿童早期读物资源匮乏,针对幼儿的图书少之又少,忽略了农村儿童早期阅读的需求,不能激发儿童的早期阅读兴趣。所以,早期阅读依然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一大盲点。

(二)留守儿童数量逐年攀升,家庭早期阅读指导无从谈起

据不完全统计(2016),目前中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数量已高达6100万,约占农村16岁以下儿童总数的40%。也就是说,全国每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农村留守儿童。陇南市属于劳动力输出大市,劳务输出被视为能致富的“铁杆庄稼”[7]。2015年,全市劳务输出人数达到了74.07万人,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已在陇南市妇联“建档立卡”)有64036名,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有25342名,占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的39.6%。在宕昌县的乡镇村庄内,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65%以上,劳务输出依然是当地主要的支柱产业。在劳务输出这支“铁杆庄稼”茁壮成长的同时,这里的农村存在着大量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由于家中青壮年出外打工,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是隔代监护或单亲监护,而以隔代监护居多,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笔者调查发现,当地留守儿童的隔代监护人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占到了70%以上,其中有近10%的监护人为文盲,只有不到8%的监护人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由于文化程度有限,隔代监护人与儿童在思想观念和相互沟通交流上存在着明显障碍。据有关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55~70岁人口未受过教育者高达39.7 %[8],隔代家长的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儿童成长的需要,家庭早期阅读指导无从谈起。

首先,农村家庭儿童读物十分匮乏。农村家庭图书的藏书量代表着家庭的阅读环境,而家庭藏书中的儿童读物在一定程度上则表明了家长对待儿童阅读的态度及重视程度。在我们调查的3个乡(镇)6个行政村60户农村儿童的家庭当中,我们发现农村儿童家庭中课外图书总藏书量只有“1-10 本”的占到65%;藏书量“11-20 本”的有26.7%;藏书量20本以上的家庭占5.3%,只有0.3%的家庭藏书量在30本以上。但是,农村家庭中的这些看似是儿童读物的藏书,种类单一,几乎清一色的都有文字,甚至是大段的文字,有些书籍则标注了拼音,对于尚不识字的学龄前儿童来讲,无疑是不适合的。同时,由于农村家庭经济条件普遍偏低,加之图书馆、书店等在农村地区也十分缺乏,家长购买书籍的意识不强。许多外出务工的父母逢年过节回家时给孩子的礼物以衣服、食物居多,也有少量的书籍,但大多数的图书也不是适合孩子的,所以也并不是孩子所喜爱的。

其次,家庭中缺少阅读的氛围。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坚持“每天阅读”的不足1%,而80%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选择了“从不阅读”。在农闲之余,50%左右的监护人业余活动是“看电视”,35.7%的是“打牌”,而选择“看书”的则同样少之又少。所以,由于留守儿童监护人自身没有良好的业余爱好和阅读习惯,难以营造家庭亲子阅读氛围,不利于儿童阅读习惯的培养,更谈不上对儿童的早期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

(三)农村幼儿园早期阅读开展不尽人意

目前,宕昌县共有各级各类学前教育机构173所,其中公办园127所,民办幼儿园46所,在园(班)幼儿数为12350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77.14%[9]。哈达铺镇共有20所幼儿园,在园幼儿1724人;阿坞乡共有8所幼儿园,在园幼儿345人;理川镇共有7所幼儿园,在园幼儿1003人。经过一期、二期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的逐步推进,宕昌县农村地区幼儿园(班)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民办幼儿园的数量快速增长,但质量普遍偏低,甚至十分恶劣,难以满足农村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10]。

首先,农村幼儿园由于经济发展落后,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薄弱,条件十分有限,优秀的早期阅读作品十分匮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绘本被公认为是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占学龄前儿童读物的70%,早已被作为家庭及幼儿园的首选读物而加以推广和研究,但这种21世纪以来国际公认的最适合幼儿阅读的书籍在广大的农村幼儿园却是缺席的。调查中发现,除了哈达铺镇中心幼儿园有为数不多的几十本绘本外,其他幼儿园摆放的图书都是市面上那些颜色和质量低下、价格便宜,情节被过分简化缩短的童话故事书,种类非常单一。而图文结合、画面精美、故事诙谐、情节生动的绘本在农村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幼儿园几乎难觅踪迹。

其次,农村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开展不尽人意。周兢认为,一个人如果是好的阅读者,那么他就一定识字;但能够识字的人,却不一定是一个好的阅读者[11]。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由于农村幼儿园教师不理解或者不完全理解早期阅读的基本概念,将阅读材料简单地认为仅仅是一些识字卡片、拼音卡片、故事书、语言课本,往往将“早期阅读”与“早期识字”等同起来,极其重视幼儿认字、识字,在实践中过多地追求识字量而忽略对幼儿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培养。幼儿园语言领域的早期阅读基本上演变成了“小学化”的语文教育,远远偏离了早期阅读的轨道。

三、对策建议

(一)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工程,营造良好的社会阅读环境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人口的素质关系整个民族的素质,没有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12]。要想彻底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儿童早期阅读状况的落后局面,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在经费和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这是改善农村儿童早期阅读状况的首要保障。根植于我国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的“农家书屋”,是农村最基层、最贴近儿童的图书馆 ,在推进农村儿童早期阅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丰富的文献资源是“农家书屋”开展农村儿童早期阅读的重要保障。儿童是“农家书屋”很重要的一个服务群体,所以要优化“农家书屋”的馆藏资源,大幅度增加少儿读物的种类和数量,加大少儿图书和电子出版物的采购和推广,并对定购文献的种类、形式以及数量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年龄层的读者需求,为农村儿童营造一个书香的阅读环境。

其次,国家应制订和推行长效的专门针对农村早期阅读经费支持计划,建立健全稳定长效的服务机制,加强对农村早期阅读的宣传力度,加大在优秀儿童读物上的投入,为农村地区儿童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提供便利。当然,推行农村儿童早期阅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建设和发展仅有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参与,共同营造农村良好的文化环境。例如兴起于2012年针对0~14 岁儿童读书的公益项目——“快乐小陶子流动儿童图书馆”,目前在全国已经拥有超过150家流动儿童图书馆。这是一个以绘本为载体、以阅读为手段、以促进全民阅读为目标的志愿者成长支持服务体系[11],这种民间模式已经作为儿童阅读推广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倡导亲子阅读,重建良好的阅读家风

儿童自主阅读意识与技能不是被教会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熏陶下,在父母、教师等成人的正确引导下自发而自然地产生的[13]。家庭是儿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儿童的阅读自然少不了家长的陪伴与培养。研究表明:如果家长每天为孩子朗读图书15分钟,就能有效激发孩子的阅读激情与兴趣。所以,世界上其他国家都非常重视亲子阅读,如德国阅读促进会在0~12岁的儿童中开展了“爸爸读书给我听”的阅读推广活动,号召爸爸们肩负起给孩子读书的责任;日本地方儿童阅读推进活动则在图书馆中设立儿童区,与学校和幼儿园合作,开展“故事宅急送”活动,以方便儿童在家庭中开展阅读;英国阅读起跑线计划( Bookstart)免费为0~4 岁儿童发放与其年龄对应的阅读包( Bookstart Packs),定期举办数千场亲子阅读活动,帮助家长学会如何在家庭中与孩子分享图书,从而使家长掌握培养孩子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技巧和方法。由于家长是亲子阅读的支持者、引导者[13],所以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举办诸如故事会、亲子讲座、亲子表演剧场等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吸引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让家长正确认识到儿童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早期阅读中来,与孩子一起阅读,分享阅读的乐趣。同时,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农村儿童阅读推广小组,对家庭早期阅读活动进行有效指导。例如台湾地区的“故事妈妈”,就是由专门给孩子讲故事的妈妈志愿者组成,不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讲故事活动,而且建立了十分完善的讲故事人才培训体系,有效提升了社会阅读风气。

(三)农村幼儿园应提供充足的阅读材料,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园内阅读环境

首先,幼儿园要多方面选购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为幼儿提供足够数量、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富有童趣的阅读材料。例如选择兼具文学语言、美术语言和教育语言的高质量的图画书,因为图画书是儿童“最好的玩具”,图画书的阅读是儿童“最好的游戏”[14],可以多维度的帮助幼儿在阅读中获得全面发展。

其次,创建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由于幼儿园阅读环境创设的优劣对幼儿的早期阅读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环境的创设对激发幼儿兴趣,提升幼儿早期阔读能力有着具足轻重的作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的产生对文字的兴趣”。所以,要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儿童的早期阅读水平,不仅要提供难易适度、数量适宜的图书与安静的区域环境,还应该为幼儿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打造书香幼儿园,为儿童营造一个书香的成长环境,让阅读滋养童年生活,烹饪童年最美的味道。

[1] 贝克·哈吉斯.阅读致富[M].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

[2] 周兢.论早期阅读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兼谈当前国际早期阅读教育的走向[J].学前教育研究,2005(1):20-23.

[3] 朱鸿菊.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培养浅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7(3):28-29.

[4] 周海霞.农村地区幼儿阅读现状及策略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18):48-49.

[5] 牛桂红.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幼儿保育和教育现状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7):11.

[6] 2016两会特别报道:精准扶贫到户 发展产业富民[EB/OL].(2016-04-25)http://ln.gansudaily.com.cn/system/2016/04/25/016022660_02.shtml.

[7] 张霞,王艳.陇南市留守儿童现状调查[N].陇南日报,2015-08-23.

[8] 孟育群.亲子关系与家庭德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6.

[9] 宕昌县大力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和探索[EB/OL].(2016-07-18)https://www.toutiao.com/i6308421325085999617.

[10] 刘占兰.农村贫困地区幼儿园教育质量现状与提升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15(12):13-15.

[11] 王琳. 快乐小陶子——儿童阅读推广民间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5(4):58-74.

[12] 李东生.做好出版战线文化惠民工程[J].中国出版,2008 (1):11-12.

[13] 周龙影.儿童图画故事书阅读教学的误区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5(12):85.

[14] 郭芙蓉.农村家庭亲子阅读中的话语分析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 (1):73-78.

猜你喜欢

农家书屋图书
农家笑
篽箖·上野书屋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农家笑
图书推荐
春回农家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梦幻书屋
班里有个图书角
“捡”来的书屋和辅导站